主持人:郭 揚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對這一原理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入。浙江師范大學的樓世洲副校長認為,現(xiàn)在我們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的困境是實踐教育,由此他從黨的教育方針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想法,有些提法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但他認為有爭議正說明有價值,要從是否有利于改革的角度來判斷。本文是他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所作,通過回顧和總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此進行梳理和分析。
樓世洲,1957年生,教授,教育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副校長、非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史碩士點負責人,山東師范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專業(yè)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全國教育史學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浙江省公共管理協(xié)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ER)》等通訊評審。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史、非洲教育、職業(yè)教育、教育政策分析。近幾年先后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尼日利亞拉格斯大學、美國楊百翰大學、塞內加爾達喀爾大學訪學。擔任教育史學與文獻、中國職業(yè)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編教材3部,獲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國家級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項目3項;出版《尼日利亞高等教育研究》《職業(yè)教育與工業(yè)化——近代工業(yè)化進程中的江浙滬職業(yè)教育考察》《區(qū)域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體系研究》等專著5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貧困、教育與發(fā)展》譯著1部,近五年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fā)表教育政策、非洲教育等學術論文30余篇。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高??蒲谐晒泉?項。
人類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教育(尤其是勞動者教育)逐漸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過程,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狀態(tài):它們既作為兩個過程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1]可以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xiàn)代教育和現(xiàn)代勞動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改造社會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增加社會生產的一個方法,并且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類的唯一方法”,把它作為未來共產主義教育的萌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和發(fā)展,并把這一原理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針。
一、新中國建立后十七年:探索與實驗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毛澤東教育思想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心思想之一,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被認為是實現(xiàn)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基本保證。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被認為是確保新中國教育社會主義性質與方向的基礎。毛澤東曾經多次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發(fā)表過指導性意見,陸定一1958年發(fā)表在《紅旗》雜志上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也是由毛澤東親自審定的。
首先,毛澤東教育思想中的教勞結合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進行了更為全面的闡述,并把它上升到教育方針的高度。早在1934年蘇維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論及“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在什么地方”的問題時,毛澤東認為“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lián)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指導根據(jù)地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被毛澤東同志首先提出。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jù)毛澤東指示,中共中央在1958年9月發(fā)布的《關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定為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其次,毛澤東在實踐層面上發(fā)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進一步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踐方式和途徑。1957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會議上,專門就“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結合的問題”發(fā)表了講話。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天津大學視察時指示:“以后要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校?!薄袄蠋熞惨獏⒓觿趧樱荒芄鈩幼?,不動手?!薄案叩葘W校應該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對各級各類學校如何貫徹教勞相結合提出了具體建議。1961年7月,毛澤東在《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中,贊揚“半工半讀、勤工儉學”江西共大“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1965年在《接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的談話》中提出“理工科學生不僅要有書本知識,還要會做工”,“文科學生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1965年毛澤東《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提出了“大學教育應當改造”,要徹底改變“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的狀況。
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教育思想。周恩來1950年《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的講話》中,曾經就如何體現(xiàn)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中“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針問題,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劉少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的理論和思想,大力提倡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因此“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對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批判,是我黨教育方針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正確體現(xiàn)。
從認識層面看,中國共產黨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高到了教育方針的高度。從實踐角度來看,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許多有利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途徑和形式,對于改造封建的和資產階級的舊教育,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教育,對于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十七年,有關教勞結合的實踐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根據(jù)《共同綱領》有關“加強勞動者的業(yè)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的要求,實施工農干部和人民解放軍的教育;推行工人、農民的業(yè)余補習教育;推行識字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國范圍內掃除文盲;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全國各級學校向工農及其子女開門。[3]
二是調整學制,改革學校課程,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1950年周恩來同志《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的講話》和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都強調教學中既要防止教條主義,又要克服經驗主義,強調要“加強教學與實際結合”,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的實習和參觀,并將這種實習和參觀,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4]1953年政務院下發(fā)《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與中等技術學校學生生產實習工作的決定》,對高校和中等技術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實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三是全面實施勞動教育和勤工儉學。新中國成立后各項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發(fā)展很快,到1957年,一方面是大批的中小學畢業(yè)生不能獲得升學的機會,必須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另一方面中學出現(xiàn)了片面追求升學忽視生產勞動的現(xiàn)象。面對這種形勢,中央對加強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問題做出了專門的指示。劉少奇同志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文章提倡在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開展課余勞動。1958年陸定一總結教育事業(yè)取得的成績時說,學?!霸诮處熀蛯W生中進行了思想改造;進行了院校調整和教學改革;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和小學的在校學生都增加了幾倍;掃盲運動和業(yè)余的文化技術教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學校中開始普遍地實行了勤工儉學”。“黨中央曾經提出過在學校里增設生產勞動的課程問題……直到現(xiàn)在,黨的主張才在全國范圍內實現(xiàn)了?!盵5]
四是全面推行學校辦工廠(農場)、企業(yè)(公社)辦學校、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建立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毛澤東同志在1958年《工作方法(草案)》中非常具體地談到了各類學校如何開展勞動,實現(xiàn)教育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比如,他要求“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者農場,進行生產,做到自給或者半自給。學生實行半工半讀”。[6]劉少奇同志在1957年發(fā)表關于畢業(yè)生參加勞動問題的講話和文章以后,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他又發(fā)表《我國應有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1958)、《半工半讀,亦工亦農》(1964)等文章,著重探討了勤工儉學、半工半讀等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對于普及教育和培養(yǎng)新人的作用。
這一時期有關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認識和實踐,盡管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受到“左傾”錯誤思想的干擾,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黨的教育方針,并納入國家的憲法中。在實際工作中,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有效途徑,發(fā)揮教勞結合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在生產實踐中的促進作用。正如后來江澤民同志所總結的那樣,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一直實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盡管在貫徹執(zhí)行中出現(xiàn)過一些問題,但“方向是對頭的”,“總的是成功的”,“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很有好處”。[7]
二、“文革”十年:經驗和教訓
教育史學界一般都以“十年浩劫”來概括文化大革命對教育事業(yè)的破壞?!拔母铩笔辏琜8]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認識與實踐都發(fā)生了很大的偏差,給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帶來了沉重打擊,教訓是慘痛的,概括下來,至少有以下兩點:
一是在教勞結合的目的上,過于強調生產勞動在改造人們政治思想上的作用,把教勞結合主要作為改造資產階級思想的工具,忽視了教勞結合對于提高勞動者勞動素質,對于提高社會生產方面的作用?!凹t”與“?!钡膯栴},新中國成立后各個階段都有討論,但“文革”之前和改革開放后,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強調要“又紅又?!薄烧呒骖?;唯有在“文革”一段時間里,強調政治思想上的“紅”勝過了理論知識業(yè)務能力上的“?!?,用俗話說就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二是在生產勞動與理論知識學習的關系上,過于強調勞動,用生產勞動代替理論知識的學習,讓教育完全融入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去,事實上是取消了現(xiàn)代社會教勞結合的前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而且,把生產勞動狹隘地理解為體力勞動,認為勞動形式越原始,勞動條件越艱苦,勞動強度越大,對于改造思想、凈化靈魂的作用越大。這種理解偏離了馬克思論述教勞結合時所指的主要是以現(xiàn)代科學知識為基礎的、以機器為工具的現(xiàn)代勞動?!拔母铩敝校谩叭龣C一泵”替代中學物理,用所謂的“農業(yè)”和“工業(yè)”課程替代數(shù)理化課程,用參加生產勞動替代知識學習,導致基礎教育質量全面下滑。在高等教育領域,先是停課鬧革命,隨后停辦所有高等院校,代之在全國大辦“職工大學”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此后雖然恢復了大學招生制度,但在教育內容、體系和形式上仍然以生產勞動為主體。
認識上過分強調教勞結合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把知識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相對立。實踐中完全用生產勞動取代知識教育,結果導致整整十年的人才斷層,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文革”期間教勞結合的實踐,也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鑒:
第一,毛澤東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堅持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獲得“完全知識”的唯一途徑。實踐證明,在教育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將知識傳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利于豐富人們的實踐經驗,有利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有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螺旋上升,“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繼承和發(fā)揚。毛澤東指出理性認識來自于感性知識,理性認識是感性知識的高級階段,只有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謬誤,我們的革命事業(yè)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不僅如此,他還把認識論的原則用來指導教勞結合的具體實踐,提倡學習理論知識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掌握理論以后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1968年,他在《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編者按”清樣中加寫的一段話里,明確提出:“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yǎng)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边@些思想和做法,如果剔除“左傾”思想的消極影響,對于我們今天教勞結合的實踐,依然具有啟迪作用。
第二,在教育中堅持與生產勞動結合,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有利于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感情,也有利于改造世界觀和提高政治覺悟。
在階級社會,勞動往往是被鄙視的,并且由統(tǒng)治階級強加到被統(tǒng)治階級身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盡管大多數(shù)人認識到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落后的、腐朽的輕視勞動的思想,不同范圍地存在著。如何克服落后思想,如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除了進行勞動教育,還要不斷參與勞動,通過勞動教育和參與勞動來改變勞動觀念,培養(yǎng)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技能。組織學生參加適度的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勞動教育這一理念,直至今天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文革”十年期間,受極左思想的影響,過度強調階級斗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認識和實踐發(fā)生了偏差,把教勞結合看作是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文革”前十七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徑,大多被廢棄了,教育基本上被生產勞動所取代??偟膩碚f,這一時期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認識和實踐,兼有經驗和教訓兩方面的價值,其中教訓尤其深刻。
三、改革開放三十年:轉折、繼承與發(fā)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了工作重心的轉移,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經濟、社會、科技和文化快速發(fā)展,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的理論體系,以素質教育為主體的基礎教育體系和產學研一體化的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逐漸形成。三十年前,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跨入了歷史的一個新階段,并經歷了一個轉折、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
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學校秩序的恢復和《教育工作暫行工作條例》的頒布,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得到了正確的理解和貫徹,鄧小平同志以他的遠見卓識,對“教勞結合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發(fā)展。1978年4月2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同志都非常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這是改造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這是培養(yǎng)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fā)展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彼昧袑幇耸昵罢f過的話,“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xiàn)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xiàn)狀所要求的高度”,他鄭重提出“現(xiàn)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fā)展”。
小平同志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核心是“整個教育事業(yè)必須同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不然,學生學的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yè)不相適應,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就是“從根本上破壞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就無法“滿足新的歷史時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艱巨要求”。[9]盡管此次會議前一個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教育方針的表述依然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但是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是以“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為根本目標,并把它作為新形勢下教勞結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
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實現(xiàn)了教育思想的根本轉變,開啟了教育學術界對新時期教勞結合的意義、內容、形式、方法等研究的第一次熱潮。對什么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什么兩者要結合,兩者結合的基礎是什么,進行了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討論和研究(成有信,1982)。但也有部分學者鑒于“文革”期間“極左”思想影響下教勞結合實踐的消極影響,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提出質疑,甚至也有人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口號“是錯誤的”(楊又全,1980)。這也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對是否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教育方針,存在著各種認識。
為了統(tǒng)一思想,中央在一系列的文件中對教育基本方針及教勞結合進行了闡述。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提出來的,這是一條正確的方針,必須堅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是我國知識分子“健康成長的正確道路”(江澤民,1990)。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已經明確寫入《綱要》,是我們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發(fā)布后,掀起了這一階段有關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八五”期間有四項有關“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點課題獲得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的正式立項。這些研究項目集中了國內一大批專家學者,對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進行了基礎理論、歷史研究、比較研究、模式研究、實驗研究、案例選編等全方位的研究,出版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教勞結合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基本原理的認識更具學理性,也更全面、深刻和準確了。
隨著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的認識不斷深入,在教勞結合的實踐上也就不斷地推進。
首先,恢復和發(fā)展了一些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教勞結合形式。1980年頒布的教育工作《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中,一些傳統(tǒng)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形式被重新提出。1983年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fā)了《全國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例》以規(guī)范這項工作。再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學生參加適當?shù)膭趧佣嫉玫搅酥饾u恢復。
其次,改革教育體制、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下發(fā)《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教育上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在教育結構上,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yè)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決定》提出要“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要“以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為重點”,“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yè)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yè)技術教育體系”。后來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都很好地延續(xù)了這一政策。職業(yè)教育或者技術教育,是教育為經濟服務的重要途徑,新時期被確立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是新時期教勞結合實踐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大中學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成為新時期教勞結合的重要形式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1987),提出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90年代后,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際的作用不斷顯現(xiàn),使得社會實踐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成為新時期教勞結合實踐的重要形式。
第四,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具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和生產的“三結合”是高等教育教勞結合的重要實踐形式之一,早在1959年4月3日的《人民日報》《把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的社論中就提出了“高等學校在貫徹執(zhí)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時,必須把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密切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前,“三結合”曾經取得了累累碩果。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教育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產學研”三結合無論在深度、廣度和規(guī)模上都是空前的。
第五,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領域,教勞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蓬勃開展。學校微觀層面上,教學改革層出不窮,比如專業(yè)調整、課程設置改革、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方法變革、教育組織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改革、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等,都力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以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講,所有這些力求適應國民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教育改革,都是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切實舉措。
回顧60多年來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歷史,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我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逐步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對馬克思有關教勞結合思想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對教勞結合的理論認識,還是對教勞結合的具體實踐,都有過成功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教育之所以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乃是因為勞動,尤其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勞動,總是處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之中,而教育面對生產勞動的發(fā)展變化,往往處于被動滯后的境地。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既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更要根據(jù)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需要和新情況,不斷探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意義和途徑?!?/p>
注釋:
[1]成有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新探索[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8
[2]孫喜亭.試論毛澤東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特定含義[J].江西教育科研,1996(6):1
[3][4][5][6][7]王衛(wèi)國.建國以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法規(guī)文獻匯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136,15,255,81,8
[8]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R].北京:1981
[9]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