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在山西的歸國華僑,在海外生活期間多數在華校讀書,回國后繼續(xù)深造,畢業(yè)后參加工作,多數在文教科技部門服務。他們的風雨人生,幾乎都是沿著“向往祖國——回歸祖國——報效祖國”這樣的歷程軌跡。鮮為人知的是,他們當中也有一些覺悟較早的人,在海外就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冒著生命危險,投身秘密地下工作;回國后繼續(xù)在我黨我軍情報部門供職,執(zhí)行各項使命。他們的人生經歷比常人復雜,要冒更多的險,吃更多的苦,甚至受更多冤屈,但是他們總是默默地做人,默默地苦干,默默地接受命運順逆榮損的考驗。他們的誓言無聲,他們血汗無痕。然而他們的風雨人生,照樣遵循“向往祖國——回歸祖國——報效祖國”這樣的歷程軌跡。赤子之心,蒼天可鑒。本文為讀者介紹山西歸僑中四名“紅色特工”的事跡。可惜只是個梗概,至于具體細節(jié)故事可能永遠都是個謎。
馬來西亞歸僑潘金成
馬來西亞歸僑潘金成,祖籍福建永春,1925年7月出生于馬來亞霹靂州太平市。潘金成從小就受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熏陶,明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事理。20世紀30年代,潘家開了個橡膠店。父親去世后,母親將它租給一個叫陳嵩高的永春同鄉(xiāng)。愛國情深的他買了一個留聲機,天天在店里放《漁光曲》《松花江上》《天涯歌女》《保衛(wèi)家鄉(xiāng)》《黃河之戀》等進步歌曲。那時潘金成只有十一二歲,天天都在聽這些歌曲,深受熏陶。陳嵩高還代理當地的二三十份報紙,有《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光華日報》等。潘金成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幫忙分發(fā)報紙,這樣有機會閱讀這些報紙,獲得許多國內信息?!捌咂呤伦儭北l(fā),正在念小學的潘金成很快就知道了,對日軍的強盜行徑充滿刻骨仇恨。
潘金成還積極投身抵制日貨的活動。當地華僑把日貨說成是“仇貨”。穿衣服都不用日本布,而穿國產“愛國布”的方格格布。大家還聯(lián)合起來對付和懲罰那些賣日本貨的奸商。日產蝴蝶牌口琴特別好,開始時每個華僑商店都有賣,后來一下子都拿出去燒了。潘金成愛好音樂,也有一支日造蝴蝶牌口琴,他毫不猶豫地將它付諸一炬。其母手藝較好,經常做一些南洋糕點,交給專門負責義賣的華僑女青年上街去義賣,所得款項捐給南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支援祖國抗日救亡。她們的愛國義舉,都深深地打動了潘金成。
1939年9月,第一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集中于馬來西亞檳城即將啟程。其時,14歲的潘金成正就讀于馬來西亞鐘靈中學,而且是該校“百人口琴隊”的成員。檳城僑界召開盛大的歡送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大會。鐘靈中學的銅樂隊和百人口琴隊在會上和會后作了精彩的演奏,他們用嘹亮的歌聲和明快的節(jié)奏為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壯行。潘金成懷著激動的心情,同伙伴們吹奏了《光明贊》《馬賽曲》《凱旋曲》《犧牲已到了最后關頭》《保家鄉(xiāng)》《長城謠》《再會吧!南洋》《送別》等催人奮進的革命進步歌曲。雄壯激越而悠揚動聽的樂聲,不僅感染了每個機工團員,而且感染了每個與會群眾。
愛好文藝的潘金成,還不忘發(fā)揮革命文藝的戰(zhàn)斗作用。他積極參加“自由呼聲”宣傳隊,演唱一些抗日救亡節(jié)目。他和各族戰(zhàn)友特別喜歡一首歌曲《我們在霹靂山上》,這是由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根據國內革命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改編而成的。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占馬來亞以后,經過一年的逃難,潘金成和很多同學參加了“馬來亞抗日同盟會”,從事地下抗日活動。革命組織要求很嚴格,對每個參加的人都要進行嚴格的考驗。潘金成按照組織的要求,憑借自己的智勇,收集了許多敵軍情報,還為抗日隊伍弄到許多藥品,深得領導的信任和贊賞。到1945年初,“抗日同盟會” 就把宜力市區(qū)一個小組的抗日救亡工作交給潘金成負責了。
潘金成發(fā)揮自己精通華語、閩南語、英語、馬來語的優(yōu)勢,深入各民族群眾中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人民覺悟,發(fā)展情報員,建立交通線,壯大了自己,孤立和打擊了敵人,還幫助轉移了幾個大干部。當時,國民黨也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在那里成立所謂“華僑抗日軍”。他們不打日本,專門制造摩擦,竭力對付共產黨領導的真正抗日的“抗日同盟會”,潘金成有不少戰(zhàn)友都死在他們手里。他和戰(zhàn)友們既要面對日本特務,又要面對國民黨的所謂“華僑抗日軍”。危險無處不在,但他毫不膽怯畏縮。
經過嚴酷斗爭的鍛煉和考驗,潘金成在1946年3月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
1948年6月20日,英國殖民當局頒布“緊急條例”,用白色恐怖的手段鎮(zhèn)壓馬來亞各族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潘金成和好多戰(zhàn)友都被捕了,在監(jiān)獄里關押了八九個月之后被當局驅除出境。
1949年6月,潘金成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富有對敵斗爭和地下工作經驗的他,穿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進入中央軍委情報部,從事東南亞情報的搜集、整理、翻譯、分析等工作。1954年轉業(yè)到山西陽泉工作,歷任陽泉市人民銀行股長、辦事處副主任。1983年當選為陽泉市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第一屆常務副主席,接著擔任第二屆主席。1985年起當選為陽泉市政協(xié)第六、七屆常務副主席,山西省政協(xié)第五屆委員、第六屆常委。
越南歸僑張子思
張子思,女,原名岑秀霞,祖籍廣東省南海縣,1930年9月生于越南南部一個叫芹苴的地方。父親是店員,母親柳氏是越南女子,所以她有二分之一的越南血統(tǒng)。
父親后來獨立經營生意,事業(yè)有了發(fā)展。他深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熏陶,身上還不乏民主思想,在家關愛孩子,從不打罵,在外樂善好施,熱心華僑公益事業(yè)。擔任當地華僑學校校董的他慷慨解囊,捐資助學。他的名字至今鐫刻在華僑學校的紀念碑上。張子思出生不久父母又生一女。一到學齡慈愛的父親就送她們到華僑學校上學。盡管當時還有大量的越南文學校和法文學校,但他還是堅持把孩子送進華僑學校接受中華文化教育。他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也希望孩子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國內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因戰(zhàn)亂流亡到越南,多數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帶來大量祖國抗戰(zhàn)的信息及抗日救亡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思想,對年輕學子影響很大。張子思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接觸到國內流行的“戰(zhàn)時讀本”,幼小的心靈漸漸地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了一起;在開展文娛活動時,大家學唱《鐵血歌》等抗戰(zhàn)歌曲,個個充滿了不怕犧牲御敵守土的壯志豪情;在參加童子軍露營或軍事演習中,學生的意志、體能都得到實踐和鍛煉。特別是校長陳谷吾經常給學生介紹國內的情況,對大家的影響很大。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中國平民百姓的苦難,抗日軍隊的英勇……方方面面都讓大家感到震撼和感染。
小學畢業(yè)后,張子思轉到堤岸上初中。堤岸是西貢市(今胡志明市)最大的華人聚居區(qū),素有越南的“小上?!薄靶∠愀邸敝Q。幾年前,張子思的哥哥就移居到此。她就住在哥哥家里。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使她感到溫馨愜意??墒菦]想到只上了一年,日軍的鐵蹄就踐踏到越南土地,她只好返回芹苴,拜一位華僑老知識分子為師學習古文和代數。其間還在一所由廣肇幫創(chuàng)辦的華僑小學教了半年書。
1947年,張子思進堤岸南僑中學念高一,班級人數不多,只有十幾個學生,以潮州人為主。校長王貫一是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思想進步開明,順應時代潮流;而且,在校老師有的是“七七事變”前參加革命的黨員干部。因而整個學校的校風也積極向上,民主自由。在地下黨員的領導下,進步師生組織讀書會,半秘密半公開地研讀毛主席的著作《新民主主義論》;業(yè)余劇社公開上演《白毛女》《升官圖》;師生積極進行募捐活動,自制糕點餅子義賣,籌措款項支持祖國解放戰(zhàn)爭;甚至走上街頭參加轟轟烈烈的反內戰(zhàn)反饑餓游行。她每參加一次活動,思想就受到一次教育,靈魂就受到一次洗禮。她的革命理想和目標也就日漸明晰。
堤岸南僑中學的“赤化”傾向為當局所不容,終于在1948年8月被法國殖民主義者封閉。當時張子思和同學正準備上高三且交了學費,只好自己承擔損失,轉學到另一所華僑學?!x安中學,繼續(xù)高三學業(yè)。
該校情況要復雜一些,但進步學生仍悄悄組織讀書小組閱讀進步書籍。師生的活動經常會受到干擾和限制,有時還會被“請”到警察局去詢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分子?你知不知道誰是共產黨分子?”有時還威脅要將被傳訊的學生驅逐出境,陰陽怪氣地說:“你想坐飛機(回去)還是想坐輪船(回去)?”張子思遇到警察詢問時總是裝聾作啞,一問三不知。警察無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
張子思和一些學生的思想傾向和進步行為,引起我地下黨的關注。有一天,一個語文老師對她說:“我看你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我介紹你認識一個人,他會給你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蓖ㄟ^這位老師的介紹,她和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認識了在一所福建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里任教的男教師王琴。
后來張子思才知道,王琴老師是中共地下黨的小組長,負責考察、物色和培養(yǎng)進步青年,為將來新中國建設輸送人才。從此,她和進步同學就和王琴老師頻繁交往,在他指導下閱讀革命書籍資料,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國際國內形勢,并協(xié)助他從事聯(lián)絡工作。1949年,王琴老師奉命離開越南到國內解放區(qū)工作。分別時,王琴老師指示張子思:“你找個教書的工作,先安頓下來,日后再回國服務?!备鶕跚倮蠋煹闹甘?,她在堤岸附近的一所小學謀了個教職,教小學一二年級。同時尋找機會準備回國。
因任務緊急走得匆忙,王琴未將張子思等發(fā)展為正式的共產黨員。但這段歷史后來因王琴健在給予證明,并得到黨組織的認可,成為張子思在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依據。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使海外僑胞歡欣鼓舞,華僑青年迅速掀起回國讀書和回國服務的熱潮。張子思熟悉的許多同學都紛紛離開越南返回中國。張子思內心焦急,和初戀的男友商量后,決定放棄教書職位立即回國。
1950年3月,張子思離開南越,只身從西貢乘飛機經香港回國。抵達廣州后受到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下榻廣州華僑招待所。她按上級要求寫了自傳上交。4月3日即參加培訓班受訓。通過深入學習《為人民服務》等毛主席著作,端正思想認識,明確從事革命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她思想進一步得到升華,并光榮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張子思的男友于1950年5月回國后,通過她的叔叔找到了她。他也參加了培訓。6月受組織派遣重新回越南工作,而張子思原來根據組織安排也要派往國外,后因形勢變化就留在國內工作。男友是乘火車經香港去越南的。分手時她到廣州火車站送行。彼此戀戀不舍,但為了革命理想,只好將個人感情放在一邊。從此天各一方,無緣會面。訓練班結業(yè)后她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聯(lián)絡部廣州聯(lián)絡處工作。1952年底,調回北京,進入中央軍委聯(lián)絡部工作。
1955年,張子思轉業(yè)到陽泉礦務局。在陽泉,她和同事黃燕民結為伉儷。黃是河北人,與她一起從軍委聯(lián)絡部轉業(yè)。兩人從相知到相愛,共同度過44年風雨人生(黃1999年在太原病逝)。
在工作崗位上,張子思不計得失,努力工作,多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對于中國共產黨,張子思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貒?,她多次向單位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盡管她的工作表現無可挑剔,但總是無果而終。這種遭遇,同許多歸僑是大同小異的。1965年,在陽泉工作10年后,調到山西省煤炭生產安全監(jiān)察局,從事生產安全管理工作。改革開放的春風溫暖和滋潤了廣大歸僑的心田。1983年,黨組織的大門終于對她打開,經過多年奮斗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她追求革命理想的進程又前進了一步。
1987年,張子思解決離休問題,其工齡從1948年算起?;貞浧鹱约呵鞍肷膴^斗歷程,她說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千里迢迢圖報國,萬絲情愫赤子心。”她說:“我想許多歸僑都跟我有同樣情懷。”
越南歸僑譚業(yè)
譚業(yè),原名徐俊儀,祖籍廣東花縣,1923年4月6日出生于越南西貢一戶城市貧民家庭。3歲的時候,譚業(yè)喪父。媽媽自己開了個小雜貨鋪支撐全家;大哥賣餛飩、面,掙錢補貼家用;譚業(yè)還經常跑到網球場去幫人家撿球,以收取一點小費。因為家里很困難,媽媽和大嫂還出去給別人打掃衛(wèi)生,搞家政服務。
高中畢業(yè)以后,譚業(yè)自己創(chuàng)辦守承華僑公學,親任校長。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守承華僑公學校歌》,歌詞大意是:立志要高,品學要好;莘莘學子,更生自求;鍛煉科學身手,為國立功勞。
七七事變爆發(fā)以后,譚業(yè)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他曾和同學上街賣花賺錢支援祖國抗戰(zhàn),賣完以后就把錢交給中華總商會,作為抗戰(zhàn)經費寄回中國。他和同伴們還出去表演文藝節(jié)目,演唱《在松花江上》等進步歌曲,賺一點錢給國內寄去。1945年日本投降時,譚業(yè)和西貢的華僑歡天喜地,大張旗鼓慶祝一番。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譚業(yè)和同學們也熱烈慶祝,在大街上游行,在學校里貼了大字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時中越關系密切,毛澤東和胡志明都是兩國人民共同熱愛的領袖。譚業(yè)曾翻譯了胡志明的一些著作和講話及《越南史論》。還翻譯過一首歌頌兩國領袖的歌曲,大意是:毛澤東主席和胡志明主席拔出銳利的寶劍,領導中國人民和越南人民站起來。
這一切使他在越南有了一些名氣。后來胡志明主席來北京訪問的時候,還給他寫過親筆信,寄到他轉業(yè)地方的工作單位陽泉市工業(yè)局,信里說:譚業(yè)同志,謝謝你對我的熱愛。
1950年夏天,譚業(yè)瞞著家人離開越南西貢,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回國。在北京東堂子胡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籌備處,譚業(yè)一行受到熱情的接待。他做的第一件事,即把從越南帶回來的華文印刷的資料全都交給領導。他相信這些資料對了解越南的情況很有幫助。而后,他留在籌備處幫忙。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翻譯,幫助那些不懂普通話的歸僑當翻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問題;同時給一些不習慣國內生活的歸僑青年做思想工作。
在僑聯(lián)籌備處工作一段時間以后,譚業(yè)接到上級通知,要他到位于北京弓玄胡同的單位報到。去后才知道那是中央人民政府情報總署,是他的工作崗位。他見了聯(lián)絡處的處長李清昌,在太行山抗日的老八路;還見了科長毛冰山,是新四軍過來的老同志。他們都是富有情報工作經驗的行家,對于新來的同志很熱情,使譚業(yè)有家的感覺。其職務是聯(lián)絡員,為正排級軍職。他通曉法語、英語和越南語,會說普通話、粵語,所以負責查閱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雜志和有關資料,根據需要進行篩選、翻譯、摘錄、整理、轉發(fā)。
東南亞一些國家排華時,許多華僑被遣送回國。中僑委、情報總署和中國紅十字會組織人到廣東汕頭參與接待、安置。譚業(yè)曾作為情報總署的代表參加此項工作。從東南亞回來的華僑中廣東、福建人居多,好多人講廣州話,所以譚業(yè)的語言特長派上了用場。歸國華僑有的安置在原籍,有的安置在外省市,有的安置到海南島華僑農場。譚業(yè)跟他們談心溝通,使他們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他還將一批華僑青年領回北京,培訓他們,之后在廣州建立情報站。
1954年,譚業(yè)轉業(yè)到山西省陽泉市,在工業(yè)局從事水泥的研制工作,成了陽泉市第一個水泥工程師。他和同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fā)憤圖強,白手起家,在陽泉第一次建起了水泥廠,第一次生產出高質量水泥。為此,他曾出席在陽泉召開的全國水泥生產現場會議,介紹了陽泉的經驗。還曾代表山西省去長沙參加煤矸石綜合利用的全國性會議。
1958年,譚業(yè)受到中僑委和全國僑聯(lián)表彰,榮獲一個獎狀,上寫:譚業(yè)同志,在大躍進中從事水泥工作做出顯著的貢獻。在這次會議上,何香凝還送給他一幅署名的《醒獅圖》。
1983年,譚業(yè)參與籌備成立陽泉市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的工作,并當選為第一屆僑聯(lián)副主席,其后還擔任第二、三屆僑聯(lián)的顧問。
譚業(yè)在情報總署工作時就積極要求入黨。轉業(yè)時組織上把他的檔案和入黨申請材料轉到陽泉。1985年,他終于了卻了多年的心愿,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喜歡寫詩,曾寫了一首《湄公河的水》和一首《珠江和黃河》,是抒發(fā)思念祖國、報效祖國情懷的。他還珍藏了一枚特殊的毛主席像章,出席重要場合時就戴上。這枚像章是他夫人的哥哥去越南支援建設時中國駐越南大使館送的。這枚像章后來給了譚業(yè)的女兒,女兒又給父親戴上了。
泰國歸僑孫佩文
孫佩文擁有多個名字:林玉生、林安之等等。他的原名叫梁炳樞,祖籍廣東省臺山縣西廓圩。1923年出生于泰國(那時稱暹羅)的首都曼谷一個貧困的華僑工人家庭。
1937年,孫佩文小學畢業(yè),進入法國人所辦的易三倉學校念書,至1943年高中畢業(yè),而后繼續(xù)在易三倉商科修學一年。該校是一所法國天主教學校,開辦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該校分為小學4年、中學6年、商科班3年,后來附設大學預科班2年。有英文和法文兩類,孫佩文選讀英文,除歷史、國文以外,其余科目皆用英文課本教授。在校期間,孫佩文曾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軍訓(通訊兵)。按泰國的法律,滿20歲的出生泰國的華僑青年,一律要服兵役3年;而只要經過軍訓,即可代替服役。受訓3年后,他成為3等軍訓生。這段軍訓生涯,對于他日后從事地下工作大有裨益。
孫佩文是在1946年2月,正式成為泰國僑黨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的成員的。也就是說,他在此時成為一名正式的“紅色特工”。
孫佩文受兩個人的引領走上革命道路:一個是他的大哥魯遜,一個是中共泰國僑黨負責人邱及。魯遜,原名梁炳財,早年由葉劍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打入國民黨軍統(tǒng)組織,成為戴笠手下的一名情報官員,官至少校。日本投降后,魯遜奉派到泰國工作,表面上是軍統(tǒng)駐泰國站的“大員”,實際上是中共泰國僑黨的領導人之一。對于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的弟弟孫佩文,他言傳身教,通過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向弟弟灌輸革命思想:介紹祖國的歷史文化,介紹祖國如何才能取得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道理。進而給弟弟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去做,借以考驗和鍛煉弟弟。孫佩文在念中學時,曾替大哥等人秘密印制宣傳資料,并分寄給山巴內地,進行革命宣傳。14歲時受大哥的指導,秘密向乃律船廠工人募捐籌資,匯寄給香港廖承志同志轉八路軍,支持祖國軍民抗日救亡,得到八路軍總司令部來信的勉勵。邱及,祖籍廣東省揭東縣玉湖鎮(zhèn),1910年出生于泰國。從小回故鄉(xiāng)就讀揭陽一中,在校期間投身孫中山倡導的國民革命熱潮。1930年赴上海就讀于昌明藝專和上海美專。1934年,參加中國“左聯(lián)”的抗日救亡文化宣傳工作。后因叛徒出賣被捕。出獄后于1936年3月出走南洋,先后在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地從事華僑教育和愛國救鄉(xiāng)工作。在泰國期間曾任暹羅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lián)合總會常委及宣傳部長、《真話報》社長等。在日寇侵占泰國期間,《真話報》可以說是華僑社會的一盞明燈。它宣傳抗日,傳播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特別是中國抗日斗爭的情況,在泰華社會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孫佩文是該報的忠實讀者。他意識到,該報是代表無產階級說話的唯一中文報紙,并且由報紙內容知道已有中共人員在泰國活動。他當時還無法和邱及見面,但在心中已產生敬仰和向往之情。抗戰(zhàn)勝利后,孫佩文有機會認識了邱及。在談話中,邱及鼓勵他努力學習,使他逐步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翻身的光明前途,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于是,他很自然地成為大哥魯遜和邱及的秘密聯(lián)絡人,為他們的革命活動傳遞消息,在大哥魯遜與邱及碰頭時為他們站崗放哨,保障安全。同時,孫佩文通過大哥的關系,也打入軍統(tǒng)組織,成為軍統(tǒng)駐泰國站站長陳英群的機要員,擁有一部秘密電臺。
為了立足,必須有職業(yè)借以謀生;為了工作,也必須有職業(yè)作為掩護。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孫佩文到日泰海運公司當書記員,后又在廣肇公館工作了3個多月,擔任與盟軍聯(lián)絡的工作。1946年大哥在泰國曼谷籌辦了一間新地文化有限公司,親任公司經理,孫佩文則負責管理貨倉,協(xié)助大哥管理公司事務。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孫佩文轉到曼谷國際貿易行擔任經理,從事進出口貿易。除了華文以外,他還精通泰文、英文并熟練打字。人們(甚至親友)只知道他公開職業(yè)為企業(yè)老板,而不知道他是一名“軍統(tǒng)特務”,更不知道他是一名中共特工。
因為秘密工作性質所決定,孫佩文所從事的是單線聯(lián)系的秘密工作。雖充滿緊張和危險,但他心中有堅定的信念,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祖國和人民,也是為了僑居國和當地民眾。所以,他完全把困難和危險拋在腦后。1947年的一天晚上10點,孫佩文在曼谷探悉泰國警察凌晨5點就要出動圍捕我僑黨地下工作人員的消息后心急如焚,想方設法在12點之前通知了僑黨的負責人邱及,使幾位同志得以爭取時間迅速轉移到越南,免遭殺害。事后受到泰國僑黨領導人的表揚。
1947年11月,在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對派支持下,以鑾披汶為首的泰國反動軍人集團發(fā)動政變,推翻堅持民族獨立和中泰友好的總理乃比里·帕儂榮的民主政權。鑾披汶是個反共、排華老手,上臺后立即對國內和平民主人士實行鎮(zhèn)壓,同時掀起反華浪潮,對于華僑社會的進步人士進行迫害。此時,乃比里·帕儂榮及其親近者,人身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克農命令泰國僑黨“不惜一切代價,將乃比里·帕儂榮找到,保護起來,擇機帶到中國來”。具體任務就交給孫佩文去實施。
此時泰國僑共的處境已十分艱難,孫佩文自身也隨時面臨生命危險。要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務,困難和危險之大可想而知。孫佩文具體是如何運作的,我們不得而知。經查閱相關資料,只了解到事件的一個輪廓。
乃比里·帕儂榮和隨行人員被迫離開泰國以后,先潛往新加坡,而后乘坐新加坡到韓國的郵輪轉到香港。孫佩文由大哥魯遜牽線赴香港與南洋商業(yè)銀行總經理、愛國商人莊世平聯(lián)系,研究具體營救辦法。莊世平安排侄子搞到一艘小船,載著孫佩文到郵輪接應乃比里·帕儂榮一行。在新加坡郵輪??肯愀鄣亩虝簳r刻,孫佩文迅速登上郵輪,找到乃比里·帕儂榮一行。乃比里·帕儂榮此時已知悉中方意圖和孫佩文的真實身份,積極給予配合。正會晤時,突然上來一幫港英警察。莊世平侄子見勢不妙,撇下孫佩文開著小船逃離。孫佩文臨危不懼,憑著鎮(zhèn)定機智,巧妙周旋,終于把乃比里·帕儂榮一行安全地接下郵輪。
身兼聯(lián)絡員、貼身護衛(wèi)和翻譯的孫佩文,在香港與乃比里·帕儂榮和前泰國國務院長鑾探隆等在隱蔽的藏匿地點住在一起。待辦妥赴京的一切手續(xù)后,于1949年8月5日護送乃比里·帕儂榮一行,乘船離開香港趕赴青島。然后改乘火車奔赴北京。
1949年9月18日,孫佩文陪同、護衛(wèi)乃比里·帕儂榮一行安全抵達北京。李克農親自到火車站迎接。李克農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熱烈歡迎乃比里·帕儂榮一行的到來,同時與孫佩文親切握手以示慰問和贊賞。
作為一名特工,孫佩文潛伏海外成天出生入死擔驚受怕,現在終于完成使命回到組織懷抱——中央軍委聯(lián)絡部。
生長在泰國的孫佩文,雖然在海外就接受共產主義信仰,投身秘密地下工作,但對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從來沒有條件和機會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鉆研。他原來對于祖國的了解也是多半來自親友和僑胞的介紹,來自媒體的報道,其實是比較膚淺模糊、缺乏感性認識的?;貒院螅@得了兩次“補課”的機會。
第一次是學習的機會。1949年11月,孫佩文由組織安排進入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青年訓練班學習?!扒嘤柊唷笔菫樾轮袊囵B(yǎng)急需人才(特別是準備派往國外工作的人員)的學校,李介夫是校長,實行軍事化管理。學員中有不少歸僑青年。孫佩文的三哥梁炳田也同在青訓班受訓。三哥從泰國回國直奔延安參加革命??箲?zhàn)期間曾在四川周公館給周總理、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做門衛(wèi)。青訓班要求每個學員把自己的家庭和個人歷史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還要求每個周都要寫一份“反省書”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傊瑢τ诮M織,要絕對的忠誠,毫無隱瞞毫無保留,要徹底清除自己身上的一切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和作風行為。同時,青訓班請一些高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系統(tǒng)講授馬克思主義。這樣,過去只有地下工作實踐的孫佩文經過學習,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此后,他要求自己更加嚴格了,從事革命工作的自覺性和紀律性更強了。
第二次是實踐的機會。孫佩文于1951年秋天,參加中央土改工作團第五分團,到廣東省恩平縣參加土地改革。該團共100余名成員,團長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原來,出身華僑工人家庭的孫佩文對于中國農村和農民知之甚少。通過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深入農村實際調查研究,參與土地改革實踐,他看到了農村的現狀,認識到土改對于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在與農民的接觸中,他了解到廣大的貧困農民與城市工人階級一樣遭受剝削階級的壓榨,一樣要求革命渴望翻身解放,從而明白了農民之所以成為工人階級同盟軍的道理。經過階級斗爭大風大浪的鍛煉和考驗,他的立場更加堅定,意志更加堅強。
1952年5月,孫佩文結束土改,返回北京。1952年9、10月間,他奉派參加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擔任翻譯。而后,他又住進乃比里的住所,繼續(xù)擔任乃比里·帕儂榮的翻譯。1953年3月,他回軍委聯(lián)絡部(1956年改為中央調查部)工作,從事情報翻譯。
回國后,孫佩文多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調查部曾在1956年對他進行過審查,最后結論是“歷史政治沒有問題”。但入黨問題仍未解決。1961年5月,組織安排孫佩文下放山西,領導跟他談話說:“下去好好鍛煉,爭取入黨。”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樣:“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就到那里去,哪里艱苦那里安家?!睂O佩文二話沒說,打起背包就進了娘子關扎根山西。他先在太谷商業(yè)外貿股當干部,后來在太谷外貿公司當業(yè)務員,再后來到太谷工商局擔任市管員一直到離休。
1963年,孫佩文被誣為“特務”“現行反革命”。當地有關部門曾派人到北京調查他的歷史,但遭到拒絕;孫佩文除了以前向組織部門所提供的個人資料以外,又不再提供國外活動的詳細情況。在“左”傾路線盛行的年代,那些奉行“階級斗爭天天講”的人,更覺得他是個“有問題”的人,甚至看到他彈奏電子吉他,便斷定他是“給特務機關發(fā)報”。孫佩文被打成“特務”“反革命”后,抄家、批斗、挨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調整工資、單位分配房子都沒有他的份;單位組織勞動種小麥他也不能與其他人那樣分到一些勞動果實;子女在工作問題上也受到影響……直到1981年國家大規(guī)模撥亂反正,孫佩文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孫佩文無論遭遇什么樣的挫折,照舊埋頭苦干默默貢獻。只要不背負莫須有的罪名,他就心滿意足了。1963年,年滿40歲的孫佩文才與出身貧農的當地姑娘牛玉蘭結為夫妻。這一年,孫佩文被打成“特務”“反革命”,而身為共青團員的牛玉蘭卻認為他是個好人,毅然拋棄一切世俗偏見嫁給他。從此二人不離不棄,廝守終生。孫佩文和牛玉蘭生育了一兒一女。夫妻晚年健康狀況都不好,長年受疾病困擾。兒女又先后下崗,家庭遇到較多困難。牛玉蘭久病后于2012 年7月辭世。晚年孫佩文則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身體已成90度彎曲,時刻需要兒女照顧。當地僑務部門對于孫佩文的家庭困難非常關心,年年給予一些救濟。
值得慶幸的是孫佩文在政治上的大翻身。200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太谷縣黨史縣志辦公室編纂的《太谷人物志》,在“孫佩文”條目中,專門介紹了他的生平事跡:“1923年生,原名梁炳樞,祖籍廣東臺山縣。華僑。出生于泰國曼谷。父親為木匠。孫佩文在泰國上大學期間,因欠交學費被開除出校。民國三十五年(1946)在泰國參加革命,在僑共負責人邱及同志直接領導下工作,改名林安之,以國際供應行總經理的身份從事地下工作。冒著生命危險打入軍統(tǒng)特務駐泰站站長陳英群處當機要員,并帶有一部秘密電臺,給香港拍發(fā)密碼情報。曾營救5位同志秘密轉移到越南。三十八年(1949)8月回國后孫佩文被分配到軍委聯(lián)絡部工作。1961年下放到山西太谷外貿公司。1963年被誣陷錯判為‘現行反革命。后任太谷工商局市管員。1981年平反。1985年離休?!边@是孫佩文對革命的貢獻第一次受到官方公開披露和肯定。
2012年11月24日,孫佩文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太谷去世,終年91歲。
2012年9月下旬,北京泰國歸僑聯(lián)誼會常務副會長、《泰國歸僑英魂錄》編委石蘇蘇女士和另一位編委林衛(wèi)國,在山西省僑聯(lián)和晉中市及太谷縣僑聯(lián)組織的幫助下,曾專程到太谷縣孫佩文家,拜訪了這位歸僑革命老前輩。事后,石蘇蘇女士親自撰寫了《沉痛悼念孫佩文老前輩》一文,首次系統(tǒng)地報道了孫佩文傳奇經歷和革命事跡。此文收入后來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泰國歸僑英魂錄》(第八輯)。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