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怡
摘 要 中國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經歷了嚴重的不公平、不道德、不人道的待遇。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學東漸給中國婦女帶來了新觀念,中國女子教育告別了蒙昧,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對我國教育事業(yè),婦女解放運動,以及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中國女子教育 近代化 封建社會
中圖分類號:G776 文獻標識碼:A
The Moderni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Women's Education
LI Xinyi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China women suffered strict unjustness, immorality and inhumanity in a long feudal society. Chinese door was opened by force in Opium War. The movement of learning from westward brought new conception to China women, China women education began on the road of modernize and said goodbye to obscu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women education exerted an abroa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areer of our education, the movement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alter of society.
Key words China women education; modernize; feudal society
1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女子教育情況概述
在中國古代,夏朝便出現(xiàn)了學校,當時稱為“序”、“?!焙汀皩W”。到了商朝,學校稱為“庠”、“序”等。西周的學校分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xiāng)學。最早的女性教育,不是在正規(guī)學校里進行的,而是在家中進行教育和在民間進行禮儀教育。女子沒有同男子一樣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她們沒有在學校上學的權利。而孔子儒家思想的確立為維護父權制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父權制社會里,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女子成為男子的附屬品。男尊女卑、男主女從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作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提出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是說,女子天生就是愚蠢的,她們和小人一樣是難以教養(yǎng)的。這是對婦女的輕視,這種倫理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
儒家還提出了“三從四德”,“三從”指婦女要“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指出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受到父親的支配;出嫁后,要聽從丈夫的支配;丈夫死后,要服從兒子的支配。“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工。就是說女子在行為、舉止和家務方面應做到說話細聲細氣,儀表不能花哨,要精通各種家務。
西漢的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綱五?!边@一人際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拔宄!敝溉?、義、禮、智、信。董仲舒認為“三綱五?!笔浅鲎蕴炖?,天不變,三綱五常也不能改變。他們的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的等級觀念,使原本森嚴的等級更加分明,對婦女在社會中角色的扮演要求更加具體了。
封建社會要求女子要從一而終,流傳著“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觀念,女子出嫁后要守節(jié),丈夫死后不能改嫁,寧可餓死也不能失掉貞潔。在父權制的社會里,女性的任務就是“相夫教子”,這是女子存在的唯一目的。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對整個社會有很大的誤導作用。這種思想在明朝之前就有了,現(xiàn)在仍有人把它掛在嘴邊。明朝的馮夢龍在其所著的《智慧全書》中就寫道,“語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同時期的陳繼儒在他的《安得長者言》中,也收錄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語。這種說法為維持女子的愚昧,反對女子有知識,反對她們讀書。女子要做的就是服侍好家人,料理好家務就行了。
這些言論和書籍是向女子宣傳封建禮教及儒家倫理觀念的主要途徑。封建社會這些舊觀念、舊禮教嚴重束縛了婦女的手腳,禁錮了所有人的思想,使婦女一直以來都處在社會的邊緣,女子教育也就沒有一席之地。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女子受教育的形式主要以家庭教育為主,女子10歲左右,就要求在閨房中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開始操持家務。還要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工”四德。女子在家庭教育中,還有一些必讀書目。最著名的有:劉向的《烈女傳》、班昭寫的《女誡》、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女則》30卷、陳邈妻鄭氏寫的《女孝經》、宋若華的《女論語》、司馬光的《家范》、呂坤的《閨范》、藍鼎元的《女學》、陳宏謨的《女教》、陳晚芳的《行言行錄》等。①
以班昭的《女誡》為標志,東漢是封建社會女子教育內容定型期的重要時期?!杜]》成為中國女子教科書編寫的典范。班昭將女子教育內容分為七大塊:“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淑妹”。這七大塊成為后世女子教育著作內容的主要范式?!杜]》首次提出的“四德”成為后世女子的德行標準。女子教育內容局限于簡單的識字、記數(shù)及淺易經書,其深度和范圍遠不及男子。而古代的大才女,如李清照,蔡文姬等,接受的恰恰不是這種傳統(tǒng)女子教育。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進入晚期,內部開始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啟蒙思想家開始對幾千年來形成的封建禮教和倫理規(guī)范進行了批判,同時對婦女發(fā)出了同情之聲。李贄在當時對提高婦女的地位的呼喚,起著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李贄在《夫婦論》中指出:“夫婦,人之始也。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于正。夫婦之為物始也如此。……”這實際上是對“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正名思想和董仲舒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種主從關系不能顛倒的倫理關系以及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批判。此外,他還對“婦人見短,不堪學道”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指出,“謂婦人見短,不堪其學。誠然哉!夫婦人不出城,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余竊謂欲論見之長短當如此,不可止夫婦之見為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短長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李贄認為男女在智商上沒什么差別,是婦女行動受到限制,不能像男人那樣具有參與社會活動和受教育的機會才造成了她們與男人間的差別。他也反對“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說法。贊成寡婦改嫁,反對封建禮教的“貞潔”觀。②endprint
俞正燮也反對女子單方面守節(jié),同時他也極為反對女子纏足。
明末清初的這些思想家對封建倫理綱常提出了質疑,反對歧視婦女,反對在肉體上摧殘婦女,在當時是非常可貴的,他們的理論是先聲,為后人更徹底、更深入地批判封建的倫理綱常關系奠定了基礎。
2 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發(fā)展
女子社會地位的提高、女子教育價值的認識,是與列強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相聯(lián)系的。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轟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清朝與列強簽訂了不平等合約,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允許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古老的中華帝國被無情地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性擴張中去,政治、經濟、文化都發(fā)生著不可抗拒的變化。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傳承和嬗變,可以從女子教育價值觀、女子教育內容和女子教育形式三方面來顯現(xiàn)和考察。③
2.1 女子教育價值觀的變化
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人痛定思痛,一些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在尋找自強的道路上,注意到了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女子教育的落后是中國的一大弊病,他們認識到女子是富國強兵的有力支持。于是就有了中國第一所國人自辦的女學堂——經正女學,學校創(chuàng)立者經元善非常重視女子教育,面對社會上反對開辦女學的言論,他反駁說:“弟所以發(fā)憤而欲急興學堂者,本為移風易俗之助云耳。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學能識事理也。使君不識一字,有何能明辨今日之事哉,必囿于婦人而已矣?!彼终f:“婦女因不讀書,不能明天下事,凡言論事功,皆依靠男人,則中國人去其一半矣,西人謂五為半教之國,乍聞之必憤驚,然細思之,非半教而何耶?”可見,經元善將女子教育的價值提高到改造國民的高度。
清末思想家梁啟超在考察歐美列強之后,得出了“欲強國必由女學”的結論:“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女學衰,母教失,無業(yè)眾,智民少,國之所存者幸矣?!绷簡⒊J為女學與國家之強弱成正比關系。
1905年,丹憂撰文主張恢復女權,認為恢復女權必以開展女子教育為預備,其關系有六:(1)先興教育,而后女子之能力強;(2)先興教育,而后女子之見解深;(3)先興教育,而后女子善于交際;(4)先興教育,而后女子富于公德;(5)先興教育,而后女子明于大義;(6)先興教育,而后女子善于抉擇。女子六方面的變化,皆取決于女子教育。所以,“惟興教育,而此女權墮落之病根可以洗處凈盡病根去而元氣復,以言女權,庶幾近之?!彼谎詳鄾Q之曰:“中國女子不患無權,患無馭權之資格;不患無馭權之資格,患無馭權之預備。預備維何?曰教育而已?!岵幌景е袊又疅o權,吾先懼中國女子無女權之預備?!雹芸胺Q將女子教育價值強調到了極致。正是有一批開社會風氣之先河的人,為女子教育奔走呼號,才使國人認識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開創(chuàng)了女子教育大發(fā)展的新時代。
2.2 女子教育內容的發(fā)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女子教育內容局限于“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和少數(shù)幾部女子教育著作。女子教育內容的近代化,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1844年,傳教士阿爾德賽在寧波創(chuàng)辦女塾,這是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寧波女塾的課程內容有圣經、國文、算術、縫紉、刺繡等。這是中國女子教育內容近代化之先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女塾在教育內容方面做了探索性試驗,為以后中國人創(chuàng)辦自己的女學提供了教育內容的模式。
中國自創(chuàng)的第一所女學——經正女學,教育內容已與傳統(tǒng)的女子教育內容完全不同。經正女學的創(chuàng)辦者認為應教授西學,包括算術、格致、光學、電氣學、化學、重學、聲學,以及測量、圖繪、醫(yī)理、蠶織,同時認為百家經史、考據(jù)之學可完全拋棄。以后,紛紛開辦的女學,教育內容均以西學為主,可見女子教育內容的近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
2.3 女子教育形式的更異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形式千年不變,近代之前一直是由家庭承擔的,家庭為女子畢生的學校。傳統(tǒng)單一的教育形式的打破是以教會學校寧波女塾為標志的。通過教育,女子產生了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她們積極投身社會,對人們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1844年至1860年期間,教會在五個通商口岸共設立了八所女子學校。此后,女校逐漸向全國蔓延,至1907年,僅天主教會在我國江南地區(qū)就設立了697所女校,在校學生多達15300人。⑤
經正女學雖然存在時間很短,招生亦不多,但起到了中國人自辦女學的開風氣之先的作用。此后,民間辦女學的輿論日趨活躍,一批女子學校相續(xù)開辦,如上海的愛國女學、無錫的競志女學、南京的旅寧第一女學。到1903年,國人自辦女校增至17所。到1907年,清政府正式承認女子教育,當時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此舉更鼓舞了女校的創(chuàng)立,此后,女校廣泛建立。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女子教育較完整的學制系統(tǒng)。
女子學校的單獨設立,相比于傳統(tǒng)單一的女子家庭教育,有了質的飛躍,但女子學校的師資、教學設備、經費遠遜于男子學校。有識之士便有意撮合男女合校。此論一出在教育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劍,教育界才勉強同意在小學試行男女同校。1920年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開女禁”,公開招收女生入校,以后各大學紛紛效仿。到了1922年,大學女生共有887人,占總人數(shù)的2.54%。
女子教育發(fā)展的道路蜿蜒曲折,荊棘叢生,但從此開始了文明教育的歷程,告別了蒙昧的昨天。
3 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意義
馬克思曾說過:“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衡量?!敝袊咏逃慕瘹v程在婦女解放的歷史上,還是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上,甚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和影響。
3.1 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為近代中國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女子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女子被拒之于學校大門之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有了女子學堂,但一直未被清政府納入欽定范圍,直到1907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壓力,通過《女學堂章程》,它是在男子教育之外,另設一條教育軌,男女教育形成不同的兩軌,男女接受的教育不一樣,就享受不到同等教育權利。終于在1922 年,政府頒布了“壬戌學制”,這是我國第一個不分男女性別的單軌學制,徹底拋棄了以前的雙軌制教育,規(guī)定了男女享有同等教育權利,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創(chuàng)舉。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變革是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變革的重要部分,同時對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endprint
3.2 中國女子教育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程
十九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產物,同時它的興起和發(fā)展反過來又沖擊著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許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她們有著開闊的視野、遠大的抱負,心系民族與國家的危亡,她們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中去,成為革命力量的重要部分。如陳頡芬創(chuàng)辦《女報》、秋瑾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廣大婦女還組織起來,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要求和社會要求而奮斗,如成立女子國民會、女學研究會、留日女學生會等。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就有包括秋瑾、何香凝等232名女盟員。辛亥革命期間,許多女性以大無畏的精神參加各種武裝斗爭,如組織女子北伐隊攻打南京,還積極為革命募款,慰問傷員。正是由于這樣一些受過高層次教育的女性的存在和努力,逐步改變了人們對傳統(tǒng)女性的看法,開始以新的目光審視她們作為“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這些變革中國社會觀念,推動社會的文明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些女性用她們的知識、勇氣和行動打擊著中國社會的保守勢力,促進了中國革命的成功。
3.3 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發(fā)展喚醒了女性自我意識,為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女性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女性的視野,她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她們的意識經歷了從“賢妻良母”到“男女平等”的轉換。通過接受教育,她們獲得了全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起了健全獨立的人格,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各行各業(yè)發(fā)揮自己的才干,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女性。
隨著受教育女性的增多,逐漸形成了一個數(shù)量可觀的知識女性群體,她們出于對自身命運的關注和國家興亡的責任,開始自己創(chuàng)辦報刊,組織團體,參加革命。女性以嶄新的面貌活躍在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開創(chuàng)了婦女解放運動的新局面,為中國婦女運動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注釋
① 史靜寰.婦女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22.
② 史靜寰.婦女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327.
③④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的傳承與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4(3).
⑤ 吳小衛(wèi),劉炎.略論近代化中國女子教育之特點[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4(6).
參考文獻
[1] 閻文芳.中國女子教育的近代化歷程、特點及啟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2).
[2] 杜學元.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女子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3] 王珺.中國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價值述略[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4] 趙葉珠.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潮的演進及評析[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