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華
閱讀理解一直是高考語文考查的“重頭戲”,其中現(xiàn)代文閱讀所占分值大、主觀性強,乃“重中之重”。但從歷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情況來看,無論試題難易,考生都很難拿分,普遍存在審題不嚴、扣題不緊、詞不達意甚至無從下手等問題。為此,專家提醒備考中的“題海戰(zhàn)術”是無效的,文本解讀才是核心。
一、教材文本與考場文本解讀的區(qū)別
教材文本解讀和考場文本解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材文本解讀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而考場文本解讀的主體只有學生;教材文本解讀可以借助于文本章節(jié)安排、課文注解、工具書及各類參考資料,而考場文本解讀除文本本身外無任何資料可以參照,全憑考生對文本的感悟;教材文本解讀中,一篇文章的解讀可能需要幾課時,允許逐步理解和感悟,而考場文本的解讀必須在考試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
當然,教材文本解讀與考場文本解讀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是相通的,是可以移用的??墒菫槭裁纯忌荒茼樌瓿山滩奈谋窘庾x到考場文本解讀的轉(zhuǎn)化呢?究其原因,應該是我們的教材文本解讀與考場文本解讀均存在著誤區(qū)。錯誤的觀念、低效甚至無效的解讀路徑,把考生送進了死胡同。
二、教材文本解讀的誤區(qū)
1.功利化
教師或許是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或許是源于功利主義,在處理教材時更多地關注古詩詞和文言文,而現(xiàn)代文則是選教部分篇目,其他篇目只是簡單地處理一下字音、字形、詞語解釋、中心思想等。即便是選教的篇目也未能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要么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講,最終只能一股腦兒灌給學生;要么是文本還沒解讀清楚就已經(jīng)延伸到了文外,滿是游離于文本的拓展,中看不中用。如此功利的現(xiàn)代文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文本解讀的能力嗎?文本解讀的價值在于解讀的過程,即在對此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讀他文本的能力,而非對文本意義的機械解構或完成。所以,在教材文本解讀中,教師的作用在于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而非讓自己解讀的結果替代學生的解讀過程。
2.政治化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人性和社會的詮釋,是最能反映社會真實的。然而,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nèi)藶榈亟o一些文章上綱上線,強行拔高其思想性。教師迷信權威,迷信教參,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權威怎么說,就怎么說,教參怎么講,就怎么講。這種政治化解讀,缺乏對文本整體乃至深層的把握,人物分析扁平化,勢必導致人文性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勢。
3.模式化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形成了文本解讀的固有模式,并堅持用這種模式去觀照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強大的解讀體系。以機械化、程式化操作,極其殘忍地肢解美文,傾力于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割裂了渾然天成的審美境界。諸如語音、文字、詞匯、修辭,時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等。這些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的所謂知識點把學生與文本隔開,完全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體驗,消解了審美主體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三、考場文本解讀的誤區(qū)
1.浮躁游離
考生在解答現(xiàn)代文閱讀題時常常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因而在理解上出現(xiàn)了游離文本、主觀臆斷的現(xiàn)象。考生不是根據(jù)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內(nèi)在意義與讀者外賦意義的統(tǒng)一,而是完全漠視文本自身存在與其呈現(xiàn)的意義。僅憑文本中的只言片語作主觀猜想,或是對文本作漫無邊際的衍生,卻誤認為是在對文本作多元解讀。殊不知,任何解讀都應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上,脫離文本的所謂多元解讀均為誤讀。
2.淺層肢解
當前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一種閱讀趨勢,“淺閱讀”可以快速獲得信息,擴大知識面,但這種功利性、娛樂化的淺閱讀必然致使思維能力弱化,最終導致文化底蘊散失。這種不求甚解的“淺閱讀”必然形成“淺思維”,而我們的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考查著眼于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以及創(chuàng)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它是一種深閱讀。
3.拔高曲解
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味地“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拔高”作品的思想價值,把文本解讀得玄而又玄。因而,考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無視文本的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及作者的思想實際,一味地“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曲解原文,無中生有,概括出文本中沒有的東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評價人物;用固有的條條框框去硬套,缺乏文本解讀的針對性。
4.以今度古
高考的現(xiàn)代文文本與考生是有隔膜的,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作者的處境、生活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等都將成為考生解讀文本的障礙??忌庾x文本時必須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方法,才能進入閱讀狀態(tài),才能明白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然而實際答題中考生往往忽視背景,以今度古,誤讀文本。
四、考場文本解讀思路
1.全面把握文本信息
文本解讀的前提是閱讀,閱讀時必須全面把握文本信息,包括題目、作者、正文、注解、寫作時間等。正文自然是我們閱讀的重點,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等都隱匿其中,唯有反復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然而,標題、作者、注解等同樣包含著重要的信息: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其內(nèi)涵一般比較豐富,它可以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及含義,可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感情和態(tài)度,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可以成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思路;作者、寫作時間和注解等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等,進而把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等。
2.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chǎn)生的心理感觸,是對文本的整體領悟,它是閱讀者著眼于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理解。整體感知常用的切入方法有:借助標題、作者、注解、寫作時間等外圍信息;抓開頭,重結尾,尤其是結尾;關注議論抒情語句、比喻象征語句、反復出現(xiàn)的詞句等。此外,還可根據(jù)文本特點、文章結構、文章線索、矛盾沖突等整體感知文本。對于比較復雜的文本,可分段分層,逐層概括,理清文章思路,歸納文章主要內(nèi)容??傊?,唯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fā),從高處大處著眼,我們的理解才不會失之偏頗。
3.深度剖析文本內(nèi)蘊
文本解讀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什么,了解文章表面的內(nèi)容與字面的意思,更要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我們還要品味文本,準確理解、具體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側(cè)重于對語言與表達的品析,如修辭手法、藝術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遣詞造句、段落層次、結構思路等。文本解讀的更高層次是鑒賞評價,解讀文本為什么要以這樣的形式寫,為什么要寫這個內(nèi)容。我們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深刻發(fā)掘文章的深層意蘊,要從細節(jié)入手,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在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中把握形象與情感。
當然,深度解讀應深而不過,過度了就是誤讀。深度解讀應該是客觀的,符合作者的本意、時代的特征,我們不能僅僅依據(jù)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作簡單的概念化的貼標簽式的知人論世;深度解讀要符合文本的客觀,必須契合文本的整體價值取向,尊重作者原意而不囿于作者束縛,重構文本意義而不背離文本客觀。
五、考場文本解讀能力的訓練方法
1.教材學習中提升解讀能力
語文教材學習中的文本解讀要在教師指導下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獲文本,我們必須走出功利化、政治化、模式化解讀的誤區(qū),準確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感受和領略文本的歷史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要掌握文本解讀的基本方法,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學會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解析背景、挖掘內(nèi)涵,辨識手法、鑒賞評價等。
2.習題訓練中強化解讀思路
現(xiàn)代文閱讀解題訓練是必須的,但我們必須走出“題?!?,閱讀題的出路在于讀懂文本,一味地機械做題是無法實現(xiàn)解題突破和能力提升的。我們要把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文本當作教材文本來解析,將正確的解讀思路與方法反復演練,內(nèi)化為文本解讀的自覺。唯有如此,考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把閱讀訓練落到實處。
現(xiàn)代文閱讀一直是高考的難點,但并非是不可戰(zhàn)勝和超越的,關鍵在于強化文本意識,提升解讀能力。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及閱讀訓練材料滲透知識點、能力點,強化解讀,扎實訓練。如果說解題訓練是“治標”的話,解讀訓練才是“治本”。而唯有“治本”,才有望實現(xiàn)現(xiàn)代文閱讀考點的突破。
作者單位:江蘇省石莊高級中學(22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