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華
(重慶市黔江區(qū)黃溪鎮(zhèn)衛(wèi)生院,重慶 黔江409013)
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
郭欣華
(重慶市黔江區(qū)黃溪鎮(zhèn)衛(wèi)生院,重慶 黔江409013)
目的:觀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方法:69例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4例,兩組均取患側頰車、地倉、攢竹、迎香、承槳、牽正、風池,治療組加健側合谷穴,針刺。結果:痊愈率治療組91.43%、對照組7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合谷穴對周圍性面癱有明顯促進功能恢復的作用。
周圍性面癱;針刺;對照治療觀察
2009年以來,筆者用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35例,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9例,均為我院針灸科患者。男36例,女33例;年齡5~19歲7例,20~29歲13例,30~39歲18例,40~49歲11例,50~59歲10例,60歲以上10例;病程最短4天,最長4月余。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與對照組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為起病突然,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nèi)、耳后完骨處的疼痛或發(fā)熱?;紓让娌堪鍦?、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患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
治療組:取患側頰車、地倉、攢竹、迎香、承槳、牽正、風池,健側合谷。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押手指切按腧穴,用較強的指力向針刺方向疏導,使局部皮膚發(fā)紅發(fā)熱,再用刺手持針對準穴位刺入皮下,捻轉得氣,留針30min。
對照組:取治療組除合谷穴以外的穴位,針刺方法同治療組。
兩組均采取虛實補瀉,每日針刺1次,7天為一療程,每療程滿后休息2~3天再繼續(xù)下一療程,4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痊愈:癥狀消失,面部肌肉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但大笑、大張口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或皺眉時額紋較健側稍淺。有效:癥狀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廖某,女,5歲,2009年5月28日初診。右側口眼歪斜4天。CT提示腦部未見異常。診斷為右面神經(jīng)麻痹。余未見明顯異常,針刺治療4天后右面部恢復正常,隨訪3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
針刺有疏通經(jīng)絡,改善氣血運行、使肌肉筋脈得以濡養(yǎng)、促進功能恢復的作用。依據(jù)“面口合谷收”的取穴原則,針刺合谷穴可使“氣至病所”,明顯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另外,及早針刺治療可獲得良好療效。
2014-05-30
R246.651.3
B
1004-2814(2014)10-0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