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娟
(江蘇省灌云縣四隊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灌云222234)
神州藥房
蜜炙中藥炮制新法探討
顏士娟
(江蘇省灌云縣四隊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灌云222234)
中藥蜜炙法源于蜂蜜與方劑的配伍用藥形式[1],是中藥炮制法中較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渡褶r本草經》中記載蜂蜜具有益氣補中、延年益壽、止痛解毒的功效,其能安五臟之不足,除百病、和百藥,長期服用對強志輕身效果極佳?!侗静菥V目》中也有相似記載,證明蜂蜜具有清熱補中、解毒潤燥之用?,F將幾種新型蜜炙中藥炮制方法探討如下。
傳統的蜜炙可以大致分為三類。①先拌蜂蜜后炒制法:取煉蜜適量,中和開水稀釋,添加藥材浸潤,后于炒鍋內文火翻炒,待藥材顏色漸深且無粘手感時停止炒制,并于陰涼通風處攤晾。此法適用范圍廣,具有藥材吸蜜透徹、操作簡便等特點。②先炒制藥材后拌入煉蜜法:將清洗后的藥材置于炒鍋內文火炒制,待其表面顏色漸深后拌入煉蜜,繼續(xù)炒制到無粘手感后,將其置于陰涼通風處攤晾。此法對于質地密實、表面光滑等不易吸蜜的中藥材使用效果較佳[2]。③先炒蜜后加藥法:乘出適量煉蜜置于炒鍋內,持續(xù)加熱至蜜糖沸騰,后直接將洗凈藥材倒入攪拌,文火炒制無粘手感,后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此法適用于質地松軟、表面積較大的中藥材,通過藥材與煉蜜同時升溫炒制的方法獲得最佳受熱效果。該方法存在糊鍋的弊端,需要時刻關注其炒制狀態(tài),少量多次炒制,不利于中藥材的長期、大量炒制。
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傳統的蜜炙法炒制中藥材常以人工掌握火候,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對人力、物力、財力與時間消耗量大,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合理配置。
蜜炙中藥質量得不到保障。傳統的蜜炙法炒制中藥材,火候與時間的控制難度較大,必須配備相關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全程監(jiān)控。若煉蜜太嫩則水分過多[3],若煉蜜時間過長或火候過旺則蜜太老,過于黏稠[4],不易與中藥材充分拌勻。除了火候外,炒制時間的長短也是決定蜜炙中藥質量的關鍵因素,炒制時間不足,則中藥材炮制不到位,不僅含水量過高易腐爛變質,還難以充分吸收蜂蜜,使蜜炙效果大打折扣。
白前的蜜炙新法。在適量開水中加入750mL煉蜜,將其稀釋完全溶于水中,后添加3Kg白前攪拌均勻,充分浸潤3.5h。將悶潤后的白前倒入微波爐中,中火加熱,1Kg3min,直到白前表面呈現深黃色且不粘手后取出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蜜炙的白前不論色澤還是質量均較傳統方法有所提升。
紫菀的蜜炙新法。在適量開水中加入1250mL煉蜜,待其稀釋于水中后添加5Kg紫菀攪拌均勻,充分浸潤1.5h。將悶潤后的紫菀倒入微波爐中,中火加熱,1Kg3min,直到紫菀表面呈現深褐色且不粘手后取出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蜜炙的紫菀變質率降低,能長期保存,且可加強肺潤肺效果。
甘草的蜜炙新法。于適量開水中加入2500mL煉蜜,待其稀釋于水中后添加10Kg甘草攪拌均勻,充分浸潤3h。將悶潤后的甘草倒入微波爐中,中火加熱,1Kg3min,直到甘草表面呈現棕黃色且不粘手后取出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蜜炙的甘草顏色較好,幾乎無焦斑出現,操作簡便。
桔紅的蜜炙新法。將650mL煉蜜與適量開水攪拌,待其稀釋后添加3Kg桔紅攪拌均勻,充分浸潤2h。將悶潤后的桔紅倒入微波爐中,中火加熱,1Kg3min,直到桔紅表面色澤加深且不粘手后取出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蜜炙的桔紅焦化率低,成品較為完整,幾乎無碎絲。
枇杷葉的蜜炙新法。將500mL煉蜜與適量開水拌勻,待其完全稀釋后添加2Kg枇杷葉與其攪拌均勻,并充分浸潤1h。將悶潤后的枇杷葉倒入微波爐中,中火加熱,1Kg3min,直到枇杷葉表面呈現淡黃色、不粘手且表面微光后,取出置于通風陰涼處攤晾。蜜炙的枇杷葉藥體較輕,制作時間短、色澤亮麗。
將藥材置于微波爐中,操作簡單,省時省力,重復性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與質量。由于微波穿透性好,藥材內部水分散失快,殺菌消毒徹底迅速,所以成品易于儲存,不易霉變、蟲蛀,能延長其存儲時間,降低變質率,對提高中藥材使用效率、節(jié)約能源等具有積極意義。不僅如此,微波法炮制的藥材成品色澤均勻,酥松滋潤不粘手,質量穩(wěn)定,品相較佳。不過微波蜜炙一次性炮制數量過少,不能大規(guī)模批量生產等,還需要繼續(xù)改進。
[1] 陶翠祥,王曉莉.中藥炮制訣竅8則[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7):38-39.
[2] 高飛,傅超美,胡慧玲,等.關于中藥炮制機制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的思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5):352-355.
[3] 郭昊,杜偉鋒,曹崗,等.紅外光譜技術在中藥炮制研究中的應用[J].中成藥,2013,35(4):819-822.
[4] 王炯,楊小源.王子義京幫流派中藥炮制制備工藝探析[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7):31-33.
2014-06-19
R283.3
B
1004-2814(2014)10-0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