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彩妹
低分子肝素鈣是一種抑制血栓形成的藥物,目前已廣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治療,通常選擇腹壁皮下注射,因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豐富易于吸收,但臨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確,常易引起出血、瘀血,甚至形成較大的皮下出血,造成患者疼痛及心理緊張,使患者的依從性降低,不利于疾病的康復,為此我科選擇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60例予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冠心患者者,對其采用不同注射方法,觀察其皮下出血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在59~89歲。均為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并符合以下條件:①每日早上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②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出血凝血時間(BT)及血小板計數(shù)均在正常范圍;③腹部皮膚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兩組注射方法(注射部不同)。
1.2 注射方法 患者在術后當天開始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首日次數(shù)1次,注射部位:于臍為中心左右5 ml范圍(除外臍周1 cm內(nèi))[1],左右交替,兩次注射點間距2 cm以上,注射時避開皮膚破損處、手術瘢痕及有斑有痣的部位。傳統(tǒng)組注射方法:即常規(guī)消毒臍周右側5 cm范圍內(nèi)皮膚,排盡注射器內(nèi)所有的空氣,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30°~40°[2],刺入針梗2/3,回抽無回血后注射,注射完畢后用無菌棉簽垂直按壓于針眼10 min,并避免揉搓,深度以皮膚下陷1 cm為準。改進組:根據(jù)一次性注射器乳頭及針頭殘留量為0.07~0.08 ml[3],抽吸安瓿內(nèi)藥液,然后吸進0.07 ml空氣彈至藥液上方,同傳統(tǒng)組常規(guī)消毒皮膚,左手拇指和無名指捏起患者臍周左側皮膚及皮下組織呈一高度>12 mm皮褶,右手執(zhí)筆式在皮褶頂部垂直進針,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針栓回抽,無回血,予保持皮膚皺褶緩慢注射,注射時間30 s左右,注射完畢用同傳統(tǒng)法無菌棉簽按壓針眼10 min,24 h后觀察皮下出血及痛疼情況。
1.3 皮下出血程度的判斷標準 出血直徑(R)<2.0 mm為淤點,2.0~5.0 mm為紫癜,>5.0 mm為瘀斑。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改進組皮下出血率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皮下注射后出血程度比較
低分子肝素鈣是一種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賴性抗血栓形成藥,局部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應。在應用低分子肝素鈣時,注射過程和吸收過程均可破壞局部毛細血管壁,引起毛細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斑和深部瘀血后的硬結。捏起皮褶高度>12 mm,保證了針頭位于皮下組織內(nèi),不易傷及毛細血管,大大減少引起皮下淤血的概率。傳統(tǒng)皮下注射前,需排盡針筒內(nèi)的空氣,但是一方面低分子肝素鈣的用量較少,注射后針筒內(nèi)殘留部分藥液,導致藥量不足,無法發(fā)揮較好的抗凝作用,另一方面針頭排出的藥液一旦進行注射會誤傷表皮毛細血管,導致瘀血形成,而若針管內(nèi)留有0.07 ml空氣,推注后少量空氣會隨著推注將殘留在針柄內(nèi)的藥全部注入皮下,使藥全部注入,既保證了劑量的準確,又可以減少誤傷表皮毛細血管而引起皮下出血。捏起腹壁皺褶Z路徑注射完畢后,松開皺褶,皺褶處皮膚回復自然位置,穿刺內(nèi)口與皮下自然分離,原來垂直的針刺隨即變成Z型,藥液由穿刺內(nèi)口流入穿刺孔道,同時增加吸收面積和減少藥液溢滲,達到了防止穿刺處出血的目的。
綜上所述,改進后的注射方法,可以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皮下出血率,從而減少患者的恐懼及焦慮感,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使其能較好的配合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增強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賴,提高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采用Z路徑[1]皮下注射法可有效的降低皮下出血率,從而減少患者的顧慮和疼痛,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
[1] 許秀麗,朱秀勤,邢誜紅,等.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局部壓迫時間與皮下出血關系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5-7.
[2] 崔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99-304.
[3] 張芳.尤尼舒致皮下出血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2,16(1):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