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 徐國新
◆江蘇無錫市濱湖區(qū)教育研究發(fā)展中心 吳偉昌
☆《聽聽那冷雨》課例實錄☆
師:現(xiàn)在我播放一首由侃侃演唱的歌曲《滴答》。請同學們仔細聆聽,注意歌曲中有哪些滴答聲?滴答聲中巧妙地傳達出什么樣的情?(學生靜靜聆聽)
生:歌曲中有時鐘的滴答聲,眼淚掉下來的滴答聲。
生:好像還有雨打水面的滴答聲。
師:聽得真專心。你們從滴答聲中體會到歌聲中傳達出什么樣的情了嗎?
生:從滴答聲里我聽出了傷心、孤獨、寂寞之情。
生:從滴答聲里我聽出一種思念之情,而且侃侃把這首歌要表達的那種憂傷、哀愁、孤獨、寂寞的哀情演繹得非常到位,讓人聽了會忍不住流下滴答滴答的眼淚。
師:是啊,千百年來,音樂以其深刻意蘊和美妙旋律,讓人們?yōu)橹畠A倒和沉醉。音樂感動著我們,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和陶冶。其實,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聽聽那冷雨》,品一品在滴滴答答的雨聲里文章傳遞出怎樣的情。(板書:《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師:誰能談?wù)勀闼私獾挠喙庵校?/p>
生:他是一位鄉(xiāng)愁詩人,初中學過他的詩《鄉(xiāng)愁》,印象特別深刻。
師:哦,你還能給大家背誦一遍嗎?
(生背誦《鄉(xiāng)愁》,其他同學也跟著背誦了起來)
師:現(xiàn)在,我們和臺灣的交流日益頻繁,余先生也能一解他的濃濃思鄉(xiāng)之愁了。2013年10月,余光中先生還來到我們無錫濱湖區(qū)的湖上書院,賞桂,喝茶,與大家談文學、談人生呢。
師:文章題為《聽聽那冷雨》,文章哪幾個小節(jié)寫的是“聽雨”?
(生自讀,在文中圈劃相關(guān)信息)
師(請同學發(fā)言):你來說說集中在哪幾段?
生:集中在第5到第10段。
師:能說一說你的依據(jù)嗎?文中有沒有相關(guān)信息的提示?
生:文章第7自然段提到的:“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p>
師:找得非常正確。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抓關(guān)鍵句,特別要關(guān)注段首句、段尾句這些地方,它們往往是一個段落的中心句。抓住了文章段落的意思,那么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思路、主旨也能在極短的時間里被把握住。比如說這篇文章的思路,你能抓住一些關(guān)鍵句或關(guān)鍵詞,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生:感雨——想雨——嗅雨——觀雨。
師:很好,你把方法掌握了,不僅快速理清了本文思路,而且語言非常簡潔。文章主要寫聽雨,然而作者也調(diào)動了視覺、嗅覺等多種感覺對雨進行描繪,以具象展現(xiàn)雨景、雨聲、雨意,有鮮明的形象性。
師:本文題目是“聽聽那冷雨”,重點寫的是“聽雨”。本堂課我們重點研讀聽雨部分。余光中先生自己說過:“因為寫詩,我的散文頗接近詩?!逼渖⑽牡脑娦?,更多地體現(xiàn)在語言上。下面,我們就來品味其詩性的語言,進而品品“雨聲”中蘊含的情感。
(出示PPT)【賞析示例】“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p>
“浮漾”“流光”從視覺的角度寫出雨水流動的輕盈,還寫出雨的光澤(白亮)。“濕濕”從觸覺的角度寫出雨給人的感受;運用疊詞形式,既有節(jié)奏感,又強調(diào)了濕的程度;這“濕濕”又是作者內(nèi)心憂傷情感的體現(xiàn)?!盎摇薄拔⒚鳌薄坝镊觥睆囊曈X的角度描寫屋瓦的色彩,含蓄表達出內(nèi)心的灰暗惆悵,難怪作者說是“一種低沉的安慰”。
賞析要點:寫了什么,怎樣寫的,有何作用(情感或意境)(出示PPT)怎樣寫:1.修辭(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比、反復、借代);2.詞句(用詞、句式);3.藝術(shù)手法(動靜、虛實、想象、白描、情景交融、用典、細節(jié)描寫);4.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5.視角(遠近、高低、色彩、明暗、大?。?。
師:作者說“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蓖瑢W們是否能品出字里行間的美感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5-7節(jié),劃出你認為寫得優(yōu)美的段落或句子,參考“賞析示例”,品一品詩性語言。讀一讀,注意輕重緩急,把語言的美感,雨中融入的情感讀出來。
生:我覺得“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富有韻味。這兩句引用了李清照《聲聲慢》里“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詩句,又引用了元好問“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的句子,表達出凄涼、凄清、凄楚、凄迷的感受。不著痕跡地化用古典詩詞,賦予語言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儒雅的韻味。
師:余光中的散文雍容華貴,飄逸工麗,蘊詩的魂魄于散文中,透著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蘊。余光中先生還學貫中西,散文中常運用歐化句式,比如大家可以讀一讀第十二段“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边@種歐化或準歐化句式,有如京劇的拖腔,把情緒的抒寫烘托得格外充沛與飽滿。
生:我談一談蔣捷的詞。作者的遭遇和蔣捷有相似之處,聽到雨聲,自然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tài),心中多了一種濃濃的傷感。這首詞的感情好像很復雜,不同的聽雨地點,隨著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人生變故,情感富有變化。少年時是在歌樓上,有點無憂無慮,比較悠閑地聽雨;壯年時是在客舟中,有點憂愁地聽雨;老年時是在僧廬下,有無限凄涼之感。
師:分析得很精彩。連綿的雨,尤其當人歷經(jīng)滄桑之后,總能讓人生出無盡的悲戚之情,李清照、蔣捷如此,余光中先生也不例外。你實現(xiàn)了時間上的古今對話;而且,和遠在海峽對岸的余光中先生有了一次感情上的交流,你覺得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朗讀這一段文字?
生:要讀得低沉、緩慢一些。
朗讀。
師:“二打”“三打”朗讀時還可讀得低沉些,緩慢些。
(老師作朗讀示范)
師:“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痹撛鯓永斫??
生:“濕漓漓”形象地表達出作者因久離大陸不能回而產(chǎn)生的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這句里的“誰”,應該是作者,整句話表達出久別家鄉(xiāng)的游子對故土的深深思念。
師:能抓住句中的關(guān)鍵詞來理解句子含義,思路非常正確,說得也非常正確。如果我們再結(jié)合語境,注意“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這句話里的雨聲還可做另外的理解。
教師補充相關(guān)材料:指20世紀60年代臺灣文壇鄉(xiāng)土文學與現(xiàn)代派之爭,余光中批評甚至攻擊臺灣左翼作家及鄉(xiāng)土作家,讓人詬病至今。雨聲,也可以理解為大陸母親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情呼喚。
師:從雨聲里,你們聽出了什么?
生:鄉(xiāng)思,鄉(xiāng)愁。
補充,(出示PPT)學生齊讀:在寫作此文之后的第18個年頭即1992年,余光中終于如愿,回到了故土家國。他回到養(yǎng)育過他的“江南”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xiāng)時已六十四歲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長江斷奶之痛,歷四十三年。洪水成災,卻沒有一滴濺到我唇上。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會魂飛魄散,被西潮淘空?!边€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痹谒脑姟懂斘宜罆r》中有這樣的詩句:“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fā)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總結(jié):聽聽那冷雨——聽聽地域鄉(xiāng)愁。(板書)
生:我覺得“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這一段文字寫得很美。“敲”“敲擊音”“滑音”寫出雨的音樂感?!拜p輕重重輕輕”“潺潺”疊詞的形式,長句短句交織,既富有節(jié)奏感,又寫出雨的聲韻。運用通感手法,“密織成網(wǎng)”把可聽的雨聲轉(zhuǎn)換成可視的網(wǎng),形象地寫出雨聲之密?!罢l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又把雨聲轉(zhuǎn)換成觸覺的按摩,形象地寫出雨聲悅耳動聽。
生:“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把雨聲之美比作鋼琴演奏,把雨的下落比作美人的纖手,把冷雨轉(zhuǎn)化為冰冰的感覺。
師:你很有眼光,賞析也精彩。孫紹振先生對這一段文字也大加贊賞,認為余先生對比喻手法的運用可謂是出神入化:黑和灰,和鋼琴上的黑鍵白鍵相稱。把演奏者比作灰美人,和雨天的陰暗光線統(tǒng)一。你覺得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朗讀這一句?
生:“溫柔的灰美人來了”讀得欣喜一點,充滿熱情,“冰冰的”“黑鍵”“灰鍵”讀得重一點,“一下子”應該急促點。
師:讀一讀試試看。
生有情感地朗讀,抑揚頓挫,讀完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剛才同學們的賞析很精彩,朗讀也富有節(jié)奏,富有情感。下面我們先集體大聲朗讀第11段,再運用剛才講的方法,來品一品。
生:“翩翩”與“灰蝴蝶”“飛走”相呼應,寫出了瓦的動態(tài)感,動作輕盈,富有美感?!帮w”既寫出了懷戀,也寫出了無奈。
生:“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運用排比手法,生動展現(xiàn)了雨來時自然界中那些動物們的情態(tài)變化?!班编薄薄翱┛薄斑筮蟆边@些擬聲詞與疊詞聯(lián)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干濕為潮潤,使語言極具音樂的美感。
師:再讀一讀“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jīng)》的韻里尋找?,F(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闭埻瑢W們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一下公寓時代來臨后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
生:失落、無奈、惆悵。
師: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有時候?qū)ξ幕瘯a(chǎn)生傷害,瓦的消失不僅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的消逝,傳統(tǒng)的古典生活與文化,作者賴以安身立命的中國古典美感,恍惚之間化作前塵夢囈,作者用黑白片形容當下世界,不如說為傳統(tǒng)文化之殤披麻戴孝。
總結(jié):聽聽那冷雨——聽聽文化鄉(xiāng)愁。(板書)
師:恰當運用課堂所講所學技巧,融入自己情感,以“春日的風”為寫作對象,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實物投影:春日的風穿著綠色的衣裙,歡快地蹦跳著飄走于麥田間。她帶著綠色的喜悅,喚醒了萬紫千紅。你瞧,千朵萬朵的油菜花攢足勁在田野里肆意生長,搖搖擺擺,與親切的春風共同舞蹈。你聽,春風傳來了麥穗與麥穗間的細語,蟲子的呢喃,種子的發(fā)芽,這些旋律組成了一首宏大的交響曲,在春風的有序指揮下,奏出了華美的樂章,唱響了綠色的春天。春風溫柔地撫摸農(nóng)民黝黑粗糙的臉,春風吹皺了一湖綠水,春風訴說著古老的令她羞紅了臉的愛情故事。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安稞同學寫的語段,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生:寫景失真,不符合春天季節(jié),例如麥穗與麥穗間的細語。
生:語言不夠有詩意,有些語言有自相矛盾的嫌疑,比如“蹦跳著飄走”,還有“細語”,蟲子“呢喃”“發(fā)芽”應該是細微的聲音,怎么能比作“交響曲”,還有“呢喃”一般用于燕子。
生:語言還不夠精練,有些語言有點莫名其妙,比如“春風訴說著古老的令她羞紅了臉的愛情故事?!?/p>
師: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建議,接下來,同學們根據(jù)修改意見,再來重寫。
教師選出學生修改后的優(yōu)秀片段,用實物投影:
修改后:春日的風歡快地飄走于大地上,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融化了冰凍的河流,吹開了萬紫千紅。你瞧,親切的春風與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金燦燦的油菜花共同舞蹈,送來縷縷沁人心脾的香味。你聽,種子輕微的破土發(fā)芽聲,成雙的燕子在屋檐下的呢喃聲,黃鸝躲在樹蔭里唱出嘹亮的歌聲,在春風的有序指揮下,奏出了一首優(yōu)美的小夜曲。
師:經(jīng)過同學們的再次修改,本段文字比之前有了明顯改觀,表達通順了,銜接自然了,句式整齊了,語言表達也有點詩意了,對春風的無比喜愛之情溢于筆端。同學們還可以繼續(xù)修改。
《聽聽那冷雨》描繪的是淋淋漓漓的雨圖,凝結(jié)的是纏繞在游子心頭的大陸情結(jié),寫得很有詩意。本堂課,我們一起涵詠品味了詩性語言,品出了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深深的思鄉(xiāng)情緒,時代變遷之后動人雨聲消失的悵嘆。學習了運用詩性語言來寫景狀物。一花一世界,一滴雨蘊含著美麗的鄉(xiāng)愁,老師希望同學們繼續(xù)徜徉于余光中先生營造的雨的世界里,慢慢走,欣賞啊!
目標合理,少教多學——《聽聽那冷雨》課堂教學感言
☆執(zhí)教反思☆
一、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本文是蘇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這一專題的學習要求以活動體驗的方式呈現(xiàn),著重鑒賞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堵犅犇抢溆辍肥怯喙庵邢壬纳⑽拇碜?,作者調(diào)動起視聽嗅等多種感器,將縱的時間線和橫的地域線,用像綿延的雨絲一樣的詩意的語言編織成密密的網(wǎng),流露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仰慕、對隔海故鄉(xiāng)的思慕、對傳統(tǒng)意趣遭到破壞的惆悵等豐富的情感。但要理解這篇散文的意蘊,對高一學生而言,確有一定的難度。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根據(jù)學生學情及單元目標要求,我把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學會抓住意象(雨),把握文本中蘊含的作者情感(鄉(xiāng)愁)。2.通過涵詠品味余光中獨具魅力的詩化語言,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語言的能力、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文本研讀方面,著重學習聽雨部分內(nèi)容。從教學實效來看,目標的定位還是比較恰當?shù)摹?/p>
二、貫徹“少教多學”理念。實施新課程已多年,我也積極投身新課改,做了許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目標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式陳舊。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不夠,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jié)果轉(zhuǎn)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師生對話交流少。課堂教學不能做到精講精練,課堂容量小。為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費時、費力、低效的問題,我校從2013年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實驗學校,我也有幸成為課題組成員老師。本節(jié)課,我盡量貫徹“少教多學”理念,通過方法的點撥、引導,讓學生學會品味語言文字的方法,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力圖體現(xiàn)“精講精練、少講多練”的要求,給學生必要的動腦思考和動筆練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后感覺還是有點放不開,忍不住要多講,導致教學節(jié)奏緩慢,影響到教學的進度。今后還是要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學生的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的知識,真正做到自己少講,讓學生多學。
(執(zhí)教者:徐國新)
☆專家點評☆
讀和寫結(jié)合,教與學協(xié)同——《聽聽那冷雨》課堂教學點評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語文課堂教學吹來陣陣清風,但語文教學的一些沉疴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語文界不少同仁積極探索,“少教多學”的理念應運而生。少教,不等于老師課堂無所作為,完全放手讓學生學習,而是對老師提出更高要求。要達到少教多學,我認為教師必須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是教什么的問題。文本有文本價值、文本教學價值、文本教學核心價值,而文本教學核心價值應是老師需要思考的。其次應是怎樣教的問題。老師應多問幾個“為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教?不這樣教行不行?從這幾個維度來看《聽聽那冷雨》教學,我覺得有三大亮點:
一是注重朗讀體驗,富有語文味道?!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边@一功能如何實現(xiàn)呢?誦讀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語文教學,本質(zhì)是語言教學,是語言的學用、品味、賞析的教學,語文課的活動應是語文的活動,包括聽說讀寫等。咬文嚼字、涵詠品讀是一節(jié)語文課不可或缺的。在長期的教學中,我意識到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好的方法,朗讀有助于讓學生真正親近文字,從文字本身感受語言的美感,作者的情感。這篇文章是很適合朗讀的:句子長短交錯,疊詞的反復使用等等,在聲音上、節(jié)奏上直接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目前語文教學中受所謂“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思想的影響,在常態(tài)的課堂中,課堂上的朗朗讀書聲悄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交流以及學生的探究合作,課堂很熱鬧,但少了讀書聲,總是少了語文韻味。大多數(shù)觀摩課上,學生朗讀、教師范讀仍然不夠,就算有老師點撥,也只是泛泛而談,如“讀得美一點”“聲音大一點”“要有感情一點”等。試想這樣的指導有何意義呢?本堂課,徐老師非常注重指導朗讀,不是單純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是讓朗讀和理解密切相結(jié)合,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通過朗讀準確表達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也很到位,比如對蔣捷詞的朗讀,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然后老師進行點評,既肯定學生朗讀出彩之處,又指出不足——“二打”“三打”朗讀時還可讀得低沉些,緩慢些。從感情、停頓、速度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加上老師的朗讀示范,讓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把抽象的感情變?yōu)榫唧w的感情,使學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文本,更好地體會到句中蘊含的情感。
二是注重知識內(nèi)化,著眼能力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保ā督逃s談》)“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shè)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保ā墩Z文教育書簡》)徐老師在品味本文詩性語言時,先呈現(xiàn)示例,然后給學生賞析品味的方法,使學生在品味語言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課堂實效來看,無疑是成功有效的。但徐老師并沒有停留在語言的品味上,而是更進一層,讓學生運用學習的方法寫一段文字,使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學語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學習語言如何表達運用。本堂課,老師既教教材內(nèi)容,又跳出教材,用教材來教,著眼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在片段訓練中,范文來自學生,符合學情,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問題通過學生的相互討論來共同解決??v觀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引導點撥作用,讓學生多說,多練,而且把訓練落到實處,先教方法,后訓練,再討論修改,充分體現(xiàn)“少教多學”理念。
三是注重教學結(jié)合,追求師生協(xié)同。學習的本質(zhì)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和自我超越。在課堂里,學習的不應該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永遠是教學最本質(zhì)的核心。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yè)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徐老師這堂課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與學是一個共同體,教與學協(xié)同的理念。教師非常了解學生學情,包括他們的興趣愛好,設(shè)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貼近學生需求,如導入環(huán)節(jié),徐老師用一首流行歌曲作為導入,舒緩了學生因不熟悉老師而產(chǎn)生的拘謹緊張之感,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學習中來。其次這首歌表達情感內(nèi)容的方式與課文又有相似之處,導入很自然。與其說這是老師的教,還不如說這就是學生的學,學生在聽歌曲的時候已經(jīng)進入了文本學習。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倍韲逃覟跎晁够f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通過它才能進來?!本实膶胝Z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無比巨大的學習動力,為整個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生態(tài)。
(點評者 吳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