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安 韓 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中國少年司法制度的成就、問題和出路
王順安 韓 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少年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少年違法犯罪現(xiàn)象也是少年社會化軌跡的正?,F(xiàn)象,但從根本上有別于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本文立足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結合社會學、犯罪學、刑事政策考證中國社會結構變遷中少年司法制度應具有的中國本土化特征,并借鑒域外少年司法制度,著重從少年立法、少年司法實踐、少年司法機構組織、少年刑罰執(zhí)行幾個方面,探索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現(xiàn)狀及取得的成就,發(fā)現(xiàn)目前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希冀不斷完善我國少年司法制度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從而更好地治理、控制和預防少年犯罪,最終達到充分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終極目標。
本土化;少年司法;少年法庭
梁啟超曰:“少年強則國強?!雹倭簡⒊?少年中國說[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青少年的未來和發(fā)展一直是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學生座談會上深刻指出,當代青年要樹立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責任和努力方向。少年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應該重視在社會轉型時期和風險社會下對少年的預防和治理。隨著近幾年少年惡性犯罪事件的發(fā)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對少年司法狀況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司法能動性,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的民族傳統(tǒng)、社會背景和司法體制的不同,少年司法制度的模式和結構也不同。根據(jù)韋伯的建構,現(xiàn)代西方法律是理性的, 是從(天賦) 人權前提出發(fā)的一套原則, 它們獨立于政權。對于國外經(jīng)驗考察我們應該建立在本國本土化環(huán)境之上?,F(xiàn)今少年司法制度基于減少和預防少年犯罪出發(fā),正由司法單一化保護向社會——司法保護多元化、多功能轉變,少年司法制度應具有區(qū)別于普通司法的特殊性體現(xiàn)。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點比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所以對違法犯罪少年的審理和處遇,無論是審理機關,還是審理方式、審理對象、處罰方法等,都應該與普通刑事司法制度有著原則性的區(qū)別。因此,少年司法制度對于少年司法的理念“保護性”大于“懲罰性”。
少年司法制度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外發(fā)型、多功能一體化的特征,少年違法犯罪的邊界應當擴大,特別是對處于犯罪邊緣少年的介入和預防,少年違法犯罪不僅關注案件事實,更要進行犯罪原因的調查,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違法犯罪后的少年的矯治和教育工作。實證主義犯罪對于粗略的制定年齡責任的法則是不能接受的,這些粗糙的法則完全沒有考慮到性別、成熟期和疾病的特點。①[意]加羅法洛.犯罪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12.
(一)中國少年司法制度的起源
“司法”一詞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唐代,我國古代的司法和現(xiàn)代的司法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理論界都認為,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司法概念出現(xiàn)在清代。②關于"司法"一詞的歷史流變.周永坤.中國司法概念史研究[J].法治研究,2011(04).受西方三權分立的影響,清政府引入了西方的司法原則與制度。對于司法制度的概念,根據(jù)對“司法”理解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第一,持“司法就是審判”觀點的學者認為,司法制度就是審判制度;第二,持“司法就是訴訟”觀點的學者認為,司法制度就是訴訟制度;第三,持“司法是一種廣義上的解決糾紛活動”觀點的學者認為,司法制度是解決糾紛的制度。③楊立華,楊愛華.三種視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 (02).少年司法制度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少年司法制度是在司法制度(尤其是刑事司法制度)發(fā)展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狹義的少年司法制度僅是少年刑事審判制度,廣義的少年司法制度還包括少年福利、少年保護、少年權益、少年矯治、警察制度、律師制度等。④姚建龍.少年司法制度概念論[J].當代青年研究,2002(05).
我國少年司法制度建構較晚,這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相關,我國早期成文法典《周禮》就有“三赦”規(guī)定,“幼弱”便是其中內(nèi)容之一。⑤《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中華書局,1987:880.“恤幼”思想充分體現(xiàn)在我國古代刑事責任年齡立法上,⑥http://baike.baidu.com/view/102839.htm.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于青少年往往比較寬容、讓步,家長主義權威下孩子只是隸屬而沒有真正的獨立地位,對少年犯罪一直不夠重視。少年司法的研究較為滯后和薄弱。筆者認為,少年司法制度應該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和司法性組織適用法律處理未成年人訴訟和非訴案件,同時對少年犯罪人進行保護、教育、治理和預防,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和少年保護的雙重價值目標的一系列組織體系、法律體系和工作制度的總稱。
美國學者塞林的文化沖突理論曾經(jīng)將犯罪歸結為文化沖突的產(chǎn)物。⑦[美]塞林.許章潤譯.文化沖突與犯罪[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08).現(xiàn)今的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各種文化并存和碰撞,各種文化價值通過外在的融合和內(nèi)部的裂變,各種不同價值的文化分化引起沖突時就容易導致犯罪,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犯罪的研究就應該綜合化治理。犯罪作為社會化和不同文化氛圍的產(chǎn)物具有能動性,因此,研究我國的少年犯罪和治理就需要從我國特有的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分析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國被認為是一個按村落為一個個小單元構成的“蜂窩型”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結構中,小型的“蜂窩”基本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共同體。⑧王紹光.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對政治參與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2008(04).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將治安理解為道德教化的過程,充分相信個體對集體成員、尤其是家庭成員具有天然的尊重與服從,儒家的這種思想觀念配合了“蜂窩型”社會結構穩(wěn)定的需要,被視為社會安定的思想基礎。社會矛盾多能夠在基層化解,通過不斷激發(fā)個人的道德天性,使其可以“講信修睦”,從而實現(xiàn)“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⑨禮記·禮運.社會的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加劇,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核心的人流變動,這種相對穩(wěn)定固有的模式逐漸解體,社會結構變動、人口流動加大,戶籍制度、檔案制度管理弱化,犯罪率上升,少年的犯罪也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基礎上生成的。
少年司法制度的研究和發(fā)展要緊密結合我國的社會結構發(fā)展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情逐步推進。人們這種社會意識的覺醒,對個人自由發(fā)展的關注強化國家對人本的關懷,推進社會文化文明進程,①孫立平.中國農(nóng)民工的流動[M].改革發(fā)展與社會變遷.沈明明,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19.同時不斷強化的社會沖突,倒逼國家進行制度改革。研究發(fā)現(xiàn),外來人口比重越高的地區(qū),這里的國家強制力度也越高。中國還是受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影響,有證據(jù)表明,通常一個地區(qū)外來人口比例越高,這里的經(jīng)濟分化也越高。②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jīng)濟政策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J].經(jīng)濟研究,2004(06).中國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都要建立在本國文化土壤中進行,才能開出絢爛之花。
(二)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成就
自從1984年上海市長寧區(qū)法院第一個少年法庭建立以來,我國少年司法制度已經(jīng)走過了3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國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在吸取了國外少年司法制度先進理念,根據(jù)中國國情,從少年犯的刑事審理實踐發(fā)展起來的。③孫謙.少年司法制度論[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8(04).我國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建構盡管不是很完善,但是少年司法制度已基本建立起來。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現(xiàn)狀和成就。
1.立法層面
我國目前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yǎng)法》、《勞動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對未成年人保護做出有針對性的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主要體現(xiàn)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中,《刑法》主要是對少年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及對少年從輕減輕處罰的情況做出規(guī)定。例如,《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蓖瑫r規(guī)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④《刑法》第三十九條.此外,《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試行)》、《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配套工作體系的通知》、《關于審理少年刑事案件聘請?zhí)匮銓弳T的聯(lián)合通知》等司法解釋和政策性法規(guī)也在建構中國的少年司法制度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2011年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完善了對未成年人犯罪從輕處罰的法律規(guī)定,進一步落實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2012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專章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根據(jù)未成年人的特點和保護未成年人的需要,設置了附條件不起訴、犯罪記錄封存等新制度。新《刑事刑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規(guī)定了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相比舊法,新《刑事刑訴訟法》對于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由“可以”改為“應當”,并適當擴大了到場人員的范圍,進一步加強了對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保護。根據(jù)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和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刑法》有望在今年做出進一步修改,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條款,也有可能在這次修改中得以體現(xiàn)。但是,目前我國少年司法制度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立法還不是很完善,我們沒有真正獨立的《少年法》、《少年福利法》等相關法律。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導致少年違法犯罪缺乏相應具體完整的法律依據(jù),法律不完善束縛和制約少年司法制度的構建和發(fā)展,很多的法律依據(jù)還是要依附于成年人犯罪的規(guī)定,不利于少年權益的保護和發(fā)展。這些少年司法機構組織規(guī)定散見于成人刑事司法體系的法律法規(guī)之中,系統(tǒng)性、整體性差,且與成人刑事司法體系中的法律法規(guī)混同,缺乏獨立性。
2.司法實踐層面
三十年的少年司法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司法實踐經(jīng)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立了明確的少年司法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方針、政策、原則。緊密結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少年實行“寬罰嚴管”的基本策略,如“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綜合治理”的方針,以及“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預防為主、減少司法干預政策,真正體現(xiàn)雙向保護、共同參與、綜合治理等基本原則。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則是指導性思想和核心理論體現(xiàn)。①王順安.刑事執(zhí)行法學通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創(chuàng)新了多種審判方式,如圓桌審判模式、法定代理人制度、庭審中增設法庭教育程序等。
各地法院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尋求多種方式完善少年司法運行。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不少地方司法機關不僅要查明案件本身情況,還嘗試對其成長環(huán)境及個人品行進行調查。2010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十一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偵查機關或者辯護人委托有關方面制作涉及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報告的,調查報告應當在法庭上宣讀,并接受質證?!边@一法律規(guī)定為社會調查提供了法律依據(jù)。這一探索和嘗試不僅僅應用于刑事領域,也在民事領域嘗試應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少年法庭工作的意見》相繼出臺,社會調查員主體確定為被調查對象戶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矯正工作部門人員”。
我國少年法庭的設立順應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少年司法制度的客觀需要,全國法院共設立2200多個少年法庭,共有7000多名法官從事未成年人案件的專門審判工作。河南省高院在對全國法院及河南法院先進少年法庭的工作模式和經(jīng)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的標準化少年法庭的標準,從辦案理念、機構設立、人員配備、案件審判、判后幫教、參與綜合治理等諸方面進行了規(guī)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量刑規(guī)范化工作,是為了統(tǒng)一全省法院少年審判的量刑標準,規(guī)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實現(xiàn)同罪同刑和量刑均衡化,避免了由于地區(qū)差異、法院差異、法官差異造成的對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不統(tǒng)一。少年審判實踐與少年司法理念是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兩大支柱。少年司法制度理念的厘清是少年司法制度構建的基石。
3.對少年犯罪幫教方法的探索
比如回訪考察、社區(qū)矯正、監(jiān)管令制度、社會服務令制度、接茬幫教等,為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北京門頭溝法院對未成年人民事案引入社會觀護員制。三明市梅列區(qū)法院高度重視少年審判工作,積極探索涉少審判工作方法的同時,固化已有四項幫扶制度,取得較好成效。門頭溝法院委托參與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社會調查和判后幫教工作的專業(yè)司法社工。①http://www.bj.xinhuanet.com/jzzg/2013-05/30/c_115973519.htm.
4.對區(qū)別于成年犯罪的少年犯罪刑罰執(zhí)行探索
在我國少年犯罪處理的建構和具體實施中,區(qū)別于成年犯罪,對少年違法犯罪的刑罰執(zhí)行進行了探索和完善。對未成年犯罪人監(jiān)禁刑不斷探索相應的制約制度,對少年刑罰非監(jiān)禁刑、非刑罰化、社會化原則、盡量從寬禁止適用死刑制度、尋求教育和矯正的最大化原則,對未成年犯罪人的非刑罰處罰方法還缺乏系統(tǒng)的專門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應最大限度弱化“罪犯”的標簽,促進未成年犯罪人更好的重新適應社會。
5.對少年犯罪的教育矯治探索
積極引入社會公眾參與在公檢法政法部門引導下、共青團、婦聯(lián)、學校、社區(qū)等協(xié)助下對違法犯罪少年進行教育矯治工作。全面、主動關注少年的司法保護。對于青少年罪犯及時進行社區(qū)矯正,社區(qū)矯正對于體現(xiàn)寬緩的刑事政策,彌補現(xiàn)有短期自由刑的缺陷有其積極作用。在社區(qū)矯正制度化、機構化、規(guī)范化,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區(qū)文化。
(三)幾點思考
首先,從上述少年司法制度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中國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少年司法組織系統(tǒng)已經(jīng)初步構建。從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的調查、偵查、起訴、審判、矯正都有相對獨立的專門機構和辦案人員,但是不完善。少年法庭由于法律依據(jù)的相對欠缺和不夠重視,因為案源匱乏或者領導意志經(jīng)常被改變或者取消,在很多地區(qū)基層法院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少年法庭而是和刑庭合并依附于成年犯罪的審理。我國未成年人庭前社會調查不足,刑事單一化、審判單一化。就法院機構本身來說,少年審判機構的受案范圍不統(tǒng)一,少年司法機構的獨立性還不夠,大多未從成年人司法機構中脫穎而出,少年司法組織體系的發(fā)展不平衡嚴重影響少年司法制度發(fā)展進程。
其次,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指揮應然行為并禁止相反行為的最高理性。②[古羅馬]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少年司法立法的滯后對少年司法的制約,沒有建構獨立的少年法律體系,導致少年司法在改革和探索中常常因缺乏法律依據(jù)而無奈,雖然我國司法實踐經(jīng)歷30年的摸索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基礎,但是沒有獨立完整的少年司法體系,少年司法制度的發(fā)展猶如無水之魚,難以生存發(fā)展。因此,完善和健全獨立的少年法律體系建構勢在必行。對于少年矯正制度還不夠完善,少年矯治流于形式,難以實現(xiàn)。
最后,對于少年違法犯罪非刑罰處罰措施的適用,在制度上由于傾向于《北京規(guī)則》人道主義模式,在實際執(zhí)行中非刑罰處罰適用較多,但司法實踐效果不是很好,③劉立杰.少年刑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如“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這三種措施教育時間短,起不到應有的懲罰和教育作用,在實際執(zhí)行中難以真正體現(xiàn)“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未成年人權利實行“特殊、優(yōu)先保護”等法律原則,④田宏杰.我國內(nèi)地與港、澳、臺地區(qū)未成年人犯罪非刑法處理方法之比較[J].法商研究,2003 (01).由于非刑罰處置措施缺乏量刑階梯,難以體現(xiàn)一般違法行為與嚴重違法行為的區(qū)別對待;由于刑法中缺乏更多的非刑罰措施供法院選擇,致使法院大多要么對可以免除刑罰處罰的未成年人升格處理——判處刑罰,要么降格處理——免除刑事處分。①范春明.少年犯罪刑罰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6.另外勞動教養(yǎng)取消后,需要對現(xiàn)有刑罰制度進行改革和銜接,對于少年違法犯罪的拘留多是在少管所,技工學校就讀等方式,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細節(jié)規(guī)定,很多少年由于不到刑事責任年齡關押幾天就放回社會,不利于刑罰的懲罰和對再犯可能性的預防矯治,還有部分13歲半的少年被直接關進看守所等到了執(zhí)行年齡進行刑事責任的承擔,嚴重地侵害少年人身權利和身心健康,極不利于教育矯治和少年權利保護。邊沁把預防和矯正犯罪的措施,統(tǒng)稱為“對犯罪之惡的補救方法”,并且花費大量的筆墨設計犯罪預防。②[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少年犯罪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保護的價值而不是懲罰,如何能夠使少年回歸正途,不再犯罪,危害社會。對于少年非刑罰處置必須要根據(jù)少年不同于成年人的特點,堅持刑罰的謙抑性原則。“為了防止他們再犯,更為了他們在將來成年時不再犯罪,寬容其違法、犯罪,寧可放棄對其已犯行為懲罰,而施之以教育”。③王牧.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少年司法制度[M].犯罪學論叢(第二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無論哪一個國家的少年司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由于社會發(fā)展和各國具體情況發(fā)生不同的變化。
(一)少年司法制度由刑事化向非刑事化、福利化轉變
美國的少年司法制度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美國的少年司法制度產(chǎn)生于兒童福利之中,他們認為,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兒童是弱勢群體,他們有著很多與成年人不同的特性,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給予特別關懷,無論是對于陷于罪錯的兒童還是無人照管的兒童,都要求有一套屬于他們的特別制度。④[美]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富蘭克林·E.齊姆林、戴維·S.坦嫩豪斯,伯納德·多恩.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美國少年司法制度所針對的群體不僅僅是少年違法犯罪人群體,而且包括了很多失依、失養(yǎng)、受虐待的兒童群體。英國的防治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立法也是向非刑事化發(fā)展的一個典型,瑞典也是遵循這一道路。德國的少年司法制度分別適用于14至18歲的少年和18至21歲的未成年青年,德國少年的違法犯罪一般不進行刑罰處罰,而是采取教育除非或是懲戒措施。⑤樊榮慶.德國司法制度研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03).各國采取各種方法,把少年犯送交法定團體或觀護人保護觀察、送交救護院救護、送交教養(yǎng)院教養(yǎng)、收容于特殊再教育機構、送交少年感化院進行感化教育等非刑罰性的強制方法。⑥陳光中.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441.盡量將少年犯放置于社會進行監(jiān)管和教育,要求其遵循有關規(guī)定進行管教,促進改過自新。
(二)建立了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
美國的少年司法制度獨立于刑事司法制度之外,建立了獨立的少年法庭,具有專門的實體法及程序法來處理少年案件,并通過專門的矯治機構來實現(xiàn)對少年罪錯行為人的教育和矯正。十九世紀末的《無人照管、疏于管教及罪錯少年處遇和監(jiān)管法令》在伊利諾伊州議會通過,少年權利首次得到了正式的法律保護。同時包括了一系列對少年負有管制和矯正職責的附屬機構,美國的少年法庭其中包括一系列對少年負有管制和矯正職責的附屬機構,警察、少年法院及其輔助工作人員、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少年拘留所和少年矯正機構。⑦[美]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富蘭克林·E.齊姆林,戴維·S.坦嫩豪斯,伯納德·多恩.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4.德國早在1923年就制定了《少年法院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專門的少年法庭。德國少年刑事案件的執(zhí)行人是少年法官。普通刑事案件實行四級終審,少年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對上訴審判不得再提起上訴。
(三)其他
美、德、日三個國家都經(jīng)歷了從普通法基于少年犯特別規(guī)定到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的過程,充分保護少年的權益,側重于教育措施向社會矯正的發(fā)展。比如德國的少年法院、日本的家庭裁判所。
國外少年前科消滅制度的建立,根據(jù)德國法律規(guī)定少年法官可以依照申請或依職權按照規(guī)定對少年犯宣布消除前科規(guī)定?!抖砹_斯刑法典》第八十六條規(guī)定了前科消滅制度和前科撤銷制度,應該借鑒國外相關規(guī)定,盡快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少年前科消滅制度。
國外為少年司法設立社會調查制度,在日本有家庭裁判所,里面設置調查官、專門負責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進行庭前審查,日本的《少年法》專門規(guī)定了少年調查的細節(jié)和內(nèi)容。在德國有專門的少年法院援助機構。少年法院援助機構幫助法院和檢察院開展對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工作。在美國,少年實施犯罪的情況被報告后,緩刑官會作出正式的社會調查報告。國外的人格調查多由專業(yè)人員進行。我國某些法院也在試行和摸索中,這些是我國少年司法制度需要借鑒的。
通過對國外少年司法制度的比較和借鑒,對我國現(xiàn)有少年司法制度進行反思,我國目前的少年司法制度還只是初步建立,很不完善,無論是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少年司法立法、少年司法制度的司法實踐還是其他具體的司法制度設立都需要進行補充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構對于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和國家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借鑒域外少年司法理念和制度的成功經(jīng)驗,嘗試對我國少年司法制度進行完善。
(一)樹立正確的少年司法理念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少年并沒有能夠作為獨立的主體而受到尊重,他只是被看作父母的隸屬,沒有真正的人權和人格獨立。甚至有時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父母教育子女導致少年死亡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另外要真正樹立對少年違法犯罪刑事化向福利化理念的轉變,對少年國家權力和少年權益雙向保護原則,從立法上加強對少年福利的保障和少年監(jiān)護權的保障,特別是服刑子女的監(jiān)護權,把愛護和教育兒童作為核心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作為懲治方針。對少年進行保護教育為主,“預防犯罪的最確定的途徑即是完善教育制度?!雹購堉?暫緩判決實證研究[M].訴訟法理論與實踐.陳光中.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可以適當引進保安處分制度,盡管保護處分不具有懲罰意義,但通過對犯罪少年適用保護處分,同樣可以達到警戒其他少年不實施違法行為的效果。西方國家對于兒童的觀念早就發(fā)生了改變,我國也應該在建立中國特色司法制度的基礎上徹底改變落后理念,尊重和保障少年的各項權益,這也是我國文明化進程的體現(xiàn)之一。②盧琦.中外少年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對少年及時進行教育,使其能夠更好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在社會發(fā)展巨變和各種文化沖擊中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不再犯罪。
(二)完善少年立法,建立獨立的少年刑事司法保護法律體系
一個國家的制度最終得以保障還是要落腳到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上,具備科學完善的少年立法才能夠及時有效的開展少年司法工作。對于少年司法立法的完善學界存在不同意見,司法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完善發(fā)展的過程。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由少年刑事案件的組織法、實體法、程序法和少年矯治的法律體系,要和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相銜接和配套的科學法律制度體系。
首先,修改現(xiàn)有刑法規(guī)定,在刑法中單設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處遇專章,明確少年犯罪的概念及處罰原則,修改符合勞教制度廢除后的少年刑罰的設置,擴大緩刑的適用,對于少年結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放寬減刑和假釋的條件。設置少年非刑罰處罰措施,完善少年前科消滅制度。
其次,制定專門的《少年法庭法》,規(guī)定少年法庭的設置和組織,少年法官和陪審法官資格、審理程序等。明確和完善少年法院的審理范圍,要積極貫徹能動司法、和諧司法的方針和理念,堅持“寓教于審”、“圓桌審判”等特色審判方式,確保矯治未成年罪犯、預防重新犯罪工作收到實效。
(三)建立科學的社會調查制度
司法機關在審理少年刑事案件中要區(qū)別于成年人,不僅要關注案件事實,更要關注少年犯罪的原因,少年的教育、家庭情況、管教方法、成長環(huán)境和社會交往等因素。關注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于少年的社會調查要貫徹在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最好是由專業(yè)人士進行調查和報告總結。目前有部分法院已經(jīng)開始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京市出臺了《關于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按照新規(guī)定,社會調查應當由兩名以上具有未成年人工作經(jīng)驗和相關知識背景的工作人員或專業(yè)人員進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女性的,應當有女性社會調查員參加調查工作;在調查前應征得未成年或者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四)完善我國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
本制度來源于英國。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公檢法部門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時要進行社會調查及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北京市出臺了《關于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推行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的實施辦法(試行)》的文件。本文認為,應當構建屬于我國特色的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這一制度是指法定代理人無法通知、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且無其他成年親屬到場的,可以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陪同涉案未成年人參與訊問、詢問、法庭審判等刑事訴訟活動及協(xié)助開展心理安撫和思想幫教工作。合適成年人來源包括團干部、司法社工、教師、居住地基層組織代表、律師和其他熱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的人員。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強制的成年人介入制度。
(五)建議引進恢復性司法,充分關注被害人因素
恢復性司法最典型的方式是受害人—犯罪人調解模式。我國目前對被害人研究不斷加強和關注,吸收被害人參與法庭教育,考慮到被害人的感受,嘗試諒解犯罪人。促進被害人與被告人調解,有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符合對少年犯罪的非監(jiān)禁刑適用擴大化的理念。這和我國群眾路線、建立和諧社會精神內(nèi)涵是一致的。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刑事和解,刑事和解這種形式不僅能夠更好地教育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同時給未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刑事案件有條件的借鑒和解不起訴是必要的。
(六)建立有效的、符合少年身心特點的少年社區(qū)矯正機制
社區(qū)矯正西方國家稱之為“社區(qū)處遇”,它是在刑法謙抑思想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在處理青少年犯罪時稱之為“轉化處遇”。①陳曉明.西方國家的社區(qū)處遇及對我們的借鑒意義[J].犯罪與改造,2002(10).我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社區(qū)矯正法立法,我國現(xiàn)行的社區(qū)矯正模式并沒有考慮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在社區(qū)矯正時將少年和成年人混合一起,不利于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成長,筆者建議應該將其分開執(zhí)行,進行不同內(nèi)容的學習、生活和勞動,積極發(fā)展和吸收社會公眾參與,為少年犯罪提供全面的社區(qū)關懷和教育矯正。
總之,少年司法制度隨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學理論、司法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各國都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如何建立健全少年司法制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少年司法制度三十年的風雨發(fā)展歷程已經(jīng)積累大量的經(jīng)驗,少年法庭也初見規(guī)模。少年違法犯罪的處罰、少年司法制度的構建、社區(qū)矯正的發(fā)展完善都會從根本上倒逼我國司法制度的整體改革與完善,費孝通先生提出過“文化的自覺”。②費孝通.費孝通談人生——當文化走向自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相信我國少年司法制度會在新世紀社會轉型時期法治改革的浪潮中逐步完善和進步。
2014-10-25
王順安,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刑事執(zhí)行學。韓冰,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