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保護女童:已非應然 而須必然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女童這一特殊群體的權益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但現(xiàn)實中女童侵害案件時有發(fā)生,令人痛心疾首,關注女童、教育女童、保護女童已是必然,應通過教育、法律的手段和一些社會機構多管齊下,共同努力保護女童權益。
女童保護;女性課程;法律援助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萬象面前,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xiàn)實:看似相對成熟并完整的法律體系有時卻那么容易暴露其軟肋:殺人,在法律中是那么一種明白無誤的犯罪,必須受到刑罰制裁,然而,有一種犯罪叫殺嬰,每當警察在垃圾箱內(nèi)、在公共廁所里、在不該發(fā)現(xiàn)的地方發(fā)現(xiàn)被人拋棄或饑餓寒冷致死的嬰兒時,偵查的結果幾乎相近:作案人往往是不足婚齡的少女。盡管對違法犯罪的少女可依法進行抓捕、起訴和判決,并完成規(guī)范的法律程序,但是,這種案件判決之后人們的內(nèi)心卻難以滿足公平和正義感。
這是一起真實的案例:2007年12月江蘇常州某小區(qū)在寒冷的早晨,人們發(fā)現(xiàn)在居民樓一層的露臺上有一個赤裸的新生兒,嬰兒頭部有血,身體已僵硬,生命體征消失。警察迅速展開偵查,最后從六樓找到了本案的始作俑者:一名16歲的女孩。她在前夜獨自在租房內(nèi)的衛(wèi)生間生下一個孩子,不知所措的她直接從衛(wèi)生間的窗戶將孩子扔了出去。警察找到她并逮捕了她,但馬上又為她辦理了取保候審,因為依照法律規(guī)定她尚在哺乳期內(nèi),一年后,警察找不到她了,她回到老家又嫁到了異地。直到四年后通過網(wǎng)上信息警察才抓到她,此時,她已經(jīng)是2個孩子的母親,這是一個多么讓法律尷尬的犯罪。結局是,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起訴,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決,因為她同時違反取保候審的規(guī)定:此女最后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沒有緩刑。結局是:2名仍在6 歲以下的幼小孩子因此將在兩年之內(nèi)失去母愛。
這種悲劇性的犯罪絕非此孤立的一起。實施這種犯罪的主體多為少女,而且是沒有得到家庭良好的保護、更沒有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完整教育,生活壓力使其在未成年時期就外出謀生,有時盡管可以看到,她們也有過“不曾拒絕他人的懷抱”的表現(xiàn),但是,研究事實可發(fā)現(xiàn),那是因為她們獨在他鄉(xiāng),孤立無靠;更多的時候是她們還在朦朧不清的時候已經(jīng)遭遇侵害,甚至是強奸。在沒有人能夠告訴她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情況下,她們大多具有相同的結果:再也找不到施害者,即使找到對方也聲稱“婚外自由相愛”而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她們大多因為羞恥、更因為無知不敢聲張,不敢讓家人知道,獨自承擔這種被侵害且無人負責的后果。問題在于,懷胎10月尚可一人完成,但是,生下的孩子如何示人?如何存在?如何養(yǎng)育?這一系列復雜的后果致使她們選擇了拋棄嬰兒或殺害嬰兒,這種殺人犯罪豈是追究刑事責任、判決和懲罰能夠了斷的公平正義?
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永遠是社會理性完善自身的動力。以禁止和懲罰為主旨的刑法并不能獨立并完全合理地解決未成年女童所面臨的這類生活難題。社會的立法者需要了解真實且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尤其需要探討每一具體的實案來進行法律設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有一種犯罪不是害人一次,而是危及人的一生,這種犯罪的主體就是女性,是母親。眾所周知,2013年南京法院審理了一起案件:母親樂燕外出后竟然將兩名親生女兒反鎖在家中致其餓死。法庭辯論圍繞的是“這位母親是故意殺人還是間接故意”,而所有關心此案的人們都在痛苦地追問:即使高等動物都會出現(xiàn)的母愛為何在此女性身上蕩然無存?研究此案就可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的童年其家庭的異常和成長環(huán)境的異常是醞釀悲劇的土壤。
關注女童,保護女童,教育女童,這本是自然家庭皆可完成的事情為何要讓社會關注?為何要用法律規(guī)范?這是因為,即使個別家庭的不幸造成少數(shù)女童生活異常、成長環(huán)境異常,然而,社會若不以法律的方式及早地進行社會理性的干預,她們成就罪人的時候就將是社會的災難。因為,她們的犯罪危害已不是一次可以了斷的犯罪,而是會將犯罪的危害縱向傳遞,其犯罪結果甚至是代際間的延續(xù),制造的是人生的異常,而人生的異常造就的是人格的異常,所有人格異常的人都是社會犯罪的后備群體。關于此結論,犯罪心理學有大量的研究可以證實。
縱覽中國法律,我們雖然有《婦女權益保護法》,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僅“女童要接受完整的9年義務教育”這一基本的要求在中國的許多地區(qū)和許多家庭仍是有名無實或難以實現(xiàn)。許多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其習俗和觀念決定了家庭完全不為女童進行教育投資,這種結果也是危險的起點。改變這種難題只有通過社會理性的努力。
女性系人類的母親,一個民族的素養(yǎng)取決于這一民族中每個人出生時其母親的修養(yǎng)與教育。社會必須對女童進行理性的關懷與關注,為女童制定特殊的法律規(guī)定,在這一問題上,筆者有些思考,雖不一定全面或正確,但希望對這一話題和建議有參考作用:
其一,必須讓所有適齡女童接受基礎性教育。在經(jīng)濟水平未達到國家基本水準的地區(qū),以立法和強制實施的方式要求所有適齡女童必須接受基本的義務教育。對女童的教育是一個國家最有意義的投入。考慮到僅免 “教育費”仍不能夠讓許多觀念落后的家庭同意女童上學,所以,還可規(guī)定,凡上學的孩子則由學校出資解決孩子早晨和中午兩頓飯的問題。這對于貧窮家庭來說或許能夠成為鼓勵孩子上學的重要動力。同時,還應規(guī)定,凡阻止孩子上學的家庭要受到責罰。責罰父母到學校做義工。
其二,在全國所有地區(qū)的小學至中學,針對女童(含少女)設計并開設女性課程,這些知識對社會具有未來價值。如:“女孩的自我保護知識課”、“通過操作修養(yǎng)性情的手工課”、“女性的生理知識”、“女性的性別修養(yǎng)課”“戀愛和婚姻知識”、“家庭生活知識”。這些課程可由專家編寫教材、以必修而規(guī)定課時,以講座或指定兼任教師完成授課。因為女性、尤其是少女,她們需要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在現(xiàn)代化之前的社會多由母親完成,但是,當社會進入迅速發(fā)展變革時期,家庭功能明顯減弱的情況下,由學校體現(xiàn)社會意志并完成這一操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其三,人在12歲以下,其活動場所除家庭外主要是幼兒園和小學。這一階段,女童最容易受到來自男性的老師、班主任等的性侵害。鑒于此,建議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老師應以女性為主。事實上人在12歲以下性別發(fā)展并不突出,可稱為中性人。安排女性老師作為班主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幼女受到具有職業(yè)優(yōu)勢的男性侵害。
其四,社會可通過婦聯(lián)、法律援助等方式幫助那些未婚而孕的少女。在司法中保護未婚而孕的女性,通過法律規(guī)定讓當事男性必須承擔其民事責任。同時通過婦聯(lián)機構對這類女性進行指導和幫助。
2014-11-20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