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天津300191)
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持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關(guān) 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天津300191)
人際支持是中小學生社會支持的核心成分。在對天津市1505名中小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家庭對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作用凸顯,但爸爸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弱,甚至排在同學之后;學校老師在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中并不具有絕對優(yōu)勢;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伙伴的作用不可低估;沒有人給予人際支持的學生年級高比例越高。建議充分認識人際支持在預防犯罪中的積極作用,強化家庭的基礎(chǔ)作用、老師的協(xié)調(diào)作用、同伴的互助作用,重視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空白和網(wǎng)友對小學生的影響。
中小學生;社會支持;人際支持;未成年人犯罪;犯罪預防
在諸多有關(guān)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中,不良人際影響,比如父母行為不端、與有劣跡的朋友交往等等,被認為是未成年人產(chǎn)生犯罪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事實上也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會交往需求和人際依賴關(guān)系,以及引導不利誤入歧途的現(xiàn)實。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從未成年人的人際支持中尋找對其影響的積極成分,或許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有一些新的啟示。
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是在人際互動中存在和發(fā)展的,需要來自不同方面的社會支持。
關(guān)于社會支持的概念,不同學科、不同研究角度的認識有所不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李強認為,“從社會心理刺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關(guān)系的角度來看,社會支持應該被界定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1]張文宏、阮丹青認為,“從一般意義上說,社會支持指人們從社會中所得到的、來自他人的各種幫助?!盵2]賀寨平從社會網(wǎng)絡的視角出發(fā),指出“個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就是指個人能藉以獲得各種資源支持(如金錢、情感、友誼等)的社會網(wǎng)絡通過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并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被認為有益于減緩生活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社會支持網(wǎng)的缺乏,則會導致個人的身心疾病,使個人日常生活的維持出現(xiàn)困難。同時在社會層面上,社會支持網(wǎng)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減輕人們對社會的不滿,緩沖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盵3]
易進在對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中提出其內(nèi)容特征主要有:“滿足自尊需要的支持,即有利于提高個體自我價值感的言語或行為;信息支持,即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議或指導;工具性支持,如分享、實物幫助和其他形式的親社會性行為;陪伴和共同娛樂;情感支持,如向身處困境的人們給予情感安慰,等等。”[4]
我們在這里談及的中小學生的社會支持,是上述廣義的社會支持的具體化,主要是由他們周圍與其有接觸的人們作為支持者,在彼此交往活動中給予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際支持是中小學生社會支持的核心成分,這種人際支持既包括來自支持者的對現(xiàn)實問題的化解,比如心情不好時得到安慰、告知內(nèi)心的秘密、遇到困難時求助,也包括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被認同、受到尊重等情感支持,比如能讓其感到自信、有依靠、共度閑暇等等。了解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狀況,進而探討如何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多層面需求,對于幫助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減少誘發(fā)犯罪的不利因素具有積極意義。
2013年下半年,筆者主持了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等單位聯(lián)合進行的“天津市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xiàn)狀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以分層定比與隨機抽樣相結(jié)合的方法抽取樣本,調(diào)查對象為天津市城鄉(xiāng)中小學三至八年級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1505份,其中小學中年級占33.2%,小學高年級占32.8%,初中占34%。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部分,集中涉及人際支持的內(nèi)容包括:“平時你最愿意跟誰在一起?”“心情不好時誰最能安慰你?”“你認為誰對你影響最大?”“在空閑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最讓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誰?”“內(nèi)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訴誰?”“遇到困難時你最愿意向誰求助?”等7個指標,同時列出中小學生經(jīng)常接觸的“媽媽”、“爸爸”、“老師”、“同學”、“兄弟姐妹”、“網(wǎng)友”、“家中老人”、“其他人”、“沒有人”等9個選項,請被訪者做出符合自身情況的選擇。本研究以此為基礎(chǔ)對目前中小學生主觀認定的人際支持現(xiàn)狀做一基本分析,以期為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提供參考。
(一)中小學生人際支持基本情況
經(jīng)對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初步統(tǒng)計,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基本情況(表1):
表1 中小學生人際支持情況(%)
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網(wǎng)絡有幾個突出特點:
(1)從總體上看,家長、同齡伙伴是中小學生的主要人際支持。7種情況的平均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媽媽居首,同學其次,爸爸第三,其他依次是老師、兄弟姐妹、其他人、家中老人、網(wǎng)友。
(2)媽媽在7種情況中有5種比例最高,但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比例低于老師,遇到困難時最愿意向媽媽求助的比例低于同學。
(3)同學在7種情況中被求助的比例最高,另有4種比例僅次于媽媽,但是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比例僅位居第五甚至低于網(wǎng)友,最讓中小學生感到自信的人的比例位居第四,低于爸爸、媽媽和老師等成年人。
(4)老師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比例最高,超過媽媽、爸爸10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在8種人中最愿意跟老師在一起的比例極低,排在第六位,內(nèi)心的秘密最愿意告訴老師的比例排在最末。
(5)爸爸在總體上給予孩子的人際支持相對較弱,在7個方面中有4個方面的比例沒有超過一成。但是最讓中小學生感到自信的人選擇爸爸的僅低于媽媽1.1個百分點,在全部有關(guān)爸爸的比例中排在首位。
(6)值得注意的是,在“影響最大”的人中,選擇網(wǎng)友的比例高于同學、兄弟姐妹、家中老人和其他人,排在第四位。
這組數(shù)據(jù)對我們的啟示是,不同支持者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生存困難的排解需要全方位人際支持。
(二)不同年級學生的人際支持差異
為了解不同年級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差異,統(tǒng)計中將全部調(diào)查對象分為三個年級組:小學3、4年級為中年級組,(簡稱“小中”),小學5、6年級為高年級組(簡稱“小高”),中學7、8年級為初中組。統(tǒng)計中以年級分組為自變量與人際支持指標進行了交互分析,結(jié)果顯示全部7個指標不同年級組之間均呈非常顯著差異(卡方檢驗P≤0.001)。不同年級組情況百分比分布(表2):
以上述統(tǒng)計結(jié)果為依據(jù),為直觀了解不同年級組在人際支持方面總體情況的差異,各年級組平均百分比(圖1):
圖1 各年級組學生人際支持情況平均百分比(%)
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獲得人際支持情況的總體趨勢趨同。具體來看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從媽媽、爸爸、老師等成年人那里獲得人際支持的比例明顯下降,即年級越高比例越低;二是與上述趨勢相對應,從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伙伴和其他人那里獲得的人際支持的比例明顯上升,即年級越高比例越高。
從提供人際支持的內(nèi)容的角度來分析,不同年級亦存在差異。
(1)平時最愿意跟誰在一起?媽媽是小學生的首選,小學中年級學生的選擇超過了一半;而中學生選擇同學的則高出媽媽12.9個百分點;選擇爸爸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均大大低于同學和兄弟姐妹的比例;各年級組選擇老師的比例都很低,甚至低于家中老人。
表2 不同年級學生人際支持情況比較(%)
(2)心情不好時誰最能安慰你?在中小學生中都是媽媽占比例最高,小學兩組均在四成以上,初中達到近三成;其次是同學,三組都排在第二位;能得到爸爸安慰的小學中年級比例略高于其他兩組,小學高年級不如家中老人,初中組不如同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11.7%的初中生心情不好時沒有人安慰。
(3)誰對你影響最大?與其他指標明顯不同的是,對中小學生提供人際支持最多的媽媽在孩子心目中并非影響最大,在小學中年級組甚至低于爸爸;而老師的影響突出出來,在三個年級組都排在第一位,分別高出媽媽12.8、10.1、5.9個百分點,高出爸爸11.4、12.5、9.4個百分點。這組數(shù)據(jù)反映的突出問題一是網(wǎng)友對小學生的影響相對較高,兩組都在一成以上;二是回答沒有人影響的都在兩成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小學生對人際影響認識的模糊。
(4)在空閑時間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三組中小學生選擇比例最高的都是媽媽,達到三成左右;其次是同學、兄弟姐妹,三組差異不大;爸爸只有一成左右,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組選擇爸爸的比例甚至低于家中老人。
(5)最讓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誰?排在首位的小學中年級是老師,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都是父親;而媽媽在小學兩組都排在第二位,在初中組低于同學,排在第三位。年級越高從媽媽、老師那里得到自信的比例越低,而從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伙伴那里得到的自信越多。
(6)內(nèi)心的秘密最愿意告訴誰?小學中年級告訴媽媽的最多,達到近四成;隨著年齡的增長比例大幅降低,小學高年級減少11.6個百分點,初中比小學又減少9.9個百分點;告訴同學的小學兩組僅低于媽媽,比例均排在第二位,初中排在首位,超過媽媽近一成;告訴兄弟姐妹的三組比例均排在第三位,均高于告訴爸爸的比例。
(7)遇到困難時最愿意向誰求助?小學中年級選擇比例最高的是媽媽;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排在首位的都是同學,分別高出媽媽9.1和2個百分點;小學中年級和初中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總體上看,年級越高遇到困難愿意向爸爸求助的比例越低;小學高年級向老師求助的比例相對較高,僅次于同學排在第二位,分別高出媽媽、爸爸3.6和6.3個百分點,小學中年級和初中老師均低于媽媽、爸爸、同學的比例排在第四位。
(三)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傾向性問題
通過對上述數(shù)據(jù)的初步分析,在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持意愿上反映了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總體上看,家庭對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作用凸顯,但爸爸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弱,甚至排在同學之后。
二是學校老師在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中并不具有絕對優(yōu)勢,家長和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伙伴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是“沒有人”給予人際支持的比例呈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的趨勢,即年齡越高比例越高。
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心理狀況和行為選擇。以往對未成年人團伙犯罪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學業(yè)不良進而逃學、輟學的孩子,曾受到來自成人社會尤其是老師、家長的指責、奚落、怒罵、怨恨、悲嘆等諸多不良情緒的刺激,以及周圍同學的歧視和排斥。這種情況必定會使他們感到壓抑、苦悶。為了減輕心理壓力,他們需要在同齡人中尋找友誼,尋找心理支持。尤其是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許多人有著家庭不幸、學業(yè)失敗、心理壓力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哥們義氣便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在團伙中強烈的認同感給了他們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所以搶劫、斗毆,故意傷害、行兇殺人等往往都是結(jié)伙而為。全國未成年犯調(diào)查顯示:在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中,有29.8%是因為“朋友義氣”,另有45.5%的人說對自己不良影響最多的是“朋友”,62.5%的人表示自己犯罪與“要好的朋友”有關(guān)。[5]也就是說,當未成年人境遇不良而難以從家庭、學校、同學等渠道得到幫助的時候,來自不良同伴的全方位的人際支持,讓他們暫時獲得了心理需求和物質(zhì)需要的滿足。
按照差異交往理論的基本原則來解釋,一個未成年人在與行為不良的同齡伙伴接觸時,也在與其他行為正常的同齡伙伴交往。然而,由于他所接受的違規(guī)犯法的思想超過了遵紀守法的思想,也由于他接觸有不良行為的同齡人的程度超過了他接觸正常同齡人的程度,所以才產(chǎn)生不良行為。如果他同罪犯交往,而且同罪犯交往的頻繁程度、關(guān)系的密切程度和持續(xù)的時間都超過同一般人的交往,那么他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正當渠道的人際支持,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未成年人的合理需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多方面幫助,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強化家庭的基礎(chǔ)作用。對成長中的中小學生而言,家庭首先是其賴以生存、得到最多人際支持的場所,家庭成員應當成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和給予孩子最多幫助的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父母等成年人的依賴逐漸減弱是客觀現(xiàn)實,但依然在全部人際支持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當下,尤其需要解決的家庭問題:一是父親缺位問題。從中小學生回答“你認為最讓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誰”的問題中我們看到,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組父親的比例都是最高的,這種父親給予的精神力量與其他具體問題從父親那里得到較少幫助形成巨大反差。這一方面說明父親對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親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需求的忽視,以及并未很好地履行父親應盡的職責。這種狀況提醒我們,父職教育尤其需要予以重視,以促進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人際支持;二是家庭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父母養(yǎng)育孩子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并非無師自通。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家庭對孩子人際支持的積極作用,國家機關(guān)和相關(guān)社會組織應當依法給予家庭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引領(lǐng)父母正確認識孩子、正確認識自我,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學習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只有父母的自身教育素質(zhì)提升,才有可能于細微處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孩子的問題,家庭才有可能成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線,這也是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基礎(chǔ)工程,應當予以重視。
第二,強化老師的協(xié)調(diào)作用。通過調(diào)查資料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是,從總體上看,老師對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作用相對較小,這是始料不及的,但并不意味著老師在對學生的人際支持中無所作為。因為同時我們也看到,在中小學生心目中,認為老師對其影響是最大的比例最高,這一結(jié)果表明老師的權(quán)威性很高。老師的工作特點是面對學生群體,或許在滿足個體學生的具體需求方面不如家長、甚至不如學生,但在幫助家長和學生發(fā)揮積極作用方面則有獨特的協(xié)調(diào)作用。比如向家長傳遞學生在校表現(xiàn)信息、促進家校合作、指導家長理性面對孩子、給予家長具體幫助孩子的理念與方法等等;通過組織學生活動、融洽學生之間關(guān)系、增強學生互助等方式促進同學之間積極的人際支持,發(fā)揮同齡伙伴彼此關(guān)心、愛護、溝通、交流作用等等。以間接的方式給予學生的人際支持,老師的作用無可替代。
第三,強化同伴的互助作用。本次調(diào)查資料所顯示的同齡伙伴對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持作用之大,與以往未成年人犯罪調(diào)查所顯示的結(jié)果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從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持的具體方面,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同伴作用的細節(jié),以及在不同方面同齡伙伴的具體優(yōu)勢和劣勢。比如中學生最愿意和同學在一起、心中的秘密最愿意告訴同學、遇到困難最愿意向同學求助等比例均高于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最能得到安慰和空閑時間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是同學的比例僅次于母親;相對而言,從總體上看,同學的影響作用遠不及父母和老師等成年人、同學所給予的自信感覺的比例也明顯低于成年人。這一結(jié)果提醒老師和家長,要充分認識中小學生與同學及其他同齡伙伴交往的積極作用,主動為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幫互助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保障。同時有意識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利用網(wǎng)絡工具促進彼此互動,加強與他們的聯(lián)系,并起到引領(lǐng)、促進學生之間積極交往的作用。同時,以積極的態(tài)度向孩子學習,在與其溝通中直接或間接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強化成年人對中小學生影響大、給予他們自信更多的優(yōu)勢。
此外,本次調(diào)查反映的中小學生人際支持的空白尤其需要引起重視。那些心情不好時沒有人安慰、沒有人讓其感到自信、心中的秘密不愿告訴任何人的學生,是最容易出現(xiàn)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尤其需要給予特殊的關(guān)愛,以預防在其自身薄弱環(huán)節(jié)被不良因素擊破,這也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著力點。另外,網(wǎng)友對中小學生的影響相對較高,如何減少其消極影響、發(fā)揮積極作用也值得關(guān)注。
[1]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01).
[2]張文宏.阮丹青.城市居民的社會支持網(wǎng)[J].社會學研究,1999(03).
[3]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01).
[4]易進.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02).
[5]關(guān)穎. 未成年人團伙犯罪警示:重視同伴在預防犯罪中的作用[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1(06).
2014-02-07
關(guān)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主要研究家庭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和青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