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森 陳 敬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高原是一個特殊環(huán)境、大氣狀況、地理條件、氣候變化等與平原不同。由于平原和高原的海拔不同,環(huán)境不同,久居高原的人和久居平原的人的體質情況也不相同。由于這幾年由平原地區(qū)考入高原地區(qū)(以云南昆明為例)的體育考生逐年增多,因此,對于這些學生進入高原地區(qū)后的繼續(xù)訓練成為大學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考入云南大學滇池學院體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一年的追蹤調查,通過對其體質的變化進行分析,從而為其繼續(xù)訓練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世居在500 米以下的平原考生278 人,現均為滇池學院社會體育專業(yè)的20~22 歲正常學生。正常學生是指能從事各項體育鍛煉活動,發(fā)育健全、身體健康的學生。凡心、肝、脾、腎等主要臟器有病者,急性病患者或一個月內患過高燒、腹瀉等急性病,體力尚未恢復者及正處于月經期的女生均不能作為調研對象。
1.2 樣本的構成和測試項目
1.2.1 本樣本包含男生247 人,女士31 人,共計278 人。
1.2.2 測試項目:身高、體重、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肺活量、100 米、800 米、立定跳遠、握力、臺階試驗、坐位體前屈、反應時。每個項目分別記錄入學時和入學一年后的兩次成績。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查閱關于體質研究的相關文獻,收集大規(guī)模學生體質測試的材料。
1.3.2 測試法。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體質測試要求,通過測試儀器品牌均為國家教育部、體育總局指定的品牌,測試人員為專門培訓的體育教師和工作人員。
1.3.3 數理統計法。對所測得數據用SPSS14.0 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方法進行差異性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顯著性,p <0.01 表示差異極具顯著性),用excel2007 進行數據整理、繪圖。
2.1 身體形態(tài)指標分析
身高、體重是反映人體生長發(fā)育的主要指標。不僅僅是營養(yǎng)指數而且反映人體體格、體質水平、發(fā)育狀況的重要復合指標。
測量上臂部和肩胛下部皮褶厚度可以通過身體密度計算公式,計算出學生身體密度,進而計算體脂百分比。計算公式來源于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0 年編寫的《運動醫(yī)學》人民體育出版社。具體公式如下:
身體密度D=1.0913 -0,00116X(男性)
身體密度D=1.0897 -0.00133X(女性)
體脂百分比=(4.57 ÷D-4.142)×100%
由表1 可見,平原地區(qū)的體育生進入高原后身高基本上沒有變化,這是因為大學生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身體的生長發(fā)育,基本上不再長高。體重有所上升,且男生一年前后體重存在顯著性差異。從皮褶厚度測量和體脂百分比前后變化見得學生進入高原后都有顯著增加,且前后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平原地區(qū)的體育生進入高原后會產生一系列身體變化,脂肪含量增加,瘦體重下降。這和高原環(huán)境有關,高原溫度較低需要更多的脂肪來御寒。此外,高原訓練導致骨骼肌質量下降的原因和激素變化以及缺氧直接對蛋白質合成造成影響。
2.2 身體機能指標分析
肺活量與人的呼吸密切相關。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組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氧,機體只有在氧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最大吸氣后再最大用力呼出的氣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fā)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之一。肺活量的大小與出生地、生活環(huán)境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此外,在肺活量和體重指標的基礎上,計算肺活量體重指數,即每千克體重肺活量的相對值,這對于評價有氧代謝是一個更科學的指標。主要用以對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與群體進行客觀的定量比較分析。在有氧代謝項目運動員的選材和學生的體質綜合評價中有一定參考作用。
由表2 可見,學生進入高原一年后肺活量均有所增加,男生肺活量與一年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女生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1)。肺活量指數男生由于肺活量增加的同時,體重也有所增加雖然均值有所上升但前后無顯著性差異,女生肺活量指數差異性較顯著(P <0.01)。這是由于高原的缺氧刺激對學生的心肺功能提高有良好作用。
2.3 身體素質指標分析
身體素質包括耐力、力量、速度、靈敏、柔韌。根據這幾大指標選取立定跳遠(主要體現在下肢爆發(fā)力,下肢爆發(fā)力取決于下肢肌肉力量)、臺階指數(心肺耐力)、握力(上肢肌肉力量)、1000m(男)/800m(女)(耐力素質)、100m(速度)、坐位體前屈(柔韌)、反應時(靈敏)。
由表3 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在進入高原地區(qū)一年后,1000 米/800 米的成績與開學時的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說明平原地區(qū)的學生進入高原地區(qū)后,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和體育訓練,運動成績有所提高,這也與高原訓練的效果相匹配。同時發(fā)現,男女生的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和反應時沒有顯著性差異。男女生的臺階指數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5),說明平原地區(qū)的體育考生來到高原后,心肺耐力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1 在身體形態(tài)方面,平原地區(qū)的體育考生來到高原后,身體形態(tài)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來適應高原地區(qū)的生活。主要表現在身體成分變化,體脂含量增高。
3.2 身體機能方面,平原地區(qū)的體育考生來到高原后,肺活量會增加,盡管剛開始會有一定的適應現象。但是,機體會伴隨運動訓練迅速適應,同時肺活量指數也會增加,這符合高原訓練的特點。
3.3 身體素質方面,平原地區(qū)的體育考生來到高原后通過不斷地體育訓練,耐力素質會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力量和速度提高不明顯,這要求高原地區(qū)體育專業(yè)應在加強耐力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力量和速度訓練,使體育專業(yè)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1]付芳.山西省女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差異性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05).
[2]鄧樹勛.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劉相林.遼寧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4]朱旭豐.對高原地區(qū)大學生心肺功能的分析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6,(3).
[5]周曉麗.不同海拔地區(qū)大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33).
[6]趙晉,孔垂祥.亞高原環(huán)境對運動員訓練的影響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
[7]雷欣,李智.平原運動員高原訓練特點及其應用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6,22(2).
[8]張成友,劉瑞雪.急進高海拔地區(qū)血液細胞適應性觀察[J].臨床薈萃,2001,16(10).
[9]吳建中.初進與久居高原大學生運動生化指標的檢測分析[J].青海大學學報,2013,(06).
[10]馬小明.高海拔地區(qū)大學生肺通氣功能特征與體質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