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眼神是每個演員塑造角色形象時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提示任務內心的閃光點。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雙會說話的眼睛”,這些都精辟的說出了眼睛在表達內心活動時的地位和作用。在舞臺上同樣如此,只是在眼神運用時要更提煉、更集中并把它加以放大而已。這個道理雖然簡單明了,但在實際運用時往往不是被忽視就是被濫用,更多的是處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沒有運用眼神會達到某種奇特效果的意識,更沒有想到去訓練和掌握駕馭眼神運用的能力。在這方面我是從《丑嫂》,折子戲《賣水》這兩部戲的學習排練和頂補角色演出中有所認識。
在《丑嫂》第三場,我飾演的劇中人——陳大鳳,陳大鳳是一位很潑辣而又拷盡婆婆的農村婦女,面對丑嫂到陳大鳳家做思想工作開始,從丑嫂叫門外用正眼看她,到兩人談心,最后到和丑嫂開戰(zhàn),在這短短的一場戲運用了。從形體動作到眼神都在人物提示中起到較為準確,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體會到在創(chuàng)造角色當中,關鍵時刻的眼神運用可起到以點帶面及以逸待勞的作用,并具有獨特的效果。往往在這樣的時候,這種獨特的眼神比大幅度的形體動作更能喚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眼神的這種特殊功能在加上它本身具有的內涵魅力,使它成為塑造形象,提示人物內心的閃光點。
從眼神的一般運用到運用得當,到具備駕馭眼神運用的能力,是判斷一個演員的內外部技巧成熟程序的標志之一。我藝校畢業(yè)曾在折子戲《賣水》中飾演一個受家庭禮教束博,對愛情向往的黃桂英角色,戲中演到父親嫌貧愛富,斷絕黃桂英和家境貧寒的李賢貴來往的這一出戲中,我把黃桂英對李賢貴的愛慕和對父親的憎情賦予動作形體,集中眼神把愛和恨的內容表現給觀眾,帶起觀眾對父親的恨和對黃桂英和李賢貴的同情,臺上臺下引起共鳴,成功的表演使觀眾給予熱烈的掌聲。
眼睛本身是較小的,加上較大的舞臺空間及燈光,調度位置及其他諸多條件的限制,要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演員的眼睛上,幾乎是相當難的。但是,如果在一種特定的情況下,那個形體的其他部分相對于靜止或固定的狀態(tài)之中,唯獨使眼睛處于一種有生氣的活躍的,流連顧盼、惹人注目的境地,去充分自由地體現你想體現的內容的時候,眼睛本身在觀眾的眼睛腫變大了,那種特殊的眼神也會常常的印刻在觀眾的眼中,留存觀眾的欣賞。
我認為,每一個在舞臺上生活的演員,在塑造每一個任務的過程中,定能閃射出你刻劃的人物光輝來。
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方,熟練的駕馭和運用眼神。通過劇本的規(guī)定情境、人物關系、事件沖突的發(fā)展中去尋求形成人物的特色性格,更順理成章的找到其特定的眼神,那么這樣的眼神必定能起到呼應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