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洲
1993年9月,我在黃山參加“中國科技史年會”,順便游覽了素有“桃花源”之稱的西遞古民居。在那里發(fā)現(xiàn)一本線裝的羅澤南著述的《小學韻語》,雖然它被書蟲吃得千瘡百孔,封末殘缺,又無出版時間,但是,我還是把它作為“老古董”購而藏之。近日偶爾翻出,通讀一遍,認為它屬于我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之一,有研究與介紹之必要。這里首先介紹作者其人——
羅澤南(1808—1856)字仲岳,號羅山,湖南湘鄉(xiāng)人,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附生舉孝廉方正。次年太平軍攻湖南,澤南舉辦團練,抵抗太平軍,因功擢知縣。咸豐三年(1853年),澤南率湘軍援南昌,攻陷了岳州(今岳陽)、武昌,授浙江寧紹道臺;續(xù)奪田家鎮(zhèn),因功賞“巴圖魯”稱號。為此他曾作詩云:“巴圖魯號錫神京,伴食軍中浪得名。夾道士民齊拍手,馬頭原是一書生。”
咸豐五年(1855年),羅澤南率軍攻九江、湖口失利后,轉(zhuǎn)而占領(lǐng)弋陽等地,加布政使銜。其時湖北布政使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陽人)率軍援武漢,與羅澤南連營湖口,見其士兵每戰(zhàn)必先,忠勇冠時,詢之,皆澤南所教子弟及其若父之門生。有人問澤南兵略,答曰:“大學知止,數(shù)語盡之。《左傳》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腳也。”
據(jù)姚永樸《舊聞隨筆》(黃山書社1989年3月出版)記載:“澤南貌清癯,將兵不著戎衣而用儒服,騎馬先士卒行,所過不取民間寸草寸木?!逼淙鍖L度可見一斑。
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羅澤南在攻武昌時,身先士卒,不幸中彈身殉。時任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奏疏羅澤南戰(zhàn)功時,首先稱他“以諸生講學,宗法程朱,所著《小學韻語》諸書,體用兼?zhèn)洌氨让??!笨梢娝麑α_澤南評價極高。
疏中所說的“以諸生講學,宗法程朱,所著《小學韻語》諸書”,是指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羅澤南在家鄉(xiāng)左氏芭蕉山房與諸生講授朱熹《小學》。因其句式長短,參差不齊,諸生閱讀困難,于是他就借鑒傳統(tǒng)蒙童讀本的字句整齊,讀能上口,平仄和諧,易于背誦的特點,將《小學》的內(nèi)容,擇其大要,輯為“韻語",并取古人注疏附其下,可以隨讀隨解,“諸生樂其誦之”。
朱熹《小學》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部以儒學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書,其中有關(guān)兒童教育的論述,成為歷代各種啟蒙課本的依據(jù),只是不同時代,各有側(cè)重而已。羅澤南《小學韻語》主要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邪說誣民,聽之不聰,乃病我心”的背景下編著的。咸豐二年(1852年),羅澤南隨曾國藩在湘鄉(xiāng)辦團練,號稱“湘勇”,成員大多屬于當?shù)厝迳捌涞茏樱蠖冀邮苓^朱熹《小學》的倫理教育。羅澤南“以一介書生,倡提親旅,馳驅(qū)于吳楚之間,而其一時同事者及門之士居多共患難,一生死,履險蹈危,絕無顧惜”(羅澤南《小學韻語·序》),因能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立下赫赫戰(zhàn)功。
為了發(fā)揚儒家“仁”、“禮”的信念,軍務之暇,羅澤南常與諸生參訂《小學韻語》。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羅澤南于湖北洪山軍營正式定稿,并為之作序,概述主旨與成書經(jīng)過,由長沙曾郁文堂刻字店首次刻印。同年三月,羅澤南戰(zhàn)死于武昌城下,體現(xiàn)了一位儒者大智大勇的精神,真正實踐了他的“可以寄命,可以托孤,一臨大節(jié),生死不渝”的忠君報國思想。
《小學韻語》是根據(jù)朱熹《小學》內(nèi)外兩篇、385章編著而成,以立教、明倫、敬身、稽古為綱;以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心術(shù)、衣服、飲食為目;摘取古今嘉言善行,以培養(yǎng)兒童根本,為修身大法必備之書。它以“教人之道,貴在發(fā)蒙”開篇;以“小學之功,大學之基”為主旨;具體內(nèi)容有幼兒教育(包括胎教),小學之道,倫理、師承之教等,突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及“謙虛恭讓”的行為規(guī)范;最后以“小學一書,大法具備,朱子輯之,以覺來裔”,進一步闡述全書宗旨,與開篇相呼應,使倫理教化以及與人為善思想,貫徹始終。
筆者所藏羅澤南《小學韻語》,為上海商務印書館發(fā)行,封二、三、四皆有《初等、高等、小學專用書》的目錄和價格與《初級師范教科書》、各種《簡易課本》的書目及價格。書目上還有“學部審定”、“總理學務大臣審定”字樣。為查證此書出版時間,筆者曾在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查到了咸豐六年(1856年)長沙曾郁文堂羅澤南《小學韻語》首刻本與同治十二年(1873年)莫祥芝高郵刻本、獨山吳氏刻本以及光緒五年(1879年)江蘇書局重刻本。筆者所藏的羅澤南《小學韻語》版本無存。
經(jīng)查: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廷開始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新式學堂開始興辦,所以這本《小學韻語》應是清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以后,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由于出版不久,清朝滅亡,這本屬于清朝官員私人著作,以貫徹倫理教育為主旨的蒙童讀本,未能進行普遍推廣。所以,這個版本的羅澤南《小學韻語》,存世不多,也許就是瀕于失傳的孤本。為了搶救民族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揮其儒家中庸之道與倫理化的優(yōu)勢,為繼承和發(fā)展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出貢獻。
(關(guān)于朱熹《小學》資料由安徽大學錢志強教授提供,志此以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