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阿風和小屹打架了!
被拉開的兩個小家伙像兩只斗雞,炸著毛,對視著。
阿風漲紅著臉對小屹說:“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
小屹也犟著脖子對阿風說:“你再也不是我的好兄弟了!”然后氣呼呼地關門回家了。
阿風悶悶地站在那里,對我說:“媽媽,我再也不理小屹了,以后每一天每一天都不理。”
我說:“剛才小屹不讓你打槍,你一定很生氣吧?”
阿風說:“是!”
我說:“小屹可能是想你和他一起玩樂高?!?/p>
阿風低下頭,嘴里仍倔著:“我就是不理他了?!?/p>
我不搭腔,做著自己的事情。
阿風在家里瞎晃,百無聊賴。我看到他一點點地蹭到門邊,摸上門把手。
“是不是又想找小屹玩了?”
阿風沒回頭,說:“是,我剛才說的是明天不理小屹?!闭f著扭開把手。
我追了句:“得先跟小屹說對不起哦?!?/p>
阿風腳步歡快地沖到小屹家門前。
門一開,阿風就大聲地說:“小屹,對不起?!?/p>
兩個小家伙又毫無芥蒂地玩在了一起。
孩子間的喜怒哀樂就是如此的變幻無常。他們之間解決沖突的方式也往往不遵循章法,與成人社會的交往原則、程序大相徑庭。作為爸媽,與其在孩子面前充當法官的角色,還不如感受一下孩子的心情,當當孩子之間的傳話筒更妥當——讓孩子明白對方的感受,自己想想辦法解決問題。
生氣或者傷心時,孩子通常聽不進他人講的道理,只會一味地鉆在憤怒或傷心的死胡同里,拉也拉不出來。我們換一個方法和思路。如果大人對他說:“我知道這件事讓你很生氣,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因為……”這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爸媽的認同,他知道爸媽是和他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的,這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這個時候,一旦孩子點頭說“是”,負面情緒其實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緩;這個時候,他會愿意向爸媽傾述事情的原委,傾聽建議和意見,并且反思自我的行為。
來自爸媽的認同,還有一個持續(xù)性的影響力。它能讓孩子知道——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即使他做錯了事情,父母都是理解他的感受的,愿意傾聽自己的,而且相信他不是壞孩子。這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任感,將會為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最好的溝通橋梁。
這種信任,只有在幼年期建立才是有效的。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成長期中缺席,將孩子交給祖輩或阿姨照顧,認為孩子小時候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睡,教育什么的等他長大了再帶回身邊也來得及。人與人之間最無條件的信任只有在幼年才能建立,這不僅是因為血緣,更來自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認同。
當然,低質量的陪伴,缺少認同感的親子關系其實是同樣的“父母缺席”。譬如,孩子遇到問題時,如果父母只知道至上而下的說教、訓斥,這等于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在心理上父母距離孩子也只能漸行漸遠了。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引導,需要內省。有了父母的認同,會讓孩子有了內省的心境,同時也心甘情愿地接受引導。
觀點:
我們做媳婦和做女兒的,對婆婆和自己媽媽的意見,往往會更容易接納媽媽的,而對婆婆的看法產生質疑。這里就有一個愛的立場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對自己愛的、認同的人會無條件的信任,容易用接納的心理去思考其意見。同理,我們陪伴孩子成長,就是要讓孩子始終感受到你的認同,讓他們相信不管發(fā)生什么,父母都是最好的傾聽者與支持者。
傾聽和認同是孩子成長中最有力的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