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江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體育部,四川 廣漢 618307)
1.現代散打搏擊運動民族性缺失的根本原因。散打運動作為一項以中國傳統(tǒng)武術為基礎發(fā)展而來并具有激烈對抗性的競技體育項目。其發(fā)展一直以來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注。雖然在文化認同感上國人普遍將其歸屬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但在訓練體系上,各級訓練機構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西方競技體育的訓練模式。西方競技體育訓練模式從理念到實踐方式都帶著濃厚的以征服、破記錄、無限超越為特點的動態(tài)特征。追求個體身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東方哲學文化卻被忽視和遺棄,這種因素還在某些方面對運動員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消極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越來越多地考量著現代散打搏擊運動的訓練體系與技術體系。作為以繼承傳統(tǒng)武術精髓而發(fā)展來的散手運動,其傳統(tǒng)的民族性的特點該如何體現?傳統(tǒng)的訓練體系和技術體系從哪里可以彰顯?中國武術特有的文化內涵該如何流露?越來越多的疑問不得不促使我們認真思考。
2.當代散打搏擊訓練體系所呈現出的不和諧層面。有學者認為運動訓練必須與科學的人文精神并行不悖,并提出了現代運動訓練中弘揚人文精神的四個切入點。即:“運動訓練方法的采用應以不損害運動員健康為度。運動技術的發(fā)展應以不損害運動員身體為度。同時關注對運動員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的培養(yǎng)。注重運動員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加強。”這四個切入點恰好揭示了當今散打訓練體系的缺陷。即,①訓練方法顯得過于機械化與單一化,不科學的負荷量與負荷強度作用于運動員的身體。②缺乏有效合理、身心統(tǒng)一的訓練方式,運動員身心嚴重分離導致機體嚴重疲勞。③并缺乏科學的機體恢復手段。④缺乏對運動員更為廣泛的人生教育,忽視對運動員走向社會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上世紀20年代,王薌齋先生經過多年對武術的實踐與思考創(chuàng)立了意拳。創(chuàng)造性地倡導以靜力性樁功為代表的意拳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強調意念對本能的呼喚與調動,巧妙地將文化感悟、武術技擊功力與健康養(yǎng)生巧妙地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了中國武術發(fā)展里程碑意義的新時代。
1.意拳樁功對提高力量素質的作用。散打運動是一項高強度的對抗性競技項目,對力量素質有著更為全面的要求。就通常的訓練方式而言,最大爆發(fā)力量的訓練一般是通過大強度,高負荷的器械訓練而獲得。但訓練方式有明顯的機械性與盲目性。主要體現在教練員對負荷量、負荷強度、訓練時間、間歇恢復的把握上往往不能做到科學調控。此外,大負荷、高強度的器械訓練對肌肉產生的刺激多為靜力性與動力性結合的等張收縮,雖然提高了肌肉力量,但是無法從整體上使得骨骼肌、筋膜、骨骼、神經系統(tǒng)等多種機體機能同時得到協調刺激以促使力量的產生的。傳統(tǒng)意拳樁功的訓練方式,恰恰在這個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中國的傳統(tǒng)武者認為樁功無疑是獲得自身全部能量的最佳方式。在站樁的同時,肌肉、骨骼、內臟等系統(tǒng)都得到了完全的放松,神經元與生命信息的傳導變得通暢無阻,神經系統(tǒng)對機體的調節(jié)達到一種最優(yōu)化配置。在這種肌肉放松的狀態(tài)下維持住諸如抱球之類特定的身體姿勢,并保持含胸、拔背、脊椎中正、命門后撐等身法,實際上正是促使機體獲得一種全新的能量。即以精神意念為主導,配合呼吸并融合筋骨、肌肉、內臟等諸多運動單位協調統(tǒng)一的強大的整體力量。這便是傳統(tǒng)武術界所說的“渾圓力”。這種力量較通常訓練模式下所獲得的肌肉力量更具備活力,因為它完全是在機體放松的狀態(tài)下求得的。由于極為放松,所以在力量爆發(fā)的時候,就能激起更多的“緊”,即肌肉能夠最大程度地克服阻力。正是這種放松狀態(tài),使得神經系統(tǒng)長時間獲得最優(yōu)配置,促使神經元的傳遞更為敏捷,并逐漸趨于建立自動化條件反射系統(tǒng)。在這種狀態(tài)下,肌肉收縮的時間大大縮短,爆發(fā)力量更為驚人。而正是這種放松的狀態(tài),通過一些特殊的意念誘導,諸如“淋浴”、“抱球”、“扶按”等,使得原本不受大腦意識支配的身體部位也得到了刺激與鍛煉,直接刺激了皮膚表面的本體感受器,并隨著訓練時間的推移使得這種刺激不斷深化進骨骼、內臟,施用于技擊直接的效果就是全身參與運動的肌肉群增多,并伴隨有筋骨、內臟等元素的協調運作,勁力更為渾厚、驚人。
2.意拳樁功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F代散打運動競技性、對抗性、技術性的不斷提高,傳媒效應、擂臺效果,以及燈光、賽場等比賽客觀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與革新,如何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散手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當雙方勢力趨于平衡的時候,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就顯得更加重要。經過意拳樁功的訓練,精神意念、呼吸、神經調節(jié)等直接影響心理活動的因素都得到了鍛煉,練習者學會了運用精神假借的方式來控制身心的協調統(tǒng)一,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王薌齋先生認為身心放松本來就是最佳的恢復與養(yǎng)生方法。在這種狀態(tài)下全身的生理結構都因為方式得到了自動化的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更加通暢,皮膚電位升高,神經傳感通暢無阻。近幾十年來,經過大量的醫(yī)學實驗證明,站樁功法對緩解機體疲勞、多種慢性病的恢復、各類精神官能癥的恢復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時常表現出賽前恐懼心理的運動員,可以在日常的樁功訓練中加以相應的意念誘導;對于在比賽中總是容易心理緊張的運動員,可以在意拳樁功訓練中強化放松的意念,使其呼吸盡可能放慢,勻長,并在隨后的訓練中,繼續(xù)強化這種呼吸的均勻緩和,使其慢慢學會通過改變呼吸的節(jié)奏與頻率,來達到控制自身心理穩(wěn)定的效果。
3.意拳樁功對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的作用。加強對運動員正確的人生觀教育,是訓練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曾先生曾在《奧林匹克評論》中發(fā)文指出:“我們要為運動員們運動生涯結束時順利走向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敝袊湫g歷來強調萬事萬物和諧統(tǒng)一的教化,王薌齋先生更是注重這種和諧的理念。他所倡導的站樁的訓練,正是塑造自我身心和諧,乃至追求天人合一這種至高境界的自覺能動性過程。站樁的訓練,有助于運動員體悟一種更為博大的武道追求,即人性的升華。促使運動員體會到,技擊之力只是自我身心和諧的一個展現方式,而真正身心的和諧則需要運動員以正確、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整個人生,并以此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做一個對國家有所貢獻的人。
簡言之,我們追求競技體育的高水平發(fā)展,但不應忽視武術散打運動的民族性。我們吸取西方競技體育中有利于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方面,但同時也應該要把傳統(tǒng)文化中超越時代的內容加以大力提倡和發(fā)展。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中國武術朝著健康,光明的明天邁進。
[1]劉建和.現代運動訓練:科學精神昌大與人文精神弘揚并行不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04).
[2]經建坤.淺析散打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手段[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6,(03).
[3]漆振光.探析散打運動員力量特點及其訓練方法[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03).
[4]蔡飛月,漆振光.析散打運動員賽前心理緊張因素[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6,(01).
[5]劉新軍.王薌齋自我和諧思想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3).
[6]席永平.太極拳渾圓樁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0,(1).
[7]李鳳成.散打比賽中放松訓練法應用的必要性探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8]李康.真正的大成拳[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