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了某些教授學術不規(guī)范,甚至是腐敗的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對教授治學道德問題的普遍關注。本文通過對教授治學的定義及教授治學道德問題的社會表現(xiàn)的闡述,分析了教授治學道德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提出加強和改進教授治學道德的途徑。
一導論
有學者認為,治學道德,即學術研究的道德,除了指對高深學問的理性追求應有的倫理道德外,還應該是指包含了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質,是一種精神,是學者的人格、境界的靈魂。治學道德之于學術研究猶如修身之于治事。治學道德既是學術研究之本,也是學者為人為師之本。本文中的“治學道德”尤指學者在研究學問時的職業(yè)道德,同時,主要側重從經濟的角度去論述這一問題。
“治學是學術界的生活方式。治學也有它非同一般的倫理道德?!盵1]隨著不斷出現(xiàn)的教授腐敗案等聳人聽聞事件的發(fā)生,大學里“高深學問的看護人”———教授的治學道德問題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大多從三個方面開展。一是從當今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論述與反思大學學術道德下滑的趨勢與表現(xiàn),認為大學的學術道德與規(guī)范建設已經成為制約大學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徐淑萍,逝去的治學道德———基于布魯貝克與科爾的觀點[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1(7));另一方面主要論述了學術道德在高校建設中的重要性。比如:任翔(2010)認為學術倫理道德思想不但對古之學者在為人和治學上都曾起著重要的約束,在當今社會同樣適用,探討學術道德問題對當今大學樹立正確的學術倫理觀念、推進學術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問責機制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任翔,2010,大學學術道德傳統(tǒng)的探討與反思[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1)。曹能秀(2004)則從建立治學道德規(guī)范和形成個人修養(yǎng)兩個方面,探討了高校學者的治學道德,提出學術自由在治學道德中的重要性。(《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曹能秀(2004,第3期。同文獻12);第三個方面為近期的研究,強調學術道德改善的路徑問題。學術道德應該作為一種內化機制,從內化機制入手解決高校治學道德問題。(孟凡靜,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內化及其促進機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 2012)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教授治學視角探討學術道德問題,分析教授治學道德問題的表現(xiàn)與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研究對提高我國高校的社會認可度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授治學道德問題的社會表現(xiàn)
《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寫道:“工匠與教授的根本差別在于前者主要為得到經濟收入而工作,后者卻把經濟收入放在第二位?!盵3]教授的工作確是不同于工匠的,也可以說教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的工種,教授不僅僅擔負著教學的工作,還有進行科學研究的任務,同時還有將科技成果與實踐相結合,促進社會發(fā)展的責任。但是教授也是普通人,他們生活在物質世界里,自然的就要考慮經濟收入的問題。大學教授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學校發(fā)放的工資與獎金;課題研究經費;各類評審費;報告講座報酬;項目咨詢收入;發(fā)表著作文章稿酬;擔任行政職務與社會職務收入;獲獎獎金;科研成果專利化、產業(yè)化等。[4]教授既是學校人,同時也是社會人,教授如何處理教學、科研與各種社會活動的關系就涉及到教授個人的治學道德。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卻不得不引起人們對于教授治學道德的思考,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授不教”的現(xiàn)象嚴重。在部分大學里的某些教授們開始把精力從教學上轉移,在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出成果;申請項目、課題;甚至開公司等等,獲取經濟利益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
學術浮躁日益加深。教授們比以往更加重視出版著作,獲得科研成果,同時賺取版稅。但從著作質量方面來看,在人文社科類學術書店,以北京大學東門外的“萬圣書園”為例,同樣營業(yè)面積內擺放的各種圖書當中,國內學者的著作所占比例迅速上升,故而,若營業(yè)面積保持不變,則國外學者的著作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但是根據(jù)調查,國內學者的著作平均質量呈迅速下降趨勢。[5]
學術交易之風盛行。部分教授不顧研究的客觀性,借學術之名行牟利之實。這種行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學術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違背學術道德。這一點作為“顯學”的經濟學表現(xiàn)更為明顯,受到的指責也更多。一種是為利益集團代言。一些經濟學教授與資本關系曖昧不清,甚至與資本結成聯(lián)盟,發(fā)表一些維護資本利益、損傷公共利益的“學術觀點”;另一種是提供“私人服務”。一些經濟學教授常常在多家企業(yè)身兼要職,收取巨額報酬。
教授與學生之間成為雇傭關系。在我國,研究生導師使用學生充當高級廉價勞動力的現(xiàn)象久已存在。有人曾經計算過,截至2009年,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近300萬人,即使其中1/5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話,就為這些導師老板們節(jié)省了數(shù)億元的工資開支。上海《社會科學報》2006年3月18日以“博導緣何變商人”為題,指出上海交大9名博士生之所以聯(lián)名向學校提出更換導師的要求,因為這位博導長期把他們視為廉價勞動力,以每月500元到800元不等的“補助”,讓這些博士生給其夫人開辦的公司打工,使他們的畢業(yè)論文準備“一塌糊涂”。[6]
三教授治學道德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為什么教授們會在治學道德方面出現(xiàn)如此多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教授個體的主觀原因。
從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制度來看,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說:“學者道德的第一條基本準則就是,堅持學者社團中所有成員必須在高等教育的某一領域受過長期的系統(tǒng)訓練。這種訓練應該需要極為精細的智力工作而無需以學徒方式獲得的技能?!盵7]但從我們的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制度來看,雖然對學術人才需求巨大,但不能保證嚴謹?shù)膶W術訓練。這樣出來的學者,無知者無畏,沒有責任心。
從教授們個人的態(tài)度來看,態(tài)度不端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教授工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經濟收入,僅僅把教學、科研當成取得收入的一種途徑,當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途徑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時,就完全忘記了職業(yè)的道德準則。他們不是出于自我實現(xiàn)來工作,不愿意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此外,工資制度的缺陷,導致教授們不得不另覓他徑,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消費;外界名譽、金錢的雙重誘惑讓教授們無法拒絕;科研成果物質獎勵過低,不能提高教授們的積極性等等也是造成教授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完善教授治學道德的途徑
科學家克拉默曾說過:“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學領域里受到的懲罰比在商業(yè)界嚴厲得多。”層次越高,道德素質越顯其重要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講中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質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可見,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學者、教授,他們的道德要求要比一般人更高。因此,加強教授的治學道德勢在必行。
加強教授自身的道德建設。《高等教育哲學》中提到:“基于學者是高深學問的看護人這一事實,人們可以邏輯的推出他們也是他們自己的倫理道德準則的監(jiān)護人”,“學者們是他們自己的道德的唯一評價者”。[8]加強教授自身的道德建設必不可少,也是最關鍵、有效的一種方法。
建立健全學術職業(yè)共同體。發(fā)揮學術職業(yè)共同體在學術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以學術評價替代行政評價。[9]
嚴肅處理學術腐敗事件。中國科學院、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基金委分別制定了各自的科學道德自律準則和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條文,并宣稱“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要視具體情況分別給予批評教育、撤消項目、取消晉升資格直至解聘等處理”。[10]只有這樣,學術制度的威嚴才能夠真正確立,學術投機者也會因違約成本太大而不敢輕意“越雷池一步”。
細化學術規(guī)范。應由教育部、科技部等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試行)》及其它現(xiàn)有學術規(guī)范的基礎上,制定詳細、具體、權威、可操作的、類似于美國的《芝加哥手冊》的學術規(guī)范,將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的寫作規(guī)范、評審規(guī)范,課題的評審與管理規(guī)范,成果的鑒定與評獎規(guī)范,學術資源的利用規(guī)范,編輯、出版的技術規(guī)范等都納入其中,以改變目前存在的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唯我獨尊的現(xiàn)狀。[11]
同時,完善相應的舉報制度,發(fā)揮群眾的監(jiān)督作用等也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之,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看,加強教授的治學道德都對我國當代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0.
[2]陳小紅.關于“治學的道德”———《高等教育哲學》讀后感[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3]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P:131
[4]http://msea80.spaces.live.com.
[5]教授收入水平與學術浮躁[OL].南方新聞網(wǎng),2006年10月7日
[6]高翔,周國平.學者治學道德問題再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1).
[7]同2,P:121.
[8]同2,P:120.
[9]肖國忠.樹立學術榮辱觀防治學術腐敗[N].中華讀書報,2006-6-20.
[10]鄒承魯.必須嚴肅處理學術腐敗事件[OL].人民網(wǎng),2006年11月8日.
[11]張意忠.教授治學的調查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6(04).
[12]曹能秀.論高校學者的治學道德[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