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穎
摘要:新歷史主義強調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文學取材于歷史又作用于歷史,形成一種循環(huán)互動的關系。本文就新歷史主義的這種觀點來解析張愛玲的代表作《金鎖記》。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互文性;建構歷史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文學與歷史之間存在著某種互動性。歷史并非是史學家們解讀出來的一個“唯一”,歷史可以給文學提供浩瀚的原始材料,而文學則往往能夠發(fā)揮出一種主觀能動性,給作者以空間和自由,表達出他看到的歷史。解讀歷史不是歷史學家的專利。文學作者通過文學虛構的形式,以社會的某一角為基點,映射出他所知的整個宏觀世界;同時通過其文字的力量,為歷史注入生命和活力。
作家張愛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親身染鴉片癮,母親對此深惡痛絕,之后父母離異,母親多次留洋英國。父親再婚后,姐弟倆便一起在父親和后母的監(jiān)管下生活。但張愛玲并不喜歡新家,后來逃離父親,搬去與母親同住。然而之后與母親亦矛盾重重。張愛玲的童年生活對其寫作影響頗深,她從周圍沒落、腐朽的大家族生活點滴中獲取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遺老、遺少的家庭陰影中,見到、聽到的,都是那些病態(tài)的人,病態(tài)的事”一個人的童年對她的影響可見一斑。張愛玲觀人入微,筆鋒犀利,批斗封建遺老遺少們的生活毫不留情。這與她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張愛玲的《金鎖記》發(fā)表于1943年。一經發(fā)表便轟動文壇,傅雷曾稱此小說為“我們文壇最美的小說之一”。這部小說以一個出身貧寒的麻油店女孩曹七巧的人性淪落為主線,用曹七巧一生的“小歷史”描繪出作者說聽所見所經歷的歷史,喚起了人們對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的思考。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的天真少女,但因哥哥貪圖錢財將其賣給姜家做二少爺的媳婦。表面上她是冠冕堂皇的姜家二少奶奶,但貧賤的出身使得她在姜家毫無地位,甚至連丫鬟也輕視她。文章開頭就有兩個丫鬟的對話?!啊‰p道:‘告訴你,你可別告訴你們小姐去!咱們二奶奶家里是開麻油店的。鳳簫喲了一聲道:‘開麻油店!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們那一位雖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雙道:‘這里頭自然有個緣故。咱們二爺……是個殘廢,做官人家的女兒誰肯給他…”
張愛玲以兩個丫頭的對話引出女主人公的身世和地位,表現出她在姜家受到的待遇。顯然,倘若曹七巧是大家閨秀,丫鬟婆子是斷不敢如此輕視她的。這從側面反映出在當時社會人分三六九等,地位不同則待遇參差?!捌咔勺约阂仓肋@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她言語粗陋,不似豪門小姐一般有教養(yǎng)。她沒有愛情,丈夫是個殘廢。她唯一的愛戀便是丈夫的胞弟姜季澤。盡管季澤平日尋花問柳,但“玩盡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 。沒有地位、沒有依靠、沒有愛情,她“只能抓住金錢這個欲望”,給自己套上了一個重重的“黃金的枷”。在老太太和丈夫都死后,她積極分家,想盡辦法分得財產。分家后季澤曾上她家找她,她 “心里疑惑他是來借錢的,加意防備著” 。最后她趕走季澤,為的是保住她的家財。她自愿走入那沉重的枷鎖,將自己緊緊鎖住。
之后的曹七巧心理開始變得扭曲?!八荒茏プ↑S金并從此走上一條自虐與他虐的變態(tài)復仇之路”。她將一切都報復在兒女身上。為了不讓媳婦搶走她生命中唯一的兒子,她讓長安幾夜都陪她抽大煙,冷落妻子,不讓她們有正常的生活。她給已經十多歲的女兒長白裹小腳,后來又間接逼迫長白從新式學堂退學,又干涉她的婚姻。曹七巧自己得不到幸福,也阻撓兒女得到幸福。她的心早已枯槁,長滿毒瘤。她將自己的畸形人生強加到子女身上。曹七巧也從一個可憐的被害者變成了一個面目猙獰的害人者,一個魔鬼。
小說并沒有像史書一樣,直接描寫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只是輕描淡寫地抹上幾筆,大多也只是以一種側面的方式加以敘述。張愛玲就是截取大歷史中的滄海一粟,把一個個小片段有機地拼接,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她眼中的世界。豪門斗爭,小人物的悲喜,社會的動蕩……一切都在一個家族的故事中若隱若現??此齐[身的社會大環(huán)境,實際上已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八男≌f人物……和現實人物的距離只有半步之遙?!?
張愛玲的《金鎖記》不僅從作者自身的視角闡釋了她眼中的歷史,更是用自己的一筆一墨書寫歷史,參與到歷史的建構當中?!耙环矫妫膶W是在社會歷史語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文學自身也對這種社會歷史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學與歷史具有‘互文性,……歷史事件轉化為歷史文本,歷史文本轉化為社會公眾意識,公眾意識又轉化為文學,而文學又影響著歷史事件向歷史文本的轉化結果 ”張愛玲的這部小說以自己的感召力呼吁人們關注當時的社會,用曹七巧這樣一個既可恨又可憐的女性形象呼吁人們關注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曹七巧不過是社會的犧牲品。造成她畸形人生的根源是社會的扭曲變形。讀者透過這個女人的一生,窺探到當時社會的畸形扭曲。由此,張愛玲就成功地將“歷史事件轉化為歷史文本,歷史文本轉化為社會公眾意識”,進而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昌宗. 跨學科文化批評視野下的文學理念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任亞娜. “黃金枷鎖中的凄美蒼涼---試析《金鎖記》中曹七巧人性泯滅的心路歷
《文化科研》.
[3]“文學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本性”的雙向闡釋.
http://www.zkxww.com/PAPERS/lunwen/wenxue/dd/200903/90894.html陶水平.
[4]張愛玲.《金鎖記》.香港:女神出版社
[5]張子靜 季季. 我的姐姐張愛玲.香港:文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