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堯
幾千年來,孝德為中華民族塑造了無數的仁人志士、忠義之賢。先有虞舜不計迫害之嫌仍恭順父母弟兄,終成王者大業(yè);后有木蘭為父解難,充男兒從軍十二年;再有岳飛承母訓報國于疆場,令外寇憚于踏入中原之地……這些民族英雄入能扇枕溫席、臥冰求鯉,出能精忠報國、頂天立地,譜寫出一卷卷民族文明的壯麗篇章。孝,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標志,是民族精神的動力源泉。面對新的時期、新的形勢,我們必須秉承“中國特色的孝德”,這對我們的家庭和睦、民族團結、國家富強,至關重要。學校作為傳道授業(yè)、培養(yǎng)下一代的重要場所,弘揚孝德,從小培養(yǎng)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道德觀念,更是德育教育中應有之義。
一、審視孝德教育的立足點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體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沖突與損毀,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觀念處于斷裂與沖突之中:“獨生子女”一代的出現和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際關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養(yǎng)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父母的地位和權威受到挑戰(zhàn)。紛繁復雜信息的左右,代溝的形成與加深,使少數青少年對父母缺乏孝敬感,對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樣經濟成分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觀念淡化,功利思想嚴重,從而使傳統(tǒng)孝文化中尊長敬老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因此,加強孝德教育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傳承孝德文化,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大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孝道教育,可以促進愛國守法的道德教育。在中國,自古做官講究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做人講究光明磊落,不屈不撓。在國家面臨外敵威脅入侵時,涌現出無數愛國志士,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是什么促使他們這樣去做呢?是源發(fā)于“孝”的愛國精神?!靶ⅰ笔侵腥A民族的凝聚力,是無數愛國志士獻身的精神動力。
二是加強孝德教育,可以營造團結友善的和諧環(huán)境?!靶ⅰ辈粌H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安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都是以孝道為基礎而展開的,發(fā)自于人的仁愛之心,以禮為它的表現形式,始于愛父母,推及于兄弟之愛、宗族之愛、師友之愛、國家之愛。孝德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做到能像愛自己父母那樣愛人民、愛國家,長大后多盡責任,多做貢獻,在這種道德教育下,以孝德擴展仁心,保持謙虛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就可以逐步營造出團結友善的和諧環(huán)境,促進社會文明的建設。
三是加強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學生人格。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人的優(yōu)良品德由孝產生,一個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由孝道教化來培養(yǎng)。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無從教起。因此,在學生中進行和加強孝德教育,對他們人格的自我完善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實質來說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鮮明的普適性和時代性。在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孝道教育要順應歷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愛、謙和禮讓、誠信守義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大力倡導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培養(yǎng)學生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質。
四是加強孝德教育,可以幫助解決代溝隔閡的社會問題。代溝是一個社會問題,父母、老師、學校、社會為下一代付出了許多關愛,可得到的卻是埋怨。而在我國古代,“孝”的教育發(fā)揮了重要的連接作用,“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視承前啟后的責任和生命的整體性與連貫性,道德、宇宙、人生是一個一脈相承、物我契合的統(tǒng)一體系。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些人倫理觀念模糊,對父母缺乏孝道,對社會缺乏責任感,缺乏尊師意識,以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針對這種現象,如果從孝道教育入手,強化學生對父母的孝,就可以樹立其社會責任心,消除代溝隔閡,成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孝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道德的有效途徑。我們大力提倡和建設的社會主義道德,就是要對人類一切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孝德則是一種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一種“底線倫理道德”。
二、挖掘孝德教育的生長點
中國古代的孝道教育源遠流長,孝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資產,對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有其不可泯滅的貢獻。
《尚書》記載了距今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的一些關于孝道的主張,即“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要求對待先人應該堅持孝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作為一部詩歌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孝”字的出現大約有18次之多,表現了西周時期和東周早期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于孝道的極度重視。
可見,傳統(tǒng)孝德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發(fā)揮過至深至遠的歷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國是由過去的中國發(fā)展變革而來的,家庭、親情關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天然基礎。對待傳統(tǒng)孝德這份歷史遺產,我們應根據新的時代條件與教育要求,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去其糟粕,汲取精華,賦予其時代新意,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新孝德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切入。
一是感恩圖報。在孝德教育中,讓學生學習古代、現代及身邊各種典型的孝敬事例,從事例中感受種種孝心,體會到做一個有孝心人的那種快樂,真正懂得感恩報恩。感恩報恩是一個人的起碼修養(yǎng),也是人類社會基本的道德準則。
二是孝親敬長。引導學生應滿懷對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為養(yǎng)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內化為發(fā)奮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以進取向上的人生姿態(tài)與良好成績來回報父母;也只有學有所成,將來才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有物質供養(yǎng),更要有精神關愛和心靈撫慰。
古人云:“道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币跃答B(yǎng)為核心的“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寶貴財產。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孝者德為本”的古訓千百年來,在調節(jié)代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保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人類幸福方面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在當代少年兒童中開展孝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孝德教育是實現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家庭人際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敬愛、仁愛、忠愛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養(yǎng)。
三、找準孝德教育的切入點
我校地處紹興南部山區(qū),越中三廟的舜王廟就坐落在這里。紹興作為虞舜文化的發(fā)源地,這里民風淳樸,社會和諧,孝德氛圍十分濃厚。各屆政府歷來重視推進舜的孝道精神,每年都會在農歷九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期間舉行隆重的紹興虞舜文化旅游節(jié),今年又恰逢當地“舜德精神踐行年”。為此,學校將此作為孝德教育的切入點,結合學?!耙运吹男⑿母腥救恕钡霓k學理念和“孝信雅達”的校訓精神,積極創(chuàng)新孝德教育載體,搭建多種平臺,使學生從知到行,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自發(fā)的行為到養(yǎng)成有意識的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質。
一是校園文化滲透。一方面,我們構建充滿濃郁傳統(tǒng)美德氣氛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營造出利于孝德教育開展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編“孝心小報”,自制“孝敬卡”,講“孝德故事”,參加“孝敬演講會”,開展“孝心簽名”,組織“繪舜德”現場書畫展示等活動,使我們的校園里始終洋溢著濃濃的“孝道”氣息。
二是學科教學滲透。教師利用語文、品德等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滲透孝德教育,同時積極挖掘語文等學科孝親、感恩教育資源,特別要求學生對一些名人、偉人的孝親內容,能認真學、記得住、講得來,還要學著做,力求入心入腦,內化為行動。要求所有學科教師協助班主任老師,搞好主題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拓寬對學生進行孝德教育的途徑。
三是家校合作互動。家庭是孝德教育的肥沃土壤,學校是孝德教育的主要陣地,社區(qū)是孝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們以學校為龍頭、社區(qū)為平臺、家庭為基礎,把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孝德教育網絡,共同創(chuàng)造有利于孝德教育開展的良好環(huán)境。在孝德教育中,各班都成立了家長學校,積極協調家長簽訂《家校協作公約》,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參與到學生孝德主題活動之中來,全程關注孝德教育和實踐,關注孩子成長,努力促成家校整體聯動,社區(qū)做好評價,共同育人。
四是制度約束保障。制訂《學生孝心評價手冊》,分年段確定學生“行孝”規(guī)則,要求學生對照《手冊》記于心中,落實到行動上。同時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比如在“敬”父母方面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問“早上好”、上學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長輩問安,并將是否孝親敬老、感念親恩作為評價學生道德品質和評選“星級學生”“優(yōu)秀少先隊員”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是榜樣激勵引領。在班級中開展“孝賢之星”評選活動,在身邊的熟悉人中樹立楷模,正確引導“孝德”教育的深入開展。規(guī)定每天晨讀時間各班級要認真誦讀有關“孝德”教育的內容,并納入思想品德課,納入家長學校,真正做到孝德教育進課堂、進家庭。
四、把握孝德教育的著力點
對小學生而言, 開展孝德教育不能光靠傳統(tǒng)的說教,單一的課堂教育或者帶有強制性的制度約束難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必須輔以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這就需要把握好一個著力點,那就是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運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踐行孝道的興趣,以入情入境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孝德品行。
一是堅持開展“五個一”活動。每個月要求學生為父母做一次家務,捶一次背,洗一次腳,說一句問候的話,遇到節(jié)日時制作一張賀卡。通過“五個一”活動,讓學生感受一種孝德意識,形成一種孝德習慣。
二是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盡孝心。節(jié)日里往往是孩子們情緒最好的時刻,充分利用這個最佳時機對孩子們實施孝心教育,往往會收到比平時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春節(jié)給孩子們布置的親情作業(yè)——“把勞動帶進家庭”;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給孩子們布置的親情作業(yè)——“把快樂送給父母”;兒童節(jié)給孩子們布置的親情作業(yè)——“把成長展示給父母”;中秋節(jié)給孩子們布置的親情作業(yè)——“把歡樂帶進家庭”;重陽節(jié)給孩子們布置的親情作業(yè)——“把健康送給老人”。
三是開展主題班隊活動。每學期組織開展“與孝同行”“百行孝為先”“我是孝德傳播者”等主題班會,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體會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和無私的奉獻,從而樹立感恩孝親的意識。此外,我們還結合每年的“舜德精神進校園推進周活動”,開展一系列“知孝”“行孝”少先隊系列活動,通過師生互動、親子互動、學生互動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教育周邊的同學,讓孝敬父母、感念親恩更加具體化、實在化。
孝德教育作為我校德育工作一道亮麗的風景,更具文化特質。自孝德教育工程實施以來,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家長的稱贊、社會的肯定。不僅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揚光大,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使孩子懂得了感念親恩、領悟親情的道理,更由此升華為感恩他人、社會與祖國的一種可貴思想。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孝親感言中講道:“作為子女,我們應當多為父母做點事,既鍛煉了自己,又增進了親情,更懂得了感恩回報的道理?!痹娙说≌f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我們將繼續(xù)深化孝德教育,以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的德育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道德責任感,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盡更大的努力。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王壇鎮(zhèn)中心小學 3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