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琳(淮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安徽 淮南 232038)
近三十年我國德育研究熱點問題的演變
——基于《教育研究》雜志(1979—2008)相關文獻的分析
劉艷琳
(淮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以《教育研究》雜志1979—2008年間刊發(fā)的453篇論文為樣本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我國德育研究領域熱點問題的演變與發(fā)展。研究發(fā)現:在《教育研究》各類主題中,德育居于第二層次,比較受到關注;30年來,德育基本理論在政治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的三個時段中不斷演變;德育“價值觀”論題貫穿始終,時代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并存,價值主體由集體轉向個體。基于此,對我國德育研究熱點問題發(fā)展趨勢作出討論和展望。
德育研究;熱點問題;演變;文獻分析
本研究抽取了 《教育研究》1979-2008年涉及德育主題的453篇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從一個特定角度,展示和描述了我國德育研究熱點問題近30年來的演變過程,并對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做出展望。
基于研究需要,德育研究熱點問題的演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該主題研究階段的劃分;二是德育諸多論題之間所受關注次序的變化;三是各個論題所研究具體內容的變化。
“德育”居于各類主題之第二層次,比較受到關注;呈現出“三個高潮”和“兩個低谷”的交替更迭。
發(fā)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個主題受關注的程度。如表1所示:《教育研究》的5421篇文章,按照受關注程度分屬三個層次:“課程與教學”和“教育管理”主題發(fā)文總數均在1000篇以上,屬于第一層次;“德育”和“比較教育學”,發(fā)文超過了400篇以上,位于第二層次,說明該主題比較受到關注;“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教育經濟學”、“元教育學”和“教育社會學”等主題,文章篇數均在200篇左右,受到的關注最少,分屬于第三層次。
表1 《教育研究》雜志1979-2008年發(fā)文統(tǒng)計
圖1 德育主題1979-2008年發(fā)展趨勢圖
圖1顯示:三個時段中,“德育”主題凸顯出“三個高峰”和“兩個低谷”的交替。如上,1981-1983年、1989-1992年和2005-2008年間,“德育”主題
處于高峰時期,這一時段恰逢我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介于兩個時段之間的1984-1988年和1993-1999年,“德育”研究陷入低谷,這一時段正是我國體制改革進展最迅猛的時期。
分析圖1:1981-1992年間,“德育”主題發(fā)文總平均值達到了10.53%,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1993-2000年,“德育”發(fā)文顯著下滑,一度降至5.34%;2000年以后,該主題緩慢回升,浮動在7.21%上下,從2005-2008年漸進升高,出現第三次小高潮。綜上所述:80年代,“德育”主題備受矚目;進入90年代,關注度漸進下滑,退居到第二主題領域;新世紀以來,“德育”漸進回升,再度回到研究者的視野。
30年來,德育基本理論貫穿始終,研究重心在90年代中期以前。期間經歷了三大主題的嬗變:走出“泛政治化”,回歸德育科學化;實現社會和個體功能的和諧統(tǒng)一,促進德育現代化;最后回歸人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主體性德育。
表2 德育各論題統(tǒng)計
表2所示:根據分析需要,“德育”主題分為三個論題領域:“德育基本理論”、“價值觀”和“其他”三類。其中“德育過程”、“德育方法”、“德育途徑與模式”“總論”等歸為“德育基本理論”?!皟r值觀”論題則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和法制教育等)統(tǒng)計顯示:“德育基本理論”論題,比重最大,研究貫穿整個研究階段。第一時段:1979-1993年間發(fā)文162篇,第二時段:1994-2008年發(fā)文97篇,前者幾乎是后者的兩倍。由此可見:“德育基本理論”研究高峰集中在90年代以前。
(一)1979-1988年,“德育基本理論”論題擺脫政治工具的外衣,回歸德育人本研究的本質,德育過程研究成為了研究焦點
80年代初期,出于學科建設的需要和對德育實踐政治教化傾向的反思,德育科學化成為了必然的研究趨勢,作為理論基礎的“德育過程”自然首先成為這一時期德育研究的聚焦點。如表2:1979-1988年,《教育研究》中“德育基本理論”的文章達共113篇,占該時段德育主題的63.8%,占到這一論題總篇數的43.6%。“30年來,德育基本理論研究幾乎涉及了所有領域,但重點集中在德育概念(本質);德育過程;德育目標、內容以及德育模式等”。①胡金木:《改革開放以來道德教育研究主題的回顧分析》,《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1、德育概念。我國學者的研究大都從屬于大德育范疇:德育原指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簡稱。主要內容包括道德品質教育、思想觀點教育和政治教育。1988年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也被列入了大德育的范疇。內涵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德育過程是“教育者的外化和受教育者的內化過程”。即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施加給受教育者,并將其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90年代,魯潔關于德育本質和功能的論述:如 《論德育之個體享用性功能》(《教育研究》1994.6)《再議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劉堯同志的 “商榷”》(《教育研究》1995.6),《道德教育,一種超越》(中國教育學刊)(1994.12)等內容提出的觀點,引發(fā)了教育界德育本質的大討論。
2、德育過程。研究者普遍贊同品德結構四要素論,提出了德育過程的四規(guī)律: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德育過程是受教育者思想內部矛盾斗爭,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德育過程是在活動與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長期不斷提高的過程,具有反復性和漸進性。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品德結構包括心理內容、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的三要素論,但是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3、德育目標和內容。根據德育目標的歷史嬗變,提出三種觀點,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德育目標傳統(tǒng)化時期(1979-1984)德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培養(yǎng)接班人;第二階段:德育目標的“天上”、“地面”爭論期(1985-1988年),德育目標是培養(yǎng)遵紀守法的公民,同時提出了德育目標層次化、彈性化的設想;第三個階段:德育目標的規(guī)范化(1988-2011年);第四階段:德育目標的科學化、人本化、生活化研究時期(2002-),德育目標分層次、有序列,以人為本、回歸生活。
4、德育模式、途徑的研究。德育模式的研究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引進、學習和借鑒西方道德教育模式;二是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道德教育模式。90年代以前,強調知性德育,注重道德知識和觀念的灌輸,通過授受的方式讓學生獲得道德觀念的感悟;90年代以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德育模式由理論建構轉向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強調了德育的生活化、實踐性和體驗性。“生活和生態(tài)德育”、“公民教育”、“體驗式德育”、“生命德育”和“德育專業(yè)化發(fā)展”一度成為了“德育”主題最為熱門的話題。
(二)1989-1998年,關注人的品德的發(fā)展,重視德育內化過程的研究,德育基本理論回歸科學化、現代化
1990年,全國德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強德育科學理論建設,引發(fā)了教育界對青少年品德狀況和品德內化規(guī)律等論題的熱切關注。統(tǒng)計顯示:期間,涉及青少年品德狀況和學校德育的調查報告共有31篇,其中,涉及青少年品德狀況的有8篇,90年代的初期就有5篇。這就為德育心理和品德內化規(guī)律的研究奠定了實踐基礎。基于此,品德形成規(guī)律和德育心理結構論題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表3所示:這一時期涉及德育過程的文章47篇,占到該論題總數的32.6%;關注德育心理的文章26篇,80年代和90年代各有12篇。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品德結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品德內化機制、品德形成規(guī)律、道德思維的發(fā)展等方面。
表2還顯示:關于德育與人的發(fā)展、德育與社會的發(fā)展兩個論題,在這一時期大幅上升,文章總數39篇,占到這兩個論題的58.2%,形成了一個研究的小高潮。以上分析表明:德育基本理論在這一時期正逐步走上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研究方向。
(三)1999至今,德育基本理論研究回歸人性化和生活化
世紀之交,素質教育的推進引發(fā)了對人的主體性的思考,進而形成了一次研究的小高潮。具體研究包括:提煉和厘定了主體性德育的內涵、提出了主體性德育的自主性、實踐性的基本特征;確立了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包括民主法制教育、競爭與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生態(tài)意識等的德育內容;最后,構建了主體性德育的實施策略和模式。2001年以后,基于對傳統(tǒng)德育范式的反思和德育實效性持續(xù)低迷現狀的關注,研究者從生活性、生命性和實踐性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活德育的特點,提出了從知識形態(tài)轉向生活形態(tài)的德育觀、從知識論轉向經驗論的課程觀以及灌輸、授受方式轉向互動、體驗為主的學習觀。
案例1
“筆者主張在回歸生活世界的前提下,體驗者以親驗或者想驗的形式誘發(fā)和喚醒獨特的道德體驗,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系統(tǒng)及意義世界??梢园堰@樣的道德學習理念、取向及其操作樣式稱之為‘道德體驗模式’。道德體驗教育并不排斥傳統(tǒng)教育,而是在基層傳統(tǒng)教育多種有益探索的基礎上,強調觀念的更新和視界融合,突出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走開方式發(fā)展道路,創(chuàng)造和豐富能讓體驗者置身其中的道德關系、活動和情境、誘發(fā)和喚起體驗者豐富的道德體驗,防止‘能說不能做’的現象?!雹賱Ⅲ@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0年來,德育“價值觀”論題貫穿整個研究階段,研究重心在80年代。期間,時代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并存,價值主體由集體轉向個體。
如表3:“價值觀”論題分類統(tǒng)計,分別以價值觀的傾向作為分類標準,劃分為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個人主義、傳統(tǒng)倫理等領域;除此以外,“德育與個體發(fā)展、個性發(fā)展”以及“德育與社會發(fā)展”既可以看做是德育基本理論,也有一定的價值觀問題。在研究中,我們把它們也列為價值觀類論題。統(tǒng)計顯示:價值觀各論題總篇目占“德育”主題的33.3%,研究時段貫穿始終。說明這一論題始終處于研究者的視野之中。
(一)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時代性和穩(wěn)定性并存
表2統(tǒng)計顯示:80年代,德育的主導價值觀是集體和社會,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以及公正善良、正直合作等核心價值觀得到大力倡導。反
應該價值觀傾向的文章數量在三個時段分別是49篇、26篇和11篇。歸結起來:80年代,德育價值觀是典型的社會本位論;90年代,“人道主義”觀念受到突出重視,“以人的生命整體和生命全程成為德育的最終選擇……”①李延平:《生命本題關照下的教育》,《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德育研究中形成了“體驗德育”、“生態(tài)德育”、“情境德育”、“主體性德育”等新理念,德育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跡象,但倡導力度最大的是關注學生生命的價值觀,歸結起來就是個人本位價值觀。1990-1999年,涉及“德育與個體發(fā)展”論題的文章篇目達到28篇,占到這一時段該論題的63.6%。以上說明:宣揚傳統(tǒng)文化、關注個體自我價值的個人本位價值觀開始盛行。2000年以后,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德育的價值觀更加凸顯個人本位的傾向——不管是主體性德育還是德育的主體性,或者是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其中無不透視出“人是主體”的觀點。
雖然德育價值觀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傳統(tǒng)倫理教育始終是德育價值觀論題的主題和核心,呈現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表2所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傳統(tǒng)倫理”的研究在三個階段的文章總數目基本持平,這足以證實,“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德育價值觀研究不僅有利于保證青少年健康發(fā)展,而且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雹趶堉胰A:《德育研究主題嬗變30年軌跡掃描——教育學視野下的敘事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第5期。
(二)價值觀主體由社會轉向個體,由工具本位轉向個體本位
對 《教育研究》的文獻分析看出:1980-1989年,受到“極左”思想的影響,德育價值觀的政治化傾向還非常突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工作具有資本主義教育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教師才真正擔負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歷史重任。我們一定要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塑造青少年一代,使我們的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高度精神文明中作出應有的貢獻”。③魏嵐:《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學生》,《教育研究》1982年第7期。
以《教育研究》雜志為例,在“德育”主題中,涉及“政治教育”主題的論文有36篇之多,約占期間“德育”主題(202篇)的17.8%,1990-1999年,關于“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章下降到9篇,占期間“德育”主題(129篇)的7.0%;2000年以后,《教育研究》雜志還沒有一篇直接涉及政治教育的文章。上述分析看出:德育價值觀發(fā)生了方向性變化,由為共產主義服務轉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由工具本位轉向個體本位。
1984年,《教育研究》雜志刊載了一系列對“個體價值觀”批判的文章,諸如《清除精神污染,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筆談)》(董純才等,1984年第1期)、《評個性的“自我實現”理論》(趙中天、辛鋒,1984年第2期)、《評“自己設計自己”》(苗作斌,1984年第2期)《薩特“自由觀”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劉黎輝、周光輝,1984年第3期),這足以證實:在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為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下,“個體價值觀”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如上所述,90年代中期,《教育研究》雜志刊載了魯潔教授關于德育功能的系列文章,引發(fā)了關于“德育本質和功能”的大討論:如《試論道德教育的發(fā)展生產力功能》(1990.4)、《德育社會作用的再認識——從經濟角度思考》(1993.6)等。這說明:研究者們已經意識到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變革與發(fā)展,必須以富有現代氣息的倫理思想和價值體系的支撐,需要建立與之相應的道德教育理念和實踐運作的模式。然而,“我們并沒有建立起這樣一種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形式,主宰學校道德教育運作的仍是基于較為封閉、單一的社會結構而建立起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從新的視角來構建中國現代道德教育理論體系,以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對人的引導、提升功能,從而為現代化建設、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④戚萬學:《關于建構中國現代道德教育理論的幾點設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基于此,德育的價值觀主體逐漸由社會需要轉向個體發(fā)展的需求,由工具本位轉向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本的人本價值觀。
案例2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要完成好“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三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雹菸豪^臻:《劃清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幾個界限》,《教育研究》1996年第12期。
“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從遠離學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來,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關注學生的生
命世界。關注學生的生命,實質是關注個人的生命經歷、經驗、感受與體驗。每個學生的生命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以其獨特的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并通過其經歷與經驗、感受與體驗體現出來。而人又是以其經歷而形成的自我經驗來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經驗來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①劉慧,朱曉蔓:《多元社會中學校道德教育: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世界》,《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一)教育實踐活動引發(fā)了德育研究熱點問題的演變,德育研究理應由“學科本位”轉向“問題本位”,從理論研究轉向對德育實踐領域的關注
“學科本位”是指教育研究中,重視學科自身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與研究②劉艷琳:《教育哲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重心的演變》,《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皢栴}本位”是指教育研究應更多關注實踐領域,關注教育實踐中的生成性問題,或者是表現出對應用研究的敏感性。審視我國德育研究的30年,經歷了政治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發(fā)展階段,德育基本理論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探討和系統(tǒng)發(fā)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我國德育研究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新的學科領域和教育思潮的涌現,給德育研究的理念、范式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國社會轉型引發(fā)出空前的社會問題,德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我國德育實踐進入了實踐的實效性低迷的困境?;诖?,未來德育研究的熱點理應由“學科本位”轉向“問題本位”,從理論體系的建構轉向對德育實踐領域的關注,因為,“現代教育的本質就是要解決人自身的發(fā)展和價值問題”。③裴娣娜:《中國教學論學科的當代形態(tài)及發(fā)展路徑》,《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此外,社會轉型和網絡熱潮的到來也必將會不斷催生出一批新的研究熱點:全球化時代的德育觀;學校德育與制度建設之間的關系;網絡空間德育;學校德育實效性低迷及對策研究以及公民德育、生活的德育等。為了達成實效性的德育,德育模式與方法都必須適應德育實踐的要求,為此,未來一段時間,德育實踐領域的應用性研究,生活回歸、生命德育、生態(tài)德育等人本德育模式必然會進入研究者的中心視閾??傊S著德育研究重心的轉移,德育實踐問題將日益成為未來德育研究的熱點領域。
(二)堅守傳統(tǒng)弘揚與現代創(chuàng)新——德育研究將實現雙向延伸的有機契合
30年來,我國德育價值觀一直高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大旗,堅守著對傳統(tǒng)倫理的保護和繼承,凸顯出“德育”在政治化領域中的工具性功能。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積淀出了深厚的傳統(tǒng)德育資源,這些必將為它的現代轉化賦予新的生命。
教育研究不僅要保護傳統(tǒng),更要注重重組和創(chuàng)新。未來研究中,生態(tài)德育、生命德育、和諧德育、主體性德育等人本傾向和生活、生態(tài)傾向的現代化德育論題將會不斷形成新的研究熱潮。而且伴隨時代的發(fā)展,德育研究熱點領域還將會出現一批具有中國時代特征的德育論題,如社會主義榮辱觀下的德育系統(tǒng);科學發(fā)展觀下的德育建設;公民道德教育等。近來,經濟型德育論題(經濟發(fā)展觀、經濟互利觀、生態(tài)生產觀和民主法制觀等)不僅會拓寬德育研究的熱點領域,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它必然也會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德育研究的關注點。
On the evolution of hot research issues of China'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Analysis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s in Education Research(1979-2008)
LIU Yan-lin
The thesis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453 papers published in Education Research (1979—2008),inquire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focus of China's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in all themes of Education Research,the theme of moral education receives more attention,ranking second;the basic theories of moral education have changed along their developing toward being political,scientific and modern.The topic on moral values has been always there,siding with the times with relative stability and the subject of value has also changed from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 result,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ot research issues in China's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hot issues;evolution;analy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s
G40-03
A
1009-9530(2014)02-0096-05
2013-12-26
安徽省人文社科項目(2011sk378);淮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2010wk06)
劉艷琳(1972-),女,淮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副教授,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