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勇
[摘要]毛澤東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對毛澤東詩詞進行格律透視,有助于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實事求是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理解其押韻、平仄與對仗的美學價值,從而把學習毛澤東詩詞與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押韻、平仄與對仗 毛澤東詩詞 格律分析
毛澤東在其戎馬倥傯、日理萬機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為數不多,但卻熠熠生輝的格律詩詞,成為我們學習、鑒賞、研究、繼承的寶貴文化遺產。有些讀者在學習毛澤東詩詞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困惑,如有的詩詞明顯感覺不能押韻,有的好像于格律稍有未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是部分讀者的一種誤解??偟恼f來,毛澤東詩詞在格律方面是相當嚴謹的。他生前虛懷若谷,多次請求名家或身邊的人幫助修改和指正。由于格律詩詞是綻放于古典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它難免帶上深厚的古文化氣息。所以,我們要學好弄通毛澤東詩詞,就應該對詩詞格律知識有一定了解。為達此目標,我們有必要對毛澤東詩詞格律進行一番透視,以加強對其規(guī)律性的認識。
一、讀音與押韻
我們在朗誦毛澤東詩詞時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格律詩詞是以古漢語音韻系統(tǒng)作為發(fā)音標準的。如果我們按普通話的發(fā)音標準來朗誦毛澤東詩詞,必然在讀音與押韻上陷入困惑與迷惘之中。
(一)仄聲平讀
1.[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洲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此詩中“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忘”應讀wáng;“風物長宜放眼量”中的“量”應讀liáng。究其原因,是因為格律詩只能押平聲韻,不能押仄聲韻之故。
2.[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
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
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煙。
此詩中“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教”應讀jiāo;“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看”應讀kān。
(二)kàn(看)與kān(看)
“看”字在毛澤東詩詞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這是一個有趣的語音現象。一個簡單的“看”字,它在此要讀kàn,在彼卻要讀kān。究竟哪兒讀kàn,哪兒讀kān,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此詩中“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看”處于平聲字位上,應讀kān,其詩譜為+ | — — — | |。
2.[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上闋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換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此詞中“險處不須看”的“看”處于平聲位,應讀kān,其詞譜為| | | — —。
3. [念奴嬌·鳥兒問答]
鯤鵬展翅,
九萬里,
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間城廓。
炮火連天,
彈痕遍地,
嚇倒蓬間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
雀兒答道:
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
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
土豆燒熟了,
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
試看天翻覆。
此詞上闋“背負青天朝下看”之“看”應讀kàn,其詞譜為| | — — —| |。下闋“試看天地翻覆”之“看”應讀kān,其詞譜為+ — + | — |。
4.[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此詩中的“暮色蒼??磩潘伞敝翱础碧幱谪坡曃唬瑧xkàn,其詩譜為+ | — — + | —。
5.[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
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
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
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
一樣悲歡逐逝波。
此詩中“巡天遙看一千河”之“看”處于仄聲位,應讀kàn,詩譜為+ —+| | — —。
6.[沁園春·長沙]上闋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p>
此詞中“看萬山紅遍”之“看”處于仄聲位,應讀kàn,詞譜為| | —— |。
7.[菩薩蠻·大柏地]
赤橙黃綠青藍紫,
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zhàn)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此詞中“今朝更好看”之“看”處于平聲位,應讀kān,詞譜為— —||—。
7.[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zhàn)士指看南粵,
更加郁郁蔥蔥。
此詞中“戰(zhàn)士指看南粵”之“看”處于平聲位,應讀kān,詞譜為| |— — — |。
(三)以古音入韻
1.[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在讀音上使讀者感到困惑的是,上半闋中“中國”的“國”與“南北”的“北”,下半闋中“知何去”的“去”與“游人處”的“處”到底押韻不押韻,如果它們押韻的話,怎么讀音?按普通話的標準讀來,“國”與“北”、“去”與“處”肯定不押韻,但它們是按古音韻發(fā)音的,“國”與“北”同屬入聲部[十三職]部。入聲部屬于古四聲,現代漢語里沒有這個聲部,當然也就沒有這一聲調符號。為著敘述的方便,我們有必要設立一個入聲調符號“^”它的音值比陰陽上去四聲都要短促,大概相當于一個八分音符的音值。它的音位比陰平低半間,介于陰平與去聲之間?,F在我們回到“國”與“北”的注音上來,我們用漢語拼音法為其注出古音則為,“國(gwe)”,“北(be)”,你看,兩個字音里都含有韻母(e),它們押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再看“去”與“處”。在《詞林正韻》中,“去”與“處”同屬[六御]部,均讀qu,所以,它們是押韻的。
2.[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
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上闕“白”與“迫”押韻,“白”讀“be”,“迫”讀“pe”,下闕“去”、“處”均讀“qu”。
3.[碟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
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落。
有讀者認為此詞押韻欠嚴謹。按普通話朗誦,上下闋皆拗口難入韻,但全詞是押入聲韻的,在《詞林正韻》[十藥]部都可找到“惡、縛、角、略、躍、鄂、落”的出處。因此它們的讀音依次為“wo、bo、guo、lio、wo、luo”,因此,全詞的押韻十分規(guī)整,基本上一韻到底,這就是古音韻的美學韻致所在。
4.[戀奴嬌·昆侖]上闋
橫空出世,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融,
江河橫溢,
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
此詞“誰人曾與評說”句中“說”應讀“xue”,它與“閱盡人間春色”的“色”,與“攪得周天寒徹”的“徹”,與“人或為魚鱉”的“鱉”為同一組入聲字押韻。
(四)隔闕遙押
毛澤東詩詞在押韻時有一種隔闕遙押現象。所謂隔闕遙押,就是上闕中的某一韻腳字不能在本闕入韻,卻與下闕同一句位上另一韻腳字遙相呼應,共同形成一個新的韻部,因此,我們把它叫做隔闕遙押。請看下面的例子。
1.[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此詞上闕“我自巋然不動”的“動”按古音讀dèn,與下闕“報道敵軍宵遁”的“遁”形成隔闕遙押。
2.[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
霹靂一聲暴動。
此詞上闕“要向瀟湘直進”的“進”與下闕“霹靂一聲暴動”的“動”形成隔闕遙押,都讀dèn。
二、平仄與對仗
(一)詩式
在毛澤東12篇13首七律詩中,實際上只有兩種形式,即平起首韻式和仄起首韻式。屬于平起首韻式的有:[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七律·登廬山]、[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周世釗同志];屬于仄起首韻式的有:[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冬云]、[七律·吊羅榮桓同志]。格律詩是必須講究對仗的,下面以[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例展示平起首韻式的詩譜排列方式與對仗關系。
1.平起首韻式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 + — + | | —— a
百萬雄獅過大江。 + | —— + | — b
虎踞龍盤今勝昔, + | + —— | | c
天翻地覆慨而慷。 + — + | | —— a
宜將剩勇追窮寇, + — + | + — | d
不可沽名學霸王。 + | —— + | — b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 —— | | c
人間正道是滄桑。 + — + | | —— a
平起首韻式詩譜的表現特征:一是同譜現象突出,a句分別出現在1、4、8句位上,b句出現在2、6句位上,c句出現在3、7句位上;二是頷頸二聯(lián)對仗嚴格。所謂對仗,包含兩層涵義,一是詩譜的平仄對立,二是詩句的詞型對應,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如“虎踞龍盤”對應“天翻地覆”,“宜將剩勇”對應“不可沽名”,“追窮寇”對應“學霸王”。在詩譜上則表現為縱橫向上的平仄相間關系。
虎踞龍盤 | |——
天翻地覆 ——| |
宜將剩勇 ——| |
不可沽名 | |——
2.仄起首韻式 [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 + |—— + | — b
故園三十二年前。 + — + | |—— a
紅旗卷起農奴戟, + — + | + — | d
黑手高懸霸主鞭。 + |—— + |— b
為有犧牲多壯志, + | + —— | | c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 — + | |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 + — + | + — | d
遍地英雄下夕煙。 + |—— + | — b
與平起首韻式一樣,仄起首韻式的詩譜排列為b、a、d、b、c、a、d、b,也呈現1、4、8\2、6\3、7\5的格局。同時,頷頸二聯(lián)在對仗上也呈現平仄相反,詞型相同的鮮明特征,即
高天滾滾 ——| |
大地微微 | |——
獨有英雄 | |——
更無豪杰 —— | |
(二)詞中對仗
詞的對仗沒有格律詩那么嚴格,比較寬松自由,實際上是一種對偶。
1.平仄對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 |
山頭鼓角相聞。+ —| |——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 |
更加眾志成城。+ —| |——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另一首[西江月·秋收起義]中也有平仄對
軍叫工農革命,+ |——| |
旗號鐮刀斧頭。—|—— + —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 |
農民個個同仇。+ — | | ——
秋首時節(jié)暮云愁,
霹靂一聲暴動。
2.平聲對 [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 |——
今又重陽, + |——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 |——
勝似春光, + |——
寥廓江天萬里霜。
3.仄聲對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
喇叭聲咽。 |——|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 —— |
殘陽如雪。 + —— |
[參考文獻]
[1]劉漢,舒欣.毛澤東詩詞對聯(lián)集觀[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
[2]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3]黃志浩,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4]羊春秋,等.歷代論詩絕句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貴州茅臺學院 貴州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