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從事教學工作已20余年,歷經(jīng)教學從單純的粉筆+黑板、粉筆+黑板+幻燈到如今的多媒體教學的全新模式,雖然教學形式不斷在變化,教學手段不斷在更新,但教學激情卻在不斷降低,教學水平難以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快樂情緒日趨減弱。反思當前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就以下三方面問題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關于教學設計
目前的教學要求有課程教學設計、章教學設計、講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內容涵蓋了教學總體目標、授課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等多方面信息,章教學設計內容包括教學內容及學時分 配、知識擴展、重點難點分析、授課方法與手段等,而在各講教學設計中還增加了板書設計和后記,可謂全面、細 致、周到和詳盡??删褪且驗檫@樣多的條條框框導致教師在隨后的教學實施過 程中太計較之前的設計,而忽略了課堂 的再設計過程,流于形式。下面略舉一二。
1 板書設計
好的教學板書會讓人賞心悅目,它也是教師基本功扎實的標志之一,但不能過于強調板書的規(guī)范。有的教師講完一個問題后,想板書下一個問題時,發(fā)現(xiàn)上個問題的標題或是題號沒寫,為了追求完美,就補充出來;一些黑板字跡書寫本身不太美觀的教師,會刻意放慢書寫速度,一筆一畫地端正書寫,這些對教師的思路是有一定的干擾和影響的。在多媒體時代板書的作用是對課件中難于理解內容的詳解,是對課件中難于表達分析思路的補充,筆者以為使用它幫助學生達到了理解問題、強調重點的目的就算實現(xiàn)了板書的意義。
2 學時分配的設計
任何教師都明白,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接受程度不一樣,課堂教學氣氛或是教師臨場發(fā)揮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得教學時間發(fā)生變化。固定的教學時長使得教師不顧教學對象的接受程度,一味地追趕進度,雖完成了教學計劃,但全然不顧教學效果,這完全違背了教學設計的初衷。
筆者認為,教學設計的內容不必過多過細,范圍不必過小過窄,在總的課程教學設計之下,允許彈性化、柔性化設計,才能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多樣化、個性化,放手讓教師結合自己的特長、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在總的教學設計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再設計、再創(chuàng)造。充分體現(xiàn)共性和個性的結合,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根本。
二、關于教學手段應用
多媒體技術作為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目前已普及到各項教學活動中。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能夠創(chuàng)造出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把抽象的問題變得更為直觀、更易理解和掌握,尤其對于課程內容中不易于表達的微觀粒子運動過程,難于在較短時間繪出的復雜圖形的展示等,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 確實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但存在下面兩方面的突出問題:
1 多媒體使用中沒有實現(xiàn)媒體與教師的良好結合
(1)內容的選擇。制作課件的目的是為了使抽象的、難懂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和易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內容精挑細選,精心組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積極的、有益的。如果課件內容不顧學科的屬性,不考慮教學內容的貼切性,不擇良莠、不論取舍,一些特別簡單易懂或者生活常識性的內容,也一一地在課件中呈現(xiàn),課件形式雖色彩艷麗,圖文出現(xiàn)方式雖不斷變化,聲音配備雖豐富多彩,卻讓人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感,這不但極大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也破壞了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這樣的課件根本達不到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真正目的。
(2)課件的制作。課件最好自己動手制作,就好比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秉性脾氣自己都非常了解。何時該 出現(xiàn)引語,何時該歸納總結,何時該步步呈現(xiàn),何時該一步到位,都了如指掌,運用起來會得心應手,就是利用別人的課件也要加以加工,仔細揣摩,根據(jù)當前授課學生的狀況,結合自己的授課特點,融入自己的教學思想,使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如果生搬硬套別人的課件,就好比抱一個已經(jīng)長大成熟的孩子來養(yǎng) ,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磨合還不一定達到彼此熟悉的地步,這樣就難免會出現(xiàn)囿于 別人的思想范疇,運用起來生硬, 配合起來不默契,難于駕馭課堂的狀況。
2 多媒體使用中沒有實現(xiàn)媒體與學生的良好結合
(1)搶奪了學生的思維時間。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不少教師習慣于用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去取代學生的理解,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特點。演示教學內容時畫面的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像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教師應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掌握學生心理,在重點、難點處細講,并輔以舉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吸收課堂知識內容。同時,還要考慮方便學生做筆記,講課時要按內容分輕重緩急,給學生留出記錄重點知識的時間。
(2)占領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多媒體課件教學要注意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一些教師以為將教學內容越多、越細地展現(xiàn)給學生,教學效果就越好。如果在課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xiàn)出來,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思維空間得不到擴展。課件僅僅是師生雙方活動中的一種輔助或補充,要充分考慮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能一切都包辦到底。
三、關于教學互動
目前許多學校的教學評價對教師課堂教學是否有互動提出了要求,但如何互動,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大家各執(zhí)己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見到比較多出現(xiàn)的形式是:授課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到一定環(huán)節(jié)時提出問題:“大家說這樣對嗎?”“這樣做對不對?”“我們之前介紹了幾種方法?”等。這些形式是否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設置這些過程是否真的能達到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呢?應該說這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互動,我們也可稱其為“偽互動”。筆者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教學內容進行中的互動
在教學內容講解中,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層層深入,引領學生的思維緊隨教師思考,讓學生自然地得到問題的解答,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就是“互動”。這樣的互動式教學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探索過程中的艱苦和獲得發(fā)現(xiàn)時的快樂。
2 教學內容結束后的互動
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留出幾分鐘的時間,提出延伸問題讓學生討論,或是讓學生總結或是提出有關教學內容的問題,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互動形式。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滿堂灌”,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回味和提問空間,通過這種形式,不但使教師可以迅速把握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程度,及時掌握本次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加以總結、概括,及時化解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掃除學習中的障礙。
筆者作為參與教學二十幾年的教師,本著“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的原則,只是把自己對于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困惑、體會、心得及時總結,為更多的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在教學的不斷思考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 ] 韋葉生,覃志堅,鄧益斌,黃 燕.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 J ] .右江醫(yī)學,2005(33).
[2 ] 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編著.教學系統(tǒng)設計 [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