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向陽
摘要:九年級基礎實驗教學需要教師理解課標修訂,智慧解讀教材,重視功能挖掘。在實踐層面,要以校情和學情為依據,做到準確定位,整體設計,恰當調控,讓學生做有思想的實驗。
關鍵詞:初中化學;基礎實驗;實驗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1–0018–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基礎實驗課標解讀
新課改十余年來,由于我國國情和地區(qū)差異,實驗教學在各地區(qū)、各學校開展情況不一。為了充分發(fā)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確保初中生化學實驗能力的發(fā)展,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明確規(guī)定了學生必做的8項基礎實驗。如何以基礎實驗為載體,實現實驗技能、知識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需要認真解讀和理解基礎實驗(如表1)。
2 基礎實驗教材搜索
各版本的義務教育化學教材針對基礎實驗進行了相應的編排,筆者選擇了江蘇省所使用的三個版本的教材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如表2),發(fā)現基礎實驗在章節(jié)安排、方案選擇、藥品、步驟等方面不盡相同,體現出一綱多本的特征。
3 基礎實驗教學實踐
3.1 基礎實驗校本設計
我校使用的是上教版教材,如何在解讀課標的基礎上用教材教,協調好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的節(jié)奏,解決好探究耗時和課時有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基礎實驗的功能需要教師根據校情、學情對基礎實驗做整體設計,以下是我校本年度的基礎實驗總體安排(如表3)。
3.2 基礎實驗實踐反思
作為教材中新添加的版塊,基礎實驗和新授課教學不是割裂的,它們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準確定位,恰當設計,有助于基礎實驗的功能發(fā)揮。
3.2.1 準確定位是基礎實驗的前提
基礎實驗是初中生接觸化學的重要載體,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學習形式,從學校管理層到教師個體都要堅決摒棄講實驗、畫實驗行為,加強實驗管理,教學中至少保證學生做足做齊這8個實驗,有條件的還應盡可能提供學生更多的實驗機會并有效組織和實施探究教學。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升級,數字化實驗、手持技術、實驗視頻越來越多地走進化學課堂,這是與時俱進的可喜變化,但也只能是實驗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替代學生的基礎實驗。
3.2.2 引導調控是基礎實驗的保障
學生在實驗時往往過多關注實驗本身的操作、現象,出現現象(特別是異常現象)時流于表面的驚嘆,對現象背后的知識和規(guī)律較少歸納思考。因為同伴間的合作和多感官協調,實驗課堂易出現雜亂無序的狀態(tài),需要教師進行實驗規(guī)則交待和實驗方法引導,學生只有在明了實驗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實驗操作、觀察和記錄方法后,動手實驗才能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才能體現知識過程的建構性,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
3.2.3 功能挖掘是基礎實驗的靈魂
實驗是化學的最高法庭,基礎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鞏固所學知識,更能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特別關注基礎實驗的智能開發(fā),讓學生做有思想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生思路的發(fā)散,知識的凝煉,方法的遷移,思維的碰撞,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意發(fā)現新的問題。教師只有理解基礎實驗的教育功能,才能智慧地開展實驗教學,讓初中化學在未來公民身上留下美好的啟蒙和奠基痕跡。
3.2.4 模式創(chuàng)新是基礎實驗的關鍵
基礎實驗地點是在實驗室還是教室,是進行片段化學生實驗還是整節(jié)課學生實驗,內容是照搬教材還是整合資源重新設計,形式是按步驟照方抓藥還是設計彈性學案留給思考空間?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師根據學情進行通盤考慮,整體規(guī)劃,不斷進行實驗模式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以地點為例,經驗表明,在教室進行學生實驗有著平時上課的氛圍,可控性強,但儀器轉移和清洗不方便。而實驗室空間較大,實驗方便,但環(huán)境與教室有較大差別,上課干擾因素多,因此將基礎實驗與新授課融合的課型因教師講解多最好安排在教室,獨立的基礎實驗課型因動手操作多則最好安排在實驗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祖浩,王磊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畢華林,盧魏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下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