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
組織部門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既發(fā)揮了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雙重作用,也拓展了組織工作內部和外部發(fā)展的雙重空間,通過展示新作風對外樹立了新形象。外部大環(huán)境對于新形勢下組織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找準社會坐標。如今,組織工作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進入了公眾時代。對于組織工作的關心關注,自然不是過去“手工業(yè)”、“神秘化”時代可同日而語。涉組涉干的一件小事已足以引起社會輿論的驚濤駭浪。組織工作要有走出密室的勇氣和自覺,在社會大坐標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形象,與時俱進融入社會大循環(huán),破除陳舊觀念和運行機制的屏障,用服務群眾、贏得群眾激發(fā)朝氣和活力,為全局工作進一步積聚和釋放正能量。
集聚群眾力量。黨員干部數(shù)量再龐大,相對于群眾而言,也是少數(shù),而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卻是無限的。組織工作承擔著選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建隊伍、抓基層打基礎等重大任務,如果離開群眾而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單打獨搞,是不可能完成好這些重大任務的。組織工作走群眾路線既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更是時代的需要。一方面,要到群眾中去構建廣泛而嚴密的組織體系,把組織工作的根系深深地扎穩(wěn)在社會土壤之中;另一方面,要借助群眾的智慧打造知人識人的法眼,從群眾中汲取營養(yǎng),努力以百分之百的命中率把人選準用好。
回應百姓關切。百姓對組織工作的關切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清晰和強烈。且不說此起彼伏的年輕干部破格提拔,一次次引發(fā)人們對關系網(wǎng)和裙帶風的質疑,即使像佳木斯市舍身救學生的女教師張麗莉當選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也引發(fā)熱議。人們質疑的倒不是張麗莉個人能力或背景,而是對一個缺乏公務員身份和沒有經(jīng)過必要臺階的人擔任副處職干部究竟用什么程序的問題。張麗莉提拔事件,給予組織工作尤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帶來的意義遠遠大于澄清這件事本身。群眾對干部工作制度和程序的關注關切,已經(jīng)現(xiàn)實地超出了過去僅僅對于任用結果的關注。對于這些明顯帶有很強政策性的專門問題,社會和公眾還不可能一下子理得很清,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而有效地做好說明工作,我們絕不應該放過任何一個爭取公眾理解和支持的機會。
引導公眾預期。組織工作既有政策性原則性強的特點,又有專業(yè)性科學性強的特點。組織工作的推進需要與公眾的良性互動,而不是對公眾期望的置之不理或簡單迎合,否則就容易陷入作秀之類的形式主義而背離初衷。前些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發(fā)了有些人對干部工作民主和競爭不切實際的幻想,簡單地把民主推薦等同于選舉,把競爭性選拔看作科舉考試,片面追求以票數(shù)定取舍、以分數(shù)論英雄。實際上,這是對干部制度改革設計的一種誤解誤讀。對此,既要勇于把公眾的預期從唯分唯票的簡單化片面化認識中解放出來,又要注重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干部制度改革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正視聽、明是非,努力形成選人用人的最大公約數(shù)。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營造組織工作良好的外部大環(huán)境,是組織工作走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作者: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研究室《政策法規(guī)處》主任)
責任編輯:閆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