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貴有
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背蹩创苏?,不禁要問:怎么“儒”還有“君子”、“小人”之分?能稱得上“儒”的人,應(yīng)該是具備了一定道德修養(yǎng)的,不至于還會是“小人”吧。
其實,早期儒家學派的一位代表人物——荀況就曾在著作中提到過。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認為:“弟佗其冠,衶禪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p>
荀子在文中所說的“賤儒”,相當于《論語》里所說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說:把帽子戴得歪歪斜斜的,說起話來卻平淡無味,還要故意學著圣人禹、舜的樣子,這是像子張這樣的賤儒所為;衣冠穿得很整齊,神情很莊重,卻裝出謙虛的樣子整日不說話,這是像子夏這樣的賤儒所為;懶惰而又膽小怕事,沒有廉恥之感卻又貪吃貪喝,并且借口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勞動,這是像子游這樣的賤儒所為。
荀子為什么這樣抨擊“賤儒”呢?這牽扯到儒家流派之爭。孔子死后,“儒分為八”,在這些派別中,以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兩個派別最有影響力。荀子借用《論語》中“小人儒”的概念批判其他流派,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他們所信奉的學說理論,而是著力指責他們未能體現(xiàn)孔子儒學的真精神。
明代著名的內(nèi)閣首輔大臣張居正界定了“君子儒”和“小人儒”:“君子儒”“其學道固猶夫人也,但其心專務(wù)為己,不求人知,理有未明,便著實去講求,德有未修,便著實去體驗,都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力,而略無干祿為名之心”,而“小人儒”則是“其學道亦猶夫人也,但其心專是為人,不肯務(wù)實,知得一理,便要人稱之以為知,行得一事便要人譽之以為能,都只在外面矯飾而無近里著己之學”。簡單說,就是“君子儒”專心修己,而“小人儒”則是半桶水晃蕩,致力于求名求利。
“君子儒”和“小人儒”之于世事如何?司馬溫公在《資治通鑒》中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這話什么意思呢?套用現(xiàn)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儒”而有君子小人之分,古今皆然?!熬尤濉碑斎皇菢O少數(shù),不過不管是真成了“君子儒”還是裝作自己是“君子儒”,最起碼這是讀書人應(yīng)有的追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