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波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情感路徑
——以《軍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課為例
陶波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運用情感力量對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調整教學理念,重視情感功效,營造教學親和力,構建情感認同,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感;路徑
“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傳遞、加工的過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過程?!盵1]教學過程教員與學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否暢通、和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正如意大利教育家阿米契斯[意]在《愛的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情感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軍校學員高尚思想政治道德素養(yǎng)的主渠道,而且思想政治理論與具體科學知識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屬于價值判斷的評價性知識,本身包含著態(tài)度、情感的成分。因此,充分運用情感的力量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有效路徑,對提升該課的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所傳授的信息有一個符號解讀過程,它的效果受三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二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時的情緒狀態(tài),也即受教育者當時是處于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是否有接受信息的興趣;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否親近、融洽。高校的學員在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方面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實情況是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顯然,是第二、第三因素出了問題,而第二、第三因素都是人的情感因素。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調整和改變以往“唯認知論”的教學理念,因為它忽視、壓抑甚至抹殺了教學過程中教學雙方的情感因素,學員學習的愉悅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抑制,很難實現知識的內化。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和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情感功效,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的敏銳性和情感的素養(yǎng)猶如一種動力,推動學生去思考道德教導和規(guī)勸的實質?!盵2]
教學親和力是指教員在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會讓學員對教學實踐活動產生親近感、認同感。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的力量,學員對課程的態(tài)度和情感往往是由任課教員的親和力決定的,在教學實踐往往會發(fā)現:學員因為喜歡任課教員而特別愛學他所教的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便是這個道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政治性強、充滿抽象原理的課程,要讓學員接受并領會,更需要教員的親和力培養(yǎng)。首先要具備高尚的師德。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备呱袔煹聭憩F在:首先,應熱愛學員。人的情感是互相的,愛能產生愛,教員要把對學生的愛滲透到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尊重、理解、關心學員,與學員平等相處。當學員經過親身的觀察和體驗,真切地感受到教員對自己真誠無私的關愛時,自然會對教員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對教員所講授的內容也自然就容易被接受和認可。第二,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學員在判斷一個教員是否值得尊重、信賴時,教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指標。學員一般不會喜歡知識面狹窄、能力平庸的教員,而尊重、佩服理論水平高、知識淵博的教員。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員除了要具備系統(tǒng)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外,還要有比較豐富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美學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需要,才能產生親和力和吸引力。第三,流淌入心的教學語言。尤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教學內容本身邏輯性、抽象性強,如果語言不生動富有情趣,就很難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員的教學語言要求精煉、準確并幽默風趣。除此之外,教員必須時時更新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善于運用青年人喜歡的話語來闡述和言說理論,這樣,就能拉近教員與學員之間的心理距離,學員也就更樂于接受教員傳遞的理論信息。
“入耳、入腦、入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然而“入耳”是“入腦、入心”的前提,因此,怎么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入耳”問題是教員應重點考慮的問題。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入耳”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內容脫離實際,脫離學員的現實生活,在情感上并不認同與接受,聽與不聽并無差異。因此,解決“入耳”問題的關鍵就是要“讀懂”學員,了解學員的所思、所想、所慮、所惑、所需,教學內容必須能緊密結合現實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和現象,能夠滿足青年學員在學習、交友戀愛、個性發(fā)展等方面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軟化”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盵3]我們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軍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該課程所包括的不管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仰,還是道德、法律知識等,都是青年學員在成長過程中所迫切渴求和需要的,只是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過多地關注了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沒有充分提煉最能打動人、最能教育人的情感成份?!扒椤笔巧虾谩盾娙怂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最佳切入點。根據課時,我們在這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以青年學員情感需求為中心設置了若干專題,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讓理想照亮現實;活出價值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收獲愛情等。這些專題內容是處于青春敏感期青年學員情感上最渴望得到的指導,激發(fā)了學員的共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本質的內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而人的政治觀念、理想信念、愛國情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都是以情感體驗與認知為基礎升華而成的。教員必須利用課堂現有條件與資源創(chuàng)造出多種能讓學員產生強烈情感體驗的教學法,從而實現教學目的。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演繹教學內容,讓學生得到最直接的情景體驗。如在講授“誠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時,筆者讓學員通過角色扮演模擬了一方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丟失錢包和另一方拾到錢包的情境,再現了丟失者和拾金者的心路歷程。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拾到錢物不予歸還的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丟失者的同情。通過仿真的情境模擬,學員充分感受到各個角色的情感體驗,讓學員懂得了誠信是做人的一項基本道德準則,也是一個社會維持正常秩序和有效運行的必然要求。第二,以案育情,融情入案。案例教學法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夠提供“具體情境”,即案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等等,教員通過生動的語言將真實案例進行情景再現,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在教員闡述、分析和探討案例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與深化。被選擇的教學案例必須具有“四性”:即時代性、現實性、典型性、真實性用活生生的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的真實事例來闡述和論證教學內容,就會對學員的情感帶來直接的沖擊,有助于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如在公平正義觀念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張先著案”、“孫志剛案”、“藥家鑫案”等一系列案例,引導學員理解公平正義觀念的內涵,探討公平正義的社會功能。第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再現體驗的情境。多媒體教學手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視聽并用,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給學員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和體驗。如,針對“軍人人生價值評價”的教學內容,筆者通過網絡資源收集了大量革命戰(zhàn)爭年代軍人浴血奮戰(zhàn)、“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災”等影像資料,通過視頻再現,讓學生體驗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生活的場景;體驗自然災害降臨時,軍人為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場面。學生有一種返回到“現場”的體驗,在內心受到強烈震撼后,就會理解和認同軍人的人生價值所在,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1]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08.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0.
編輯 朱榮華
G712
A
2095-8528(2014)02-007-02
2014-09-24
陶波(1970-),女,浙江寧波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憲法學、法律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