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恒有詩云道:“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壁w官家告訴天下學子,讀書考取功名乃人生最佳出路。宋代采用“強干弱枝、重文輕武”制度,文化異常發(fā)達。唐朝時,科舉考試不被重視,宋朝時定為士人出頭的必由之路。十年寒窗苦,富貴險中求,為了能夠飛黃騰達,莘莘學子含辛茹苦,考場上,幾人歡喜幾人憂。
趙匡胤篡權奪位建立北宋后,采取“興文教,抑武事”,即重文輕武制度。趙曾說:“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币馑际钦f,自從五代以來,地方割據軍閥打來打去,人民被禍害慘了。今天采取重文輕武制度,選儒臣若干人治理天下,即便他們貪污受賄,危害也不及一個武臣作亂。重文輕武制度一直延續(xù)兩宋三百一十九年。宋代教育事業(yè)十分發(fā)達,“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到北宋仁宗朝,全國各個機關單位大領導全是文士,包括軍隊。這就導致全國“抱籍綴辭”的社會文化風氣。
趙匡胤一次主持考試,出現(xiàn)了個難題??忌跛米谂c陳識齊在御前爭狀元,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各不相讓。趙甚感為難,兩人文章寫得都不錯,難分上下。看看左右大臣,意見也不統(tǒng)一。想了良久,趙武人本色使然,于是說:“要不你倆打一仗吧!誰贏了誰就是狀元。”眾人大感驚詫,沒見過這么點狀元的。趙匡胤話音剛落,只見反應快的王上去一巴掌把陳帽子打掉在地,急忙跪在皇帝面前道:“臣勝之?!壁w龍顏大悅:“行,你就是狀元了。”遂以王為狀元,陳為榜眼。
宋代當官有大致四種途徑:蔭襲、國子監(jiān)(太學)、舉薦、科舉考試。蔭襲很好理解,老子干得好譬如為國作出重大貢獻,封某某爵,兒子直接以父蔭當官;國子監(jiān),國立中央學校,給官二代開設的學校,所有入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出來就是公務員。為大宋主要仕途途徑;舉薦,朝中大員覺得誰行,舉薦給趙官家,皇帝覺得行,便授予官職。通過舉薦當官的,有真才實學的畢竟是少數(shù),容易結黨。譬如你舉薦我兒子,我舉薦你女婿。所以宋代有規(guī)定大臣舉薦人員不得超過五人;最后一條士人的終南快捷方式那就是科舉考試,選官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四川眉山人蘇洵即是被舉薦做的官。老蘇年少時不知道學習,長大了也不看書,一次沒考上,老蘇一生氣,把自己曾經作的文章、詩詞歌賦付之一炬。閉關讀書五六年,經史子集被他研究個遍,再出山時,文章別具風格。宋仁宗嘉祐年間,身負盛名的老蘇帶著二十一歲的長子蘇軾、十九歲的次子蘇轍進京趕考。文壇領袖歐陽修拿著老蘇的文章獻于朝野,士大夫爭先搶著看。大家一致認為老蘇乃不世出文學天才,仁宗直接下詔授官。這時又傳來令所有人驚詫的消息,蘇軾、蘇轍皆考中進士。三蘇名震京師,獨步天下。唐宋八大家,從唐朝到北宋五百年間里,后人選出了八位散文大家,三蘇名列其中。
國子監(jiān),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仕途途徑,明朝時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名存實亡,明成祖以后監(jiān)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漸與科舉合并。宋代國子監(jiān)下設廣文館、太學館、律學館,后熙寧變法曾設武學館、醫(yī)學館,中央官學實行三舍考選法。設置不同,學得東西也不一樣。譬如廣文館,教授策論,專門考進士科的;太學館,教授儒家經典,非常受重視;律學館,主要學習司法斷案,分三科,“律令科”學習國家司法,“斷案科”學習處理案件,“綜合科”即兼顧前兩科;武學館,就是軍校,培養(yǎng)職業(yè)軍官的地方,譬如學習陣法的學生,派給一定數(shù)量的士兵,供其排兵布陣使用,練三年,然后考核授官;醫(yī)學館,教授方脈科、針科、傷科,即國立中醫(yī)藥大學。
進入國子監(jiān)有限制,規(guī)定凡七品以上的在京官員子弟皆可入學,稱為監(jiān)生,制定學籍(監(jiān)牒)。在國子監(jiān)混幾年,即可授官入仕。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984年),規(guī)定所有在京官員子弟皆可入學,進一步擴大官吏候補隊伍。另,規(guī)定“不必附監(jiān)聽讀”,可以不用去上學,掛個名就行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又規(guī)定,文武官員、地方官員嫡親子弟皆可入學。在京師流浪的舉人,經過地方長官出示證明也可以入學,再次擴大了招生范圍。
宋代科舉考試面向全社會,范圍很廣很開放。宋初規(guī)定每位考生須有準考證,十人聯(lián)保,填寫考生檔案。如果檔案有弄虛作假行為,十人連坐。三種人不允許科舉,第一,罪犯,從考生他爺爺那輩查履歷,直系家族里如有重刑者,如殺人的、造反的,取消考試資格;第二,不孝子,中國自古以來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一個人的品德放在首位,如果考生對長輩不孝那么無法保證他能對國家忠心;第三,還俗僧道,出家人六根清凈看破紅塵,又來考試,說不過去。后來,又加了兩條,倡優(yōu)子弟、殘疾人不能考試外,其余均可??婆e實為廣大寒士的出身途徑。北宋中后期,只剩下罪犯、娼妓子弟不允許考試?!堵苟τ洝防锏捻f小寶如果到了宋朝,他就不能參加科舉。
宋代科舉是兩級考試,即取解試、省試(后有了殿試,明清為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宋代科舉繼承唐制,在唐朝科舉跟玩是一樣的,基本內定,然后考試走下形式而已。宋代有所改善,但并未達到頂峰。先是各州舉行取解試,類似地方學校選拔考生,代表地方的教育水平,總不能誰都去考省試,與明清時期的第一級鄉(xiāng)試相比,門檻比較低。宋第二級考試的省試有很多科,例如進士科、諸科、武舉科等。進士科最難考,也最令人稱道,但凡考上進士的都有真才實學。進士科主要考策論,根據材料作文。臨場作文,對文學造詣、思維水平、政治見解都是一種極高的考驗;諸科,明經那一套,類似填空題,沒啥技術含量,不被重視,即便考中,官職也不高;武舉,類似文舉,國家正規(guī)軍事考試,主要考騎馬射箭、舉重跳遠、翻跟頭、武功等,外帶軍事文章。以上三科稱之為常科,相對的是制科、童子舉等。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中書舍人李昉擔任主考官,進士科、諸科錄取共計38名。及第者其中不乏李的同鄉(xiāng)好友等,歪瓜裂棗的全端了上來,趙匡胤當場對問,有幾人沒答上來。趙遂下詔,在講武殿重新考試,他本人主持。李原錄取的38人中,有十人落第。趙說:“各級登科,多為有權有勢人家所取,致使貧寒子弟失去了入仕的機會。今天我親自主持考試,便是要盡革前弊?!贝蚰且院?,出現(xiàn)了第三級的殿試。北宋初年殿試落榜者不計其數(shù),后發(fā)生了“張元叛國”事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下詔,規(guī)定所有在省試考中的舉人,皆不落第。后世元、明、清沿襲了這條規(guī)定。endprint
宋代科舉為防止作弊,施行彌封、謄錄制度?!皬浄狻币簿褪前芽忌拿趾?,但是即便名字看不到,字體還是認識的。所以,又有了“謄錄”,由館閣抄寫員將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寫一遍,最后呈送到主考官(權知貢舉)面前的卷子,字體相同,規(guī)避了作弊的可能。同時,在主考官身上做工作,科舉時主考官一名,副考官(權同知貢舉)若干名,以分散主考官的權力。主考官是一種臨時差遣,被選中當考官的要“鎖宿”,即完全隔離,斷絕一切對外聯(lián)系。黃庭堅在宋哲宗元祐年間曾當過主考官,被“鎖宿”了四十四天,還有更長的。各種制度目的是為了達到“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的最佳公平狀態(tài)。公平不是絕對的,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實行,經過唐朝糊弄了近三百年,到了宋代開始認真重視,雖有很多弊端,但宋政府已然做到了相對公平。
太祖朝,主考官宋白未考試之前擬定了一份名單,內定成員,想拿皇帝的圣旨做靠山,讓皇帝批準簽字。趙匡胤登時怒了:“你以為還像唐朝似的,科舉走過場嗎?派你去主持考試,錄取誰應該由你來決定。再者說我都沒看到卷子,憑什么錄取這些人?如果發(fā)榜,招人非議,那就砍了你,以平息眾怒?!彼螄樀脺喩砻袄浜?,連忙重新改一遍錄取名單,符合大眾意愿。至太宗朝,宋又當了主考官,省試錄取二十八人。發(fā)榜當日,輿論嘩然,眾怒難平,又錄取了九十九人。有個叫葉齊的考生不服,帶領一眾考生擊鼓鳴冤。宋大人壓不住陣腳,再舉行一次考試錄取三十一人,這是朝廷的底線,若再考不中,有不怕死的盡管敲鼓去。沒想到,葉考中,還考了第一名。
宋代科舉原來是兩年一次,或者皇帝高興了一年考一次,甚至有十年考一次的。宋英宗時期確定科舉制度的地位,規(guī)定三年一次。錄取名額逐年遞增,太祖朝進士科最少時錄取31人,太宗朝放寬到500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科錄取409人,諸科1129人,總數(shù)1538人。全國有多少人參加科舉呢?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京趕考的舉子達17000余人,錄取比例很小。這就導致了很多社會現(xiàn)象,比如落第的考生沒錢回家,流浪在京,準備下一次考試。下次又沒考中,繼續(xù)流浪,名副其實的北漂生活,最長的達三十多年。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舉子一旦考中進士,標志著即刻飛黃騰達。有一考生考中進士,小伙子長得挺帥,士大夫爭相搶他做女婿。進士在旅館待著,忽然來了十多名仆人伺候他,邀請他去某大人府邸進餐。進士欣然前往,當時觀者如堵,挨肩接踵,可見進士在宋人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須臾,出來紫衣高官,說:“小伙子,我有一姑娘長得還行,許你為妻,行不行?”眾人齊刷刷看著進士,只聽新科進士答道:“行是行,但我得回家問問我媳婦?!?/p>
宋代科舉進士科分為五等,明清分為三等,一二三甲,差不多,大同小異。第一等,學識深厚,文章有獨特見解;第二等,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第三等,文理通暢就行;第四等,文理一般;第五等,文理粗淺。第一二等賜進士及第,第三等賜進士出身,第四五等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授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國家最高學府官員)、大理寺評事(司法部門官員),這是在京城,去地方的話則授通判諸州,去哪個州叫通判某州(知州、知府的副手,權力很大),官階都不高,七品左右。二三等的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國家圖書館校對)、去地方則授知縣事(縣長);其他等級進士授主簿(秘書)、縣尉(縣級負責治安的官吏)等。
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在近乎變態(tài)的宋代防止舞弊制度面前,主考官還是能鉆空子,譬如整考生。仁宗朝,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鄭獬,自負才高八斗,省試考了第五名。鄭非常郁悶,寫詩言志:“李廣事業(yè),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騏驥已老,甘駑馬以先之。巨鰲不靈,因頑石之在上?!编嵶员壤顝V、杜牧,把主考官罵成老馬頑石,考官氣得七竅生煙。殿試時,正好又是那名主考官監(jiān)考。雖然有彌封、謄錄制度,但對于鄭的文章路數(shù)主考官研究得很透徹,果然發(fā)現(xiàn)極為相似鄭的文,于是沒取。發(fā)榜當日,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鄭獬。沒兩下子敢自比杜牧嗎?
大學士蘇東坡也曾擔任主考官,蘇對自己的學生李鹿非常賞識,對他文章路數(shù)了如指掌。殿試時,蘇是主考官,相中了一篇文章,風格與李的極為相似。蘇對副考官黃庭堅說:“此人必是李鹿?!碧K徇私舞弊,照顧了下李,錄取。發(fā)榜后,蘇傻眼了,他看好的那份卷子是章持的,李反而落第。李母親聞聽此消息,痛哭失聲:“蘇學士當主考官,我兒子啥時候能考上?”蘇乃大文豪,對文章審核水平非常高,李臨場發(fā)揮不佳,導致了悲劇,更悲劇的是李母自縊身亡,而后李鹿終生不第。
宋代科舉對有官職的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有詳細規(guī)定,按理說都有工作的人再去考試有與廣大考生搶飯碗之嫌。萬一考中了,占一個名額,就得有一名考生落榜。反過來看,有官職的當然不滿足于現(xiàn)狀,希望通過進士科考試獲得更佳官職。有官職應舉者,與其他考生區(qū)分,另設考場,稱之為“鎖廳試”,防止他們作弊。從鎖廳試出來的,不能錄取為狀元,成績再好頂多是個第二名。到了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進一步規(guī)定:凡是鎖廳試沒考上的,一律處罰。不罰款,罰銅十斤。金屬在中國一直是稀缺物質,宋時的銅明顯是奢侈品。這還不算完,還有一條致命的規(guī)定,落第的終身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這回有官職在身的,再要考試那就得掂量掂量了。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廢除了只許考一次的條款。
宋代科舉有一潛規(guī)則,以先交卷的為第一名。假如說兩人都考中,文采不相上下,先交卷的則占優(yōu)勢。殿試那么多舉子考試,皇帝經過長時間等待,第一個交卷的自然受青睞。舉子們積累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專門練就所謂的“才思敏捷”。宋太宗趙光義親臨殿試,有上言者說:“舉子輕薄,并不認真作文,一味地攀比追求速度?!壁w清楚這個潛規(guī)則,科舉沉屙弊端。當時名士李庶幾、孫何皆在殿試。又有人對皇帝說了:“考生李庶幾曾在煎餅店與人玩文字游戲,看誰能在一個餅烙好的時間里作詩詞歌賦?!壁w聽到后,怒火中燒,堂堂宋帝國的科舉考試在某些士人眼里如同兒戲般。這次殿試,恰好是李第一個先交卷的,于是,李撞槍口了。趙痛罵李一頓,狀元改為作文遲緩的孫何,銳意掃蕩舉子輕薄之風氣。
靖康之變后,南宋朝廷幾經輾轉,終于在江南立足。戰(zhàn)亂過后,朝廷對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是以開科考試。特殊環(huán)境下,科舉松懈程度可想而知。南宋人民關于科舉舞弊,總結出了五條可行性方法。第一,通過某種途徑傳送答案,多用明經諸科考試;第二,調換考生考卷,即是在謄錄環(huán)境做手腳??茨奈豢忌恼潞弥苯痈念^換面,重新彌封,等同于今天的冒名頂替;第三,涂改試卷編號,排名次環(huán)境做手腳;第四,代筆。從考場把試卷傳出去,請高手寫篇文章;第五,虛報名額。南宋理宗時期考場制度松弛,出現(xiàn)了這種虛報的情況。科舉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明朝時期有時間限制,白天答不完到晚上給考生三根蠟燭,蠟燭燃盡,不管答完沒答完,直接收卷。宋朝時時間非常寬松,這就又出現(xiàn)了一個漏洞。思維敏捷者可多答幾分卷子,例如第一份自己的張老三、第二份寫張老四、第三份張老五。如果他本人落第,第二份卷子錄取,則找同族兄弟冒認或者高價賣給富人。
南宋初建,各種典籍散失,科舉也變得非常簡單,兩科,進士科、明經科,直到南宋滅亡未曾改變。戰(zhàn)爭對文化有著毀滅性打擊。金軍南下,中華大地一片涂炭,學校自然不能順利上課,科舉的條件和錄取標準有所下降。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首次科舉考試,僅考一科。戰(zhàn)爭年代,士人有死于戰(zhàn)火的、有逃避戰(zhàn)爭隱居的,總之文化水平下降了一大截兒。南宋第一次科舉那就是白給的官,你會作詩就作詩,能寫賦就寫賦,能弄出一篇國家政治形勢的策論來那更好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規(guī)定為兩科。
士人落第,有能耐的再考,屢考不中的狠人就揭竿而起造反了。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諸如唐朝王仙芝起義、宋朝張元叛國、清朝洪秀全等等,皆因科舉沒考上,煽惑造反,以示泄憤。宋朝政府為籠絡天下士人,設有“特奏名”,把那些七老八十的,在社會有名望因發(fā)揮失??疾恢械模诺鸵笤倏家淮?,或者直接授官。太宗朝有個叫趙昌國的老儒,要求一天之內寫二十首詩,結果寫成不到十首,水平還不咋地。太宗特賜及第,以此激勵其他考生。宋神宗元豐年間,還有個老儒在卷子上寫道:“臣老矣,不能寫文章了。伏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本谷豢忌狭耍刭n食祿終身的優(yōu)待。
(選自《微歷史@宋朝人》/趙家三郎 著/同心出版社/2012年9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