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單純靠文字講解顯然是不夠的,學生無法只通過文字對各種地理知識進行深刻的理解、熟練掌握并且牢牢記住,所以學會看地圖、認識地圖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基礎。而要看懂地圖,看透地圖,看明白地圖,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掌握看地圖所需要的三項最基本的技能以及知識,即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同時這也是地圖最基本的三要素。所以,在講解比例尺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應當首先對其重要性進行講解,使學生能有一個較為直觀的認識,同時與現(xiàn)實生活等進行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生學習比例尺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比例尺的各項知識,為以后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地理教學;比例尺;講解分析
由于對于地圖的認識貫穿于整個地理教學的始終,因此,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關于比例尺的各項知識,同時能在觀察地圖時熟練地應用所學到的各項知識。但是關于比例尺的知識卻是有些枯燥的,若是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對比例尺的具體講解就會產(chǎn)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具體講解時應當多聯(lián)系身邊以及生活中比較有趣的事物,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比例尺的效率,以下是對其的具體講解。
一、比例尺的定義以及表示方法
1.讓學生觀察一張縮小的學校平面圖,對比與現(xiàn)實學校的差別,從而引入比例尺的定義,并就比例尺在地圖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講解,最好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對比例尺應用得較為有趣的案例,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通過讓學生對比三幅不同地圖上的比例尺,讓學生了解比例尺的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文字式、數(shù)字式、直線式。在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三種不同表達形式所存在的優(yōu)、缺點,并舉例,說明理由。
二、比例尺的實際應用
通過測量縮小的學校平面圖上的教室大小,與實際測量的教室大小做一個比較,并與地圖上的比例尺大小對比,得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以此擴展,要求學生根據(jù)學校平面圖上的測量距離以及比例尺的大小計算出學校其他地方的實際大小,或是教室與學校內(nèi)某個地方的實際距離。而后,再利用其他地圖,使學生能通過比例尺對圖上距離、實際距離進行熟練的換算,同時能根據(j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比例尺三項中任意兩項計算出剩余一項,例如,知道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要求得出比例尺大??;或是知道實際距離與比例尺,算出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與圖上距離,算出實際距離。
三、比例尺的大小
利用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張地圖,一幅為本縣或市地圖,另一幅為本市或省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地圖的不同點。通過對比兩幅地圖所涵蓋范圍的大小、所描述事物的詳細程度以及兩幅地圖比例尺的大小,同時再仔細分析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得出以下兩點:(1)辨別任意地圖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即:令比例尺計算公式中的分子為一,其分母越小,則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2)地圖所涵蓋范圍的大小與詳細程度和地圖比例尺大小的關系,即:地圖所涵蓋的范圍越小,包括的內(nèi)容越詳細,則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大;相反,若地圖所涵蓋的范圍越大,包括的內(nèi)容越少,則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小。
四、具體講解分析
地理教學主要并不是講解某種知識,或是教學生記憶某些知識,而是教給學生一種能力,即讀圖識圖以及分析剖析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切忌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一味地向?qū)W生灌輸,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地理老師的主要職責并不是講解地圖或是比例尺,而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地圖、認識地圖,是一個引導者而非教授者。
在講解本章節(jié)時,應當按照遞進的原則,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關于比例尺的各項基本知識,首先,通過對于比例尺概念以及表示方法的學習,使學生對比例尺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接下來學習實際生活中比例尺的應用做鋪墊,使學生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比例尺計算公式,并且能夠熟練地應用。以上兩項基本知識是接下來關于比例尺大小學習的基本功,比例尺大小的學習是本次比例尺教學的重點、難點。先通過讀圖的方式,讓學生在心中有個大體的印象,而后,通過對比例尺公式的具體分析,突破這節(jié)難點。根據(jù)比例尺的公式,再加上幾個課后的小練習,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計算能力,明確比例尺公式中分式的大小,最后再回歸到地圖上,引導學生明確地圖涵蓋范圍、內(nèi)容的詳盡程度與比例尺大小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教學中所采用的地圖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地圖,能夠最快地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氛圍,引起他們的興趣,在具體講解本章時,一定要注意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本次關于比例尺講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學生的興趣,首先,通過學校的平面圖引入本章的內(nèi)容,其理由是學生對所在學校較為熟悉,看到平面的學校會比較感興趣,同時會找尋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從而與現(xiàn)實中的學校進行對比,這時引出比例尺的概念會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而后測量地圖上教室的大小,與實際測量的教室大小做對比,并計算地圖上的一厘米代表現(xiàn)實中的多少米,自然引出了關于比例尺大小的計算,而后通過對實際地圖,例如中國地圖、世界地圖以及本市或縣的地圖的具體比對,引出比例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最后通過幾張不同的地圖考查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畫出自己家的地圖,比例尺自定,要求標明街道以及主要建筑物,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印象。
比例尺的講解是地理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基礎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地圖認識的基石。若是學生不能熟練掌握比例尺,對以后的地理教學就會產(chǎn)生非常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但是本章內(nèi)容卻有些枯燥,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通過聯(lián)系實際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認真學習比例尺,為以后的地理學習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胡惠瓊.初一地理比例尺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版,2010(03).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