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
摘 要:在語文課上,想教什么與實際在教什么之間,常會出現(xiàn)距離;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則會呈現(xiàn)種種更為復雜的情況。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語文課將失去價值。對語文教學來說,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更為關鍵。
關鍵詞:教學內容;感性;理性
記得執(zhí)教于漪老師《往事依依》時,一生問到“等閑”是何意?我請其他學生回答,沒有一個說出來。
“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帶有等閑的詩句?”我引導說。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p>
“那這些詩句中的等閑怎么理解呢?”
“請結合語境猜猜,‘等閑識得東風面的等閑是什么意思?”我再次引導。
“是不是輕易、隨便的意思?。俊眱蓚€學生在底下小聲商量著。
“很好,我們把詞意帶進去試試看?!?/p>
“很輕易,隨便地便認識了東風的面目,這萬紫千紅的景象都是春光?!睂W生嘗試。
就這樣,一節(jié)課用了10分鐘解決“等閑”這個詞的意思。課后,我不禁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嗎?“師生對話”算成功嗎?這樣的問題算是“生成”“拓展”嗎?我不由慨嘆:語文課堂教學的美,真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p>
一、按照學的規(guī)律教——語文課上到實處
王榮生說:“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贝_立課文的教學內容,先問自己這一篇為什么要“學”。如果是經(jīng)典之作、范文之本,那么就教出這篇文章的“經(jīng)典”“模范”之處。如果不是,則找出學生需要“學”的理由。
如何讓學生學會把未知的知識轉化成已知的知識加以牢固掌握呢?當重點之處深入不下去,當爭議偏離文本,用“暗示法”牽引學生“入我甕中”?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指導學生自己怎么在課文中仔細尋找、認真揣摩,歸納出答題的方法和門徑來才至關重要。把討論的“焦距”始終聚焦在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上,并常常提示學生“你從課文哪句話中得出結論”“某段引發(fā)了你哪些想法”“根據(jù)作者的原意解答”。如,學習《孔乙己》一文,學生在議論“為什么孔乙己的命運大約的確已經(jīng)死了”這關鍵之處徘徊不前了。學生的思維一直偏向于“丁舉人的毒打、看客們的嘲笑、自身的懶惰”這些直覺性的答案,為了引導學生轉向更深入的理性認識,我便從反面設疑:“孔乙己懶惰,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做不適合讀書人做的事,看客們自然嘲笑;偷書美其名曰“竊書”,自然也要被丁舉人打,這本是常理之事,怎么就能推動孔乙己的命運走向死亡呢?”這樣反問,通過設置對立面,不僅促使學生的思路轉彎,也讓學生再次進行了由表及里、反復深入的思考,最終得出了理性、全面的答案。
二、感性和理性并重——用感悟發(fā)展思維
在課標中有這樣兩句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闭Z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分別體現(xiàn)在這兩句話上。二者的結合就決定了語文教學不是純粹的感性東西,不是用教師的感悟啟發(fā)出學生的感悟,不帶有隨意性。語文教學也要注意理解、把握整體、發(fā)展思維。
正如開篇所寫,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對“等閑”的理解。實際上,只是依據(jù)簡單的句意理解,只講了這個詞的本身;抑或是我個人的生活體驗,缺乏客觀性。這樣的語文學生是沒法把握的。因為作者的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跟我們未必一樣。作者的感受是有客觀依據(jù)的,不能隨意去猜。教師的本領在哪兒?就在于能夠很好地描述、寫照作品里的經(jīng)驗,把作品里的經(jīng)驗和詞義結合起來,告訴學生找到關鍵詞,從字里行間找出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逐步體驗作者的經(jīng)驗,漸漸地把這些獨特的體驗加入自己的生活當中,最終把經(jīng)驗、感受提升為一種理性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具備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三、問題帶動解讀——圍繞文本精心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富有一定思維含量,需要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的“問題”。
一節(jié)好課,一般是用有意義、有關聯(lián)的問題將教學內容,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銜接起來。如,教《學問與智慧》時,一段段地解讀下去,未嘗不可。但是通讀過課文之后,我問道:文中有一個起著關鍵作用的中心句“所以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那么,既然有個“所以”,就應該有個“因為”,究竟是什么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包含了“教學內容”的選擇在其中。學生如果思路清晰,他必然會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課文前面幾個階段的思路是如何進展的。因此,一個或幾個好的問題的設計、運用,幾乎是一節(jié)課組織教學的全部內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證。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4.
[2]陳啟明.“磨”出道理來[M].中學語文教學,2004.
[3]劉宇新.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確立[M].語文建設,2006.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