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陶清源, 任 浩, 趙 平
(第二軍醫(yī)大學 熱帶醫(yī)學與公共衛(wèi)生學系,上海 200433)
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制定的《NIH實驗室操作規(guī)則》中,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為了使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受到安全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實驗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從事病原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中避免病原生物對工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危害,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對公眾的傷害,為了保證試驗研究的科學性還要保護被試驗因子免受污染[2]。通過以上定義可知,實驗室生物安全具有以下特點:① 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范圍限定在從事涉及各種生物因子實驗的實驗室內,其防護貫穿于整個實驗過程;② 生物安全實驗室的保護對象包括實驗人員、操作對象、實驗人員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四個方面,實現(xiàn)操作對象和操作者的隔離,以及生物安全實驗室與外部環(huán)境的隔離;③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是一種綜合行為,其涵蓋了實驗室建筑設計、安全設備和防護裝置的硬件建設,也包括管理制度和人員素質等軟件支撐。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和產業(yè)的孵化器在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尤為重要,不論是一般生物學實驗室還是高等級實驗室,安全管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國外一些著名高校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嚴格規(guī)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機構[3-4],而在國內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雖有所增強,但較之國外高校還是明顯不足。雖然為規(guī)范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實驗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規(guī)及標準,但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成效,最終體現(xiàn)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huán)境的安全。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與實驗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強弱正相關[5-8]。一套良好的可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系,應具有自我完善功能,可從最大程度上保障實驗人員和實驗環(huán)境的安全[9-10]。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①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落實;②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檢查。本文將分別從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強調其可操作性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實驗室制定生物安全管理手冊、條例、規(guī)章和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落實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工作[11]。但規(guī)章制度更側重于提出要求,至于如何才能達到要求,則需要參照安全檢查規(guī)范。一套可操作性強的安全檢查規(guī)范,可為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落實提供具體的指導,而只有安全工作落實具有可操作性,才可能通過安全檢查。
實驗室或其母體組織應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從事相關活動的資格;實驗室所在的機構應設立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咨詢、指導、評估、監(jiān)督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事宜。實驗室管理層應負責安全管理體系的設計、實施、維持和改進。實驗室管理體系應與實驗室規(guī)模、實驗室活動的復雜程度和風險相適應。
實驗室的設立單位應當依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制定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對有關生物安全規(guī)定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定期對實驗設施、設備、材料等進行檢查、維護和更新,以確保符合國家標準。管理制度中應涉及:①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其可分為三個層次:安全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yè)指導書),至少包括以下內容:標志系統(tǒng)見圖1(紅色表示嚴禁或禁止(a)、黃色表示警告或警示(b)、藍色表示指示或必須遵守(c)、綠色表示安全或可使用(d));員工的健康監(jiān)護;實施危害評估;實驗室活動記錄;化學品和其他危險物品的確認(適當?shù)臉俗R要求)、安全存放與處置及監(jiān)控程序;操作有害材料的安全行為的程序;防止高風險和污染材料失竊及消防安全的程序;實驗室設備安全管理程序;實驗事故記錄、報告及調查;實驗室活動管理辦法等;②安全計劃的審核及檢查,包括:實驗計劃的審查、安全檢查、不符合項的識別和控制、糾正措施、預防措施、持續(xù)改進、內部審核、管理評審等;③實驗室內務管理,包括內務工作所用清潔劑和消毒劑的選擇、配制、有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檢測及消毒效果監(jiān)測等程序,應評估和避免消毒劑本身的風險。應時刻保持工作區(qū)整潔有序。應指定專人使用經核準的方法和分體防護裝備進行內務工作。
(a)禁止標志(b)警示標志(c)提示標志(d)安全使用標志
圖1 安全標志
實驗室安全負責人應具備專業(yè)教育背景,熟悉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標準,熟悉所負責的工作,有相關的工作經歷或專業(yè)培訓,熟悉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參加相關的培訓或繼續(xù)教育;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從事相關的實驗室活動時,應有相應的資格。應培訓員工獨立工作的能力,并定期評價員工可以勝任其工作任務的能力,至少每年評價一次;對新從事病原微生物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必須進行上崗前體檢,并建立本底血清庫,應根據(jù)崗位需要進行免疫接種和預防性服藥;建立工作人員健康體檢制度,保存健康體檢檔案。
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有與采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工作人員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實驗室應制定對危險菌(毒)種或樣本運輸?shù)恼吆统绦?,建立并維持危險菌(毒)種或樣本接收和運出清單,至少包括菌(毒)種或樣本性質、數(shù)量、交接時包裝的狀態(tài)、交接人、收發(fā)時間和地點等,確保菌(毒)種或樣本出入的可追溯性。對于其他實驗材料,實驗室應有選擇、購買、采集、接收、查驗、使用、處置和儲存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證安全。應評價重要消耗品、供應品和服務的供應商,保存評價記錄和允許使用的供應商名單。
我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明確規(guī)定實驗室應當建立實驗檔案,記錄實驗室使用情況和安全監(jiān)督情況。實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檔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應有機制記錄并報告職業(yè)性疾病、傷害、不利事件或事故以及所采取的相應行動,同時應尊重個人隱私;應有正式的危害評估體系,可利用安全檢查表對危害評估過程記錄及文件化;危害廢棄物處理和處置、危害評估、安全調查記錄和所采取的相應行動記錄應按有關規(guī)定的期限保存并可查閱;應系統(tǒng)而清晰地標示出危險區(qū),應清楚地標示在實驗室或實驗室設備上使用的具體危險材料,尤其注意火險以及易燃、有毒、放射性、有害和生物危險材料。
每年應對安全計劃至少審核和檢查一次,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要素:實驗室年度工作安排說明和介紹;安全和健康管理;風險評估;工作程序與標準操作規(guī)程的制定與定期評審;人員教育、培訓及能力評估;實驗室活動計劃;設施設備校準、驗證和維護計劃;危險物品使用計劃;消毒計劃;廢棄物處置計劃;設備淘汰、購置、更新計劃;演習計劃(包括泄漏處理、人員意外傷害、設施設備失效、消防、應急預案等);監(jiān)督及安全檢查計劃;人員健康監(jiān)督及免疫計劃;審核與評審計劃;持續(xù)改進計劃;外部供應與服務計劃;行業(yè)最新進展跟蹤計劃。
實驗室安全主管應根據(jù)安全管理體系的規(guī)定對所有管理要素和技術要素定期進行內部審核,明確內部審核程序并文件化,包括審核范圍、頻次、方法等。對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及其全部活動進行審查,包括設施設備的狀態(tài)、人員狀態(tài)、實驗室相關的活動、變更、事件、事故等。實驗室管理層應確保所提出的措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正常情況下,應按不大于12個月的周期進行管理評審。
每年應至少根據(jù)管理體系的要求系統(tǒng)性地進行實驗室的安全檢查,對關鍵控制點可根據(jù)風險評估報告適當增加檢查頻率,檢查項目應包括:設施設備的功能和狀態(tài);警報系統(tǒng)的功能和狀態(tài);應急裝備的功能及狀態(tài);消防裝備的功能及狀態(tài);危險物品的使用及存放是否安全;廢物處理及處置是否安全;人員能力及健康狀態(tài)是否符合工作要求;安全計劃是否實施正常;實驗室活動的運行狀態(tài)是否正常;不符合規(guī)定的工作是否及時得到糾正;所需資源是否滿足工作要求等。為保證檢查工作的質量,應根據(jù)事先制定的適用于不同工作領域的核查表實施檢查。外部的評審活動不能代替實驗室的自我安全檢查。
當發(fā)現(xiàn)有任何不符合實驗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時,實驗室管理層應按需要采取糾正以及預防措施:將解決問題的責任落實到個人;明確規(guī)定應采取的措施(管理層監(jiān)督檢查所采取措施效果);發(fā)現(xiàn)有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危害,立即終止實驗室活動并報告;立即評估危害并采取應急措施;分析產生不符合項的原因和影響范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進行新的風險評估;明確規(guī)定恢復工作的授權人及責任;記錄每一不符合項及其處理的過程并形成文件;實驗室管理層應按規(guī)定的周期評審不符合項報告。如果需要采取預防措施,應制定行動計劃、監(jiān)督和檢查實施效果,以減少類似不符合項發(fā)生的可能性并借機改進。
實驗室的安全檢查每年至少一次,實驗室內部的安全檢查則貫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只有可操作性強的安全檢查才能促進實驗室安全工作的不斷提高[12-13]。因為其目的不僅是發(fā)現(xiàn)問題,更關注如何解決問題。由于安全檢查的全過程均有文字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校安全委員會會要求實驗室提出書面整改方案,并對整改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一旦整改方案通過,實驗室必須在限期內完成整改,并再次接受檢查,直到安全隱患被徹底清除。這種極具操作性的流程,保證了實驗室安全管理的不斷完善。
高校生物學實驗室安全管理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撐以及在實踐中不斷的改進。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工作不是靠“口頭警示”和“制度上墻”就能解決的問題,除了要讓工作人員有生物安全理念,更重要的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和相應措施[14]。結合實驗室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規(guī)章制度和微生物安全操作規(guī)范,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zhí)行,將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落實和檢查不斷細化、量化、規(guī)范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強。只有不斷完善規(guī)章制度和實驗操作規(guī)程,使實驗室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據(jù)可查,職責嚴明,分工明確,并嚴格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15],堅持經?;?、制度化才能保證實驗室的安全高效運轉。高校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開展科研工作的重地,只有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才能為教學、科研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1] 周 黎,谷大豐,李五一.高校生物學實驗室安全管理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9):175-178.
ZHOU Li, GU Da-feng, LI Wu-yi. The research on biological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9): 175-178.
[2] 潘 欣.醫(yī)學生物偵檢與防護技術概論[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1.
[3] 劉浴輝,向 東,陳少才.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68-171.
LIU Yu-hui, XIANG Dong, CHEN Shao-cai.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of Oxford University in U.K.[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8(2): 168-171.
[4] 阮 慧,項曉慧,李五一.美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給我們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0):4-7.
RUAN Hui, XIANG Xiao-hui, LI Wu-yi. Reflections 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ie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26(10):4-7.
[5] 劉浴輝,向 東,陳少才.從牛津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181-185.
LIU Yu-hui, XIANG Dong, CHEN Shao-cai. Importance of the operability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30(8): 181-185.
[6] 由繼紅.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淺談[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3):179-184.
YOU Ji-hong. Discussion on Safety of Labora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9(3): 179-184.
[7] 李思敬.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98-210.
LI Si-jing. Stephen Lee and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urvey and Analysi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8(2):198-210.
[8] 蘇利紅,曹雨莉,王立強,等.淺談高校生物類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對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 27(4): 161-163.
SU Li-hong, CAO Hong-yu, WANG Li-qiang,et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0,27(4): 161-163.
[9] Carder Brooks, Ragan PW. A survey-based system for safety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3, 34:157-165.
[10] Baum J S, DiBerardinis L J. Open laboratories: Operational and safety issues or how to determine if open laboratories will work for you [J]. 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 Safety,2006,13(1):15-19.
[11] 李 勇.實驗室生物安全[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 2011.
[12] Baum J S, Diberardinis L J. Open laboratories: Operational and safety issues or how to determine if open laboratories will work for you [J]. 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 2006,13(1):15-19.
[13] Dunjoa J, Fthenakis V, Vilcheza J A,etal. Hazard and operability (HAZOP) analysis. 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173:19-32.
[14] 王 巖,陶清源,任 浩,等.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使用體會[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2,14(7):521-523.
[15] 何邦平,陳 杰,鐘如意,等.實驗室規(guī)范化管理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3):113-114.
HE Bang-ping, CHEN Jie, ZHONG Ru-yi,etal.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3, 22(3):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