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芳,張素華,解松剛
(揚州市蘇北人民醫(yī)院臨床醫(yī)學檢測中心,江蘇揚州225001)
抗-HCV CLIA檢測S/CO值與確證試驗結果的相關性探討
王正芳,張素華,解松剛
(揚州市蘇北人民醫(yī)院臨床醫(yī)學檢測中心,江蘇揚州225001)
目的探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體化學發(fā)光標記免疫分析法(CLIA)檢測S/CO值與確證試驗陽性的相關性。方法采集用CLIA檢測抗-HCV樣本測定值/臨界值(S/CO)在0.9~12之間的標本124例,S/CO值>12.0的標本25例。以重組免疫印跡法(RIBA)最終確認。結果抗-HCV S/CO值在0.9~1.0之間的共20例,RIBA法確證陽性的0例,陰性的15例(占75%),不確定的5(占15%)例;1.1~5.0之間的共92例,RIBA法確證陽性的5例(5.4%),陰性的65例(占70.7%),不確定的22 (占23.9%)例;5.1~12.0之間的共12例,RIBA法確證陽性的3例(25%),陰性的5例(占41.7%),不確定的4(占33.3%)例。S/CO值>12.0時,25例標本中RIBA法確證陽性的20例(80%),陰性的2例(占8%),不確定的3(占12%)例。CLIA法檢測HCV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和16.53%。結論抗HCV用CLIA法檢測S/CO值時,RIBA確證的陽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顯著升高(P<0.05)。對CLIA法結果S/CO偏低的樣本應慎重,綜合分析,合理解釋,不確定病例隨訪,必要時用RIBA法進一步驗證,避免假陽性。
肝炎抗體,丙型;化學發(fā)光測定法;重組免疫印跡實驗;診斷
丙型肝炎病毒(HCV)自1989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近年有報道稱發(fā)病患者數(shù)有上升趨勢[1]。目前,化學發(fā)光標記免疫分析法(CLIA)因其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等特點,已經開始用于HCV感染的診斷[2],但假陽性率不容忽視[3]。在2011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寫的丙型肝炎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規(guī)范中,需要根據(jù)S/CO值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補充試驗即確證試驗(RIBA),由于RIBA試劑昂貴,我國臨床實驗室及采供血機構對抗-HCV檢測結果不強行進行確證試驗。但是,由于抗-HCV檢測假陽性的問題,勢必會引起相當一部分就醫(yī)者沉重的經濟負擔及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國產CLIA試劑是否也可遵循如Ortho、Abbott試劑類似的原則?其S/ CO比值定在多少合適?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報道甚少。鑒于此,筆者以抗-HCV CLIA S/CO值與確證試驗陽性的相關性進行探討,以指導檢測方法的選擇。
1.1 一般資料
1.1.1 樣本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江蘇省揚州市蘇北人民醫(yī)院住院和門診患者血清樣本,2h內分離血清,24h內進行CLIA法的檢測,收集抗HCV S/CO值在0.9~12[4]之間的標本,共124例,S/CO值>12的標本25例。根據(jù)S/CO值分布分為四組,-20℃凍存待RIBA法確證。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CHEMCLIN600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以及配套的HCV抗體診斷試劑盒(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重組免疫印跡法(RIBA)確證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RC20130804,其檢測性能與進口試劑相同[5]。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1.2.2 CLIA法應用間接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原理測定其發(fā)光值(RLU),根據(jù)臨界值(CO)判斷樣本中是否含有HCV特異性抗體,結果判斷以S/CO≥1.0為陽性,S/CO<1.0為陰性。
1.2.3 RIBA法用于確證抗HCV抗體陽性的標本及HCV抗體篩查試驗假陽性結果的進一步補充試驗[6-8]。通過顯色條帶以判定標本陰、陽性,以出現(xiàn)兩條及兩條以上條帶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CO比值分布與RIBA結果分析抗HCV用CLIA法檢測S/CO值在0.9~12之間的標本,共124例,S/CO值>12的標本25例。根據(jù)S/CO值分布分為四組,結果發(fā)現(xiàn)當S/CO值<12時:陰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無顯著降低(χ2=4.597,P=0.1),陽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顯著升高(χ2=8.377,P=0.015),不確定率隨著S/CO值的增加無顯著變化(χ2=0.502,P=0.778)。當S/CO值<12時,所有標本用RIBA確證后陰性68.5%,陽性6.5%,不確定25%。當S/CO值>12時,陽性率顯著提高(χ2= 73.748,P<0.01),陰性率顯著降低(χ2=31.394,P< 0.01),不確定率無顯著降低(χ2=1.996,P=0.158)。見表1。
表1 S/CO比值分布與各種檢測方法結果分析
表1 S/CO比值分布與各種檢測方法結果分析
2.2 CLIA法檢測HCV抗體的臨床評價CLIA法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效率分別為:100%、16.53%、21.71%、100%及32.21%。見表2。
表2 RIBA法確證CLIA結果(n)
目前,臨床上判斷HCV感染的技術主要以HCV核酸檢測、基因型以及血清中相關抗體、抗原的檢測為主。核酸檢測技術操作繁雜而且成本昂貴;而血清標志物的檢測操作簡易,費用也較低,臨床應用廣泛。臨床初篩常見方法有ELISA法、放射免疫測定法、粒子凝集法、膠體金標記法和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
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CLIA法測抗HCV時S/CO值在0.9~12之間的標本占抗HCV陽性結果的相當一部分,為減少就醫(yī)者不必要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結果是否為假陽性還應進行相應的確證試驗后再報告結果。國外有研究表明抗HCV S/CO值與確證試驗的陽性率極具相關性,是否需要做確證試驗可以依據(jù)S/CO值的高低來判斷[9]。當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新導則是僅對初篩試驗S/CO值≥3.8的標本做病毒核酸檢測以確診。這項措施可大大減少進一步驗證的標本數(shù),從而可大大節(jié)省確證所需費用。筆者對抗HCV用CLIA法檢測S/CO值在0.9~12之間的標本,共124例,S/CO值>12的標本25例。結果發(fā)現(xiàn):當S/CO值<12時:陰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無顯著降低(P>0.05),陽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顯著升高(P<0.05),不確定率隨著S/CO值的增加無顯著變化(P>0.05)。當S/CO值>12時,陽性率顯著提高(P<0.05),陰性率顯著降低(P<0.05),不確定率無顯著降低(P>0.05)。此外,分布最密集的是1.1~5.0之間的標本,共92例,也是假陽性率較高的一組。從結果可以看出,S/CO值<12時,抗HCV CLIA法存在著很大的假陽性率,有文獻報道[3]國產試劑因為臨界值大大低于國外試劑,但國產試劑對于陰陽性樣品檢測的OD值差別太小,對于處于臨界值附近的樣品易檢測為假陽性。這是因為國產的HCV試劑抗原純度不夠;假陽性還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妊娠干擾[10]。當S/CO值>12時,陽性率達到80%,尚未達到陽性預測值≥95%。但抗HCV用CLIA法檢測S/CO值時,RIBA確證的陽性率隨著S/CO值的增加顯著升高(P<0.05)。CLIA法檢測HCV抗體的敏感性達到100%,但是特異性和診斷效率與國內研究相比不高[11],分析可能與標本的選取有關,增大S/CO值>12的標本量可能會明顯提高,尚待進一步研究。
在抗-HCV測定的化學發(fā)光免疫學方法中,化學發(fā)光酶免疫分析法(EIA)研究較多[12]。國內黃霞[13]等對19例獻血者的抗-HCV EIA的反應強度(美國Abbott公司的Murex HCV 4.0 EIA)與RIBA試驗結果(荷蘭Organon公司的LiaTek III)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在5份RIBA陽性標本中,有3份EIA S/CO比值并不高,因此認為EIA S/CO比值與確證試驗的陽性率無明顯相關性。任芙蓉等[14-15]曾對2003年11月-2004年5月采集的獻血者初篩和/或復檢抗-HCV陽性標本156份,用當前國內初篩常用的Ortho HCV 3.0 EIA及6種國產HCV EIA試劑重新雙孔復檢,確證試驗則用Chiron Procleix HCV Discriminatory Assay檢測HCV RNA或用Chiron RIBA 3.0 SIA檢測抗-HCV,結果顯示,7種試劑均能很好地預測確證試驗陽性結果,但各試劑的S/CO閾值差別很大,其S/CO閾值及其確證試驗陽性結果預測率分別為:Ortho S/CO≥3.8時確證陽性預測率為96.1%,華美S/CO≥6.0為97.3%,華大吉比愛S/CO≥7.0為96.1%,英科新創(chuàng)S/CO≥8.6為96.1%,金偉凱S/CO≥10.0為96.1%,科華S/CO≥1 0.0為96.0%,萬泰S/CO≥14.0為96.0%。這些研究結果給本實驗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價值。
鑒于此實驗結果,臨床工作中應結合抗-HCV和病毒核酸檢測,并參考其他檢測指標如谷草轉氨酶等[16],為丙肝的早期診斷、療效判斷、預后評估提供依據(jù)。建議CLIA法對S/CO偏低的樣本應慎重,必要時用RIBA法進一步驗證,以避免假陽性。在本實驗的研究基礎上,以后有必要增大樣本量,增加不同的實驗方法或者不同的抗HCV試劑,或對HCV不同感染率的人群進行分析研究。
[1]福軍亮,王福生.HIV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2):153-155.
[2]王晗,李伯安,李永利,等.丙型肝炎抗體的檢測與HCV RNA定量及ALT的關系探討[J].傳染病信息2007,20(5):293-295.
[3]古金蓮,祈自柏,王尊文,等.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試劑檢測結果的可信度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6):580-583.
[4]李金明.感染性疾病血清學檢驗中應重視對弱反應性標本的確認[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7):577-579.
[5]陳俊梅,嚴艷,孔寧,等.二種丙型肝炎病毒抗體確證試劑盒檢測性能的比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4(3):206-209.
[6]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623-624.
[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C virus(HCV)infection and HCV-related chronic disease[J].MMWR Recomm Rep,1998,47 (RR-19):1-39.
[8]Alter MJ,Kuhnert WL,Finelli L.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testing and result reporting of antibody to hepatitis C vir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MMWR Recomm Rep,2003,52 (RR-3):1-13,15;quiz CE1-4.
[9]Acar A,Kemahli S,Altunay H,et a1.The significance of repeat testing in Turkish blood donors screened with HBV,HCV and HIV immunoassay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CO ratio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CV/HIV screening test results and as a determinant for further confirmatory testing[J].Transfus Med,2010,20(3):152-159.
[10]劉松堅,徐云峰.類風濕因子及其濃度對甲肝、丙肝IgM抗體的影響[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9,18(9):842-843.
[11]湯巧,吳文靜,夏永祥.化學發(fā)光法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抗體的比較分析.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8):834-835.
[12]章震花,張曉鳳,趙麗敏.化學發(fā)光酶免疫分析法檢測丙型肝炎抗體的臨床評價[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4):422-423.
[13]黃霞,王珍賢,付敏,等.獻血者初復檢抗HCV陽性標本確認及試劑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1):21-22.
[14]任芙蓉,龔曉燕,李京京,等.獻血員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酶免疫法檢測試劑的S/CO值與其真陽性的相關性[J].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5,13(4):255-258.
[15]任芙蓉,莊輝.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酶聯(lián)免疫試驗S/CO比值與補充試驗陽性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 (10):1096-1099.
[16]彭澤軍.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抗體、HCV-RNA、ALT聯(lián)合檢測及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6):635-636.
R446.62,R512.6+3
A
1674-1129(2014)04-0429-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4.022
2014-05-04;
2014-05-21)
解松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