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
(沈丘縣紙店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河南 沈丘 466315)
教育部于2001年啟動的以“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目標的第八輪新課程改革,至今已走過近12個年頭。作為一名伴隨新課程改革成長起來的基礎教育工作者,筆者感觸良多。十余年的課改實踐,有苦有樂,有喜有憂,但最深的體會還是:新課改,想說愛你不容易。我們曾經(jīng)豪言壯語:要步入課改快車道,追趕課改先行實驗的成功學校。然而,實踐告訴我們:教改沒有快車道。
我們曾以為課改的第一要務是轉變觀念。只要學習,就能改變觀念;只要觀念新了,課改便能成功。于是,我們辦講座,搞培訓,看錄像,聽匯報,活動搞了一茬又一茬,好像“課改精神”已深入人心,誰都理解了新課程,掌握了新理念。不是嗎?談起新課程,人人都說得“頭頭是道”,心得也寫了一摞又一摞??墒钱斘覀冋嬲哌M新課程的時候,奇跡并未出現(xiàn),多數(shù)時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發(fā)展、培養(yǎng)和教育好,誰就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新課程理念未被真正理解和接納,并不全是教師的錯,根本原因是我們自己未明白一個道理:影響教師專業(yè)活動的不是通過培訓或從專家那兒“獲得”,它主要依賴于教師個體或合作的“探究”與“發(fā)現(xiàn)”。新課程要求教師行為的改變,但教師行為的情境是復雜的、不確定的、不穩(wěn)定的、獨特的,這個情境并不一定“在書中”“在培訓課程里”,不是一種“先知識后行動”“先理論后實踐”的過程,而是循環(huán)互動的過程。
我們曾熱切地期盼“新課堂”的誕生。希冀看到課堂上每個學生被關注,每個生命被點燃,每個教師都真誠地和學生平等對話……但是,走進課堂,你才知道,這僅是善良人的“一廂情愿”。當你看到五六十個甚至更多的學生挨挨擠擠坐在教室的時候,當你面對已經(jīng)被寵壞的學生“個性張揚”的時候,你能做到“關注全體”,“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fā)展”嗎?你能始終堅守師生交流民主、平等、和諧嗎?難,真的很難!我們的教師努力過,成功過,也失敗過。所以,我們不要一味指責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未改變,也不要一味指責他們的課堂教學“空泛化”“表演化”“形式化”,因為有時“理論一定是脫離實踐的”。有人說,“只要是大班教學,就沒有資格談教學改革,更不能談成功?!边@種說法雖然偏激了些,但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新課堂”?!靶抡n堂”在哪兒?在公開課上,在有人聽課的時候。但我們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用特殊情境下學生的表現(xiàn)代替課改實驗的結果,告訴別人那就是新課程倡導的新課堂。
我們曾篤信“課改的關鍵在教師”。然而,我們漸漸發(fā)現(xiàn)教師并非課改的關鍵,因為在新課程的實驗中,教師雖然是一個實施者,但同時教師也是一個被管理者。在評價制度尚未真正改變的情況下,我們怎能要求教師漠視高利害的教師評價制度,放開手腳搞課改?實際上,教師心中顧慮很多:出了事故怎么辦?家長告狀怎么辦?成績落后怎么辦?教師參與的活動也不少:寫論文,談心得,交計劃,作總結……應付各種檢查。試想,一個疲于奔命的教師能安心搞課改嗎?有人說,素質教育育的是塑料花,應試教育育的是真花,兩種花都要育,當然負擔很重。我們暫且不去議論新課程育的是什么花,但實驗教師很辛苦卻是千真萬確的。
談了這么多,筆者絕無貶低和否認新課改的意義和作用之意。事實上,我們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都依賴于不斷深入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步伐就從未停止過。我只是想說,幾十年來,我們是改了又改,但結果卻是改來改去,反反復復,教師無所適從,諾貝爾獎項總是與我們無緣!我們不想回歸傳統(tǒng),但又未真正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fā)展之路。教師很迷茫、很困惑,學生很厭學、很憂郁、很煩躁,甚至是很偏執(zhí)。說實話,我們的教育就如同今天的社會一般浮躁與功利。在迷茫、困惑的同時,我們是否該換個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所作所為呢?
不要一味強求新理念“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的復雜工程,涉及面很廣。新理念“包羅萬象”,牽扯到方方面面:教學的、評價的、教師的、學生的、家長的、學校的、政府的……,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較短時間內全盤吸收、全面落實。況且,新的課程標準還在修改,一些概念還有待進一步澄清,我們沒有必要讓教師在迷茫和困惑中對新理念“生吞活剝”。也許有人會說,改革就不能懼怕失敗,失敗了從頭再來。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特殊的行業(yè),人的培養(yǎng)不能“朝三暮四”,學生不是臨床試驗品。因此,在課改實驗中我們是否可以更理智一些:“放一個正確的觀點在面前,但不強迫接受?!?/p>
不要一味強求每堂課都有“新理念”。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都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而新課程強調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用教材教”,強調“對話”,事實上實現(xiàn)這些轉變是很難的。也許一堂課能夠做到,一周能夠做到,但一月能否做到就有問題,一學期就基本做不到。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再說,課堂教學是有局限性的,有的課站在教學角度可能很成功,但站在課程角度就不一定是成功的。相反,有的課很失敗的,但站在課程角度看,它不一定是失敗的。教學是能夠解決一定問題,但有的問題教學是無法解決的。不要以為所有問題都是課堂問題,對于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只期待教師解決它。有的課程設定,學生不感興趣,不管你教師怎么優(yōu)秀,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對課堂的看法我們要更加符合實際。
不要一味強求評價怎樣有“創(chuàng)新”。學校在“教育”,社會也在“教育”,而且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比我們在課堂上所講的思想文化的邏輯要有力得多。我們積極推行學生評價的改革,倡導“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淡化分數(shù),但是家長才不理這一套,看重的還是分數(shù),只要孩子分數(shù)低了就是教師的無能。家長在關注孩子考多少分的同時,還在想方設法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雖然文件三令五申禁止補課,但是補課還是“春風吹又生”,為何?因為“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皩W校不補,我們自己補,幾年之后看高低?!睅啄昵皽p負時期有的家長這樣說。回頭想想還真是被言中了,現(xiàn)在不還是“一張試卷定終身”嗎?教師面臨的一個尷尬就是想管不敢管(生怕被冠以“變相體罰”之名),該訓練也不敢訓練(生怕別人說“教學方式”沒有轉變),這樣下去,倒霉的是學生,挨罵的是老師。盡管有人說目前考試的評價制度也在改,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種改革是有限的。當我們直視自己的尷尬處境的時候,我們應該對教育理想主義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質疑。中國所面臨的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全面改造,離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改革,單向的教育改革是很難奏效的。因此,我們對評價改革也要更加符合實際。
不要一味摒棄傳統(tǒng)的東西。傳統(tǒng)的東西并非一無是處。幾千年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教育傳統(tǒng),我們真的不需要再提及嗎?“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筆者指適當?shù)膽徒浯胧┑淖嬗栒娴木鸵稽c不合時宜了嗎?我想,尊重傳統(tǒng),從民族的根基處尋找希望,再借鑒現(xiàn)代的成功做法,也許才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出路。而那種試圖摒棄傳統(tǒng)、撇開我們的國情、照搬國外經(jīng)驗的冒進式做法,我覺得未必是好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20世紀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大躍進”,結果讓我們無功而返甚至代價慘重;這又讓我想起了發(fā)生在2011年夏天的“7·23”動車追尾慘劇,高鐵建設的大躍進成了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而眼下的新課程改革就像一輛動車,在人為的理想狀態(tài)下飛馳著,我們不知道它何時會斷電,何時會追尾,何時會安全到達終點,何時又會有一個新的起點!▲
教師反思錄
★高明的教師教學生時,是將學生從不善于提出問題教成善于提出問題;不高明的教師教學生時,是將學生從善于提出問題教成不善于提出問題。難怪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校長曾幽默地說:“一個人大學畢業(yè)時,如果認為自己什么問題都弄懂了,可以授予他學士學位;如果認為自己有一些問題弄懂了有一些問題還沒有弄懂,可以授予他碩士學位;如果認為自己什么問題都沒有弄懂,可以授予他博士學位?!?/p>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決多少問題,而在于學生能夠提出多少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所以,中國學生年級越高,問題就越少;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學生的問題連老師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會突發(fā)奇想,富有創(chuàng)意。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章立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