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宣城市第十二中學,安徽 宣城 242000)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
楊和平
(宣城市第十二中學,安徽 宣城 242000)
新課標的關注點是“語文素養(yǎng)”,著力點在于“全面提高”,在這一背景下,作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就如何完成語文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一主要任務展開論述。
新課標 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育 主要任務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墩n標》全文共13次提到“語文素養(yǎng)”這一概念??梢赃@么說,2011年版《課標》的精髓和靈魂就在“語文素養(yǎng)”這一概念上,其關鍵著力點就在“全面提高”這一實施行為上。本文結合《課標》和語文教育實際,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提法談一些觀點、體會和建議。
語文課程是所有課程中最重要的課程,這一點毋庸置疑?!墩n標》用了三個“為”闡述了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一是“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二是“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三是“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作為“基礎”,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011年版《課標》首次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且這個任務是在“綜合”和“實踐”的環(huán)境中完成的,同時,在“實踐”的環(huán)境中還要完成“綜合”的任務,即“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將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兩個方面“學習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和“在習得和運用這個工具的過程中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在這個性質的統(tǒng)領下,《課標》提出四大理念,首要理念便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落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目標性理念,我們“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課標》強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并指出“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是“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個表述同樣突出語文素養(yǎng)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同時,《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熱愛語文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前提條件。
語文課程的設計思路著眼于 “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設計強調“科學發(fā)展觀”和“以人為本”,突出“繼承”、“汲取”和“借鑒”等原則,這為語文課程設計提供了理論保證。在課程設計上,強調“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設計要求“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分四個學段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罢n程標準還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lián)系,加強與其他課程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地發(fā)展”。
課程目標設計包括“總體目標與內容”和“學段目標和內容”兩個部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和“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屬性出發(fā),著眼“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整體目標共有10條,前半部分側重表述“人文”素養(yǎng),后半部分側重表述“工具”素養(yǎng),1至2條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素養(yǎng),3至5條側重于“過程和方法”素養(yǎng),6至10條側重于“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10條總體目標與內容概括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該達到的“語文素養(yǎng)”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分四個學段(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為“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整體提高”。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整體提高”,課標給出四條整體建議:“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墩n標》從六個方面提出具體教學建議,一是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教學,二是閱讀教學,三是寫作教學,四是口語交際教學,五是綜合性學習,六是關于語法修辭知識的建議,為保證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建議非常具體,如對于寫字教學,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這樣具體明確的要求。在具體建議部分,《課標》還強調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強調“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強調“跨學科學習,應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提出“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lián)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課程評價關注“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是對語文課程實施的一個很好的積極引導。為保證“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夠落實,《課標》提出“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等多條建議,并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具體評價建議。如談到古詩文閱讀評價建議時,《課標》是這樣表述的:“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边@樣的評價建議明確了評價內容和方向,有利于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多地閱讀和積累,進而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關于教材編寫,《課標》在第7條提出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教材編寫如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課標》分10條提出了具體編寫建議。這10條建議大致包括六方面內容,均體現(xiàn)了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首先教材編寫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如第1條提到的“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并注意體現(xiàn)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第4條提到的“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第5條提到的“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第7條提到的“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lián)系”,都強調教材編寫要有利于學生學習。第二要有利于教師教學,如第8條提到的“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xiàn)語文特點,內容適量,便于實施”,第9條提到的“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選擇的空間”等,有利于教師教學也是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第三要有“人文性”特點,建議的第2條“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第3條“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均強調“人文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組成內容之一。第四要有“工具性”特點,第5條指出“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第6條指出“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組成內容。第五要有“規(guī)范性”,課標指出“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編寫語言應準確、規(guī)范”等。第六要有“創(chuàng)新性”,課標強調“教材的體例和呈現(xiàn)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教材編寫應努力追求設計的創(chuàng)新和編寫的特色。要重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這六個方面的教材編寫建議均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建議第1條給我們提出了“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兩種途徑,并列出了數十種課內外課程資源,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利用這些資源,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建議第2條提出了“本地資源”和“本校資源”,提出了“已有資源”和“潛在資源”,提出了“人的資源”和“生成資源”等,圍繞這些資源,我們可以開發(f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班本課程”,以幫助我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建議第3條提到了 “設備支撐”和“社區(qū)支持”,這也是語文課程資源的一部分,積極利用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條腿。只有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才能多途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必須有所作為。
《課標》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放在一個極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但要真正落實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理念和要求,還面臨幾個必須克服的現(xiàn)實難題。
第一,語文課程的重要地位怎樣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礎性決定了其重要地位。但在中學語文教學實際中,語文學科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段越高,語文課程越不被重視)。課程被壓縮,學生的學習時間被壓縮,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重視程度被“壓縮”。究其原因,一個普遍共識是:“語文學科考試的區(qū)分度不大?!睍r間投入多少與考試成績不成正比。那么,在無法改變以“考試”作為主要評價方式的現(xiàn)階段,怎樣才能讓語文課程的重要地位得以真正落實?我們以為,設法讓語文學科的檢測評價更加科學,讓檢測評價更客觀地區(qū)分語文素養(yǎng)的實際高下,并適當提高語文學科在水平檢測和選拔性考試中的分數權重,這樣,方能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讓語文課程受到真正重視,發(fā)揮其“基礎性作用”。
第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怎樣保證?;卮疬@個問題,首先要正確“全面”理解“全面”的內涵。我們以為,這里的“全面”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學生個體的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不是某個方面的單一發(fā)展,不是單一應試能力的提高,而是語文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二是“教學對象的全面提高”,提高的不是一個班級中的某個人、某些人、某些“升學有望的人”,而是“面向全體教學對象”的“全面提高”。三是“教學過程的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是一個持續(xù)的漫長過程,不是一時一地的提高,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處在“提高”狀態(tài),不可此一時彼一時。但在教學現(xiàn)狀中,“考什么教什么”、“只教尖子生”及“不能持續(xù)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一則要加強教學過程的監(jiān)控和管理,二則要從“科學的教學評價”入手,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科學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二是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只有這兩項評價都趨向科學合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
第三,綜合性學習怎樣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綜合性學習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這一點,《課標》有多處表述。如“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lián)系,加強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地發(fā)展”。但在貫徹“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偏頗。一是“多在課上”,“少在課外”,“幾乎不到校外”。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學校不支持和教師不愿承擔安全風險。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姓‘語文’”,原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中的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從選材到設計,極易誘導教師將該綜合性學習開展成“戲曲欣賞”活動,在實際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中,確實有很多教師忘記了“跨學科學習也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這一要求。
第一,在表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理念時,給予“語文素養(yǎng)”和“全面”這兩個概念更加明確的解釋和界定。并且,在每個部分,將關于“語文素養(yǎng)”的表述放在第一條,或首要位置,以起到統(tǒng)領作用。第二,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增加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建議,對教材應實現(xiàn)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即“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給出編寫建議。第三,對“教材編寫建議”的語言表述做適當調整,關注建議本身內在的邏輯順序。如第5條的“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和第10條“編寫語言應準確、規(guī)范”,可以放在一條中表述,歸類更加明確。10條建議按照什么樣的邏輯順序排列,應該怎樣進行分類,需要進一步進行整合。第四,編寫《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詞匯表》?!墩n標》給出了《常用字表》,這對于規(guī)范漢字教學具有積極意義,但漢字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匯教學比單純的識字教學更有效,同時為規(guī)范和推進詞匯教學,我們建議利用常用漢字編寫《常用詞匯表》,以讓教學和評價做到有章可循。第五,對學校的語文教學管理提出建議。真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需要學校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管理,需要學校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需要學??茖W地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有這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高效實施,因此,我們建議在課程標準中增加“學校語文教學管理建議”內容。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一個恒久又重大的命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以上僅是筆者學習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時的一些心得、思考和建議,供各位參考。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