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娟
當許多復雜的因素導致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 最緊迫的需要是醫(yī)護人員的搶救與治療, 部分危重病患者需要施行緊急氣管內(nèi)插管, 以建立有效的呼吸道來搶救患者的生命。因此, 要求護士特別是急診科的護士能獨立掌握氣管內(nèi)插管的技術(shù)及護理。
1.1 一切原因所致的循環(huán)驟停及呼吸停止需要人工呼吸時,如電擊、溺水、休克、各種類型的心臟病, 一氧化碳、有機磷、安眠藥中毒等。
1.2 某些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氣管內(nèi)分泌物過多造成呼吸道阻塞時, 如急性肺水腫, 腦部疾病如腦出血、腦血栓、重度顱腦損傷的昏迷患者。
1.3 呼吸衰竭加強通氣量的輔助療法。
2.1 定期檢查氣管插管器械:檢查喉鏡片的彎曲度及直面寬度要合適, 燈泡接觸要良好, 選擇好氣管導管的大小型號,管內(nèi)有無異物, 各銜接管是否合適, 管芯要軟硬度合適。備好牙墊、開口器、潤滑劑、插管鉗、噴霧器等。
2.2 導管插入聲門時動作必須輕柔, 禁用暴力, 最好采用旋轉(zhuǎn)導管作推進的動作, 避免強力。如遇到阻力, 可能為聲門下狹窄或因?qū)Ч苓^粗所致, 應換小一號管, 不要硬插。
2.3 導管插入氣管后, 應先墊妥牙墊, 再取出喉鏡。導管和牙墊一起用膠布妥善固定于口外, 不使導管上下移動, 如被黏液浸濕, 應立即更換膠布, 以免造成導管滑脫。
2.4 新用導管不宜過長, 以外端恰露口外為宜。
2.5 如用套囊時, 則要注意注氣數(shù)量和時間數(shù)量應以恰不漏氣為度, 切忌注氣過多, 壓迫氣管黏膜使氣管軟骨環(huán)軟化和環(huán)死, 注氣量<10 ml、長時間使用套囊時可隔1~1.5 h作1次短時間放氣, 以恢復氣管黏膜的血運。
2.6 保持呼吸道通暢:導管插入后, 常規(guī)作第1次吸痰, 可將導管內(nèi)的肺部痰液清除干凈, 又可檢查導管有無阻塞, 如有阻塞應作適當處理。反復吸凈氣管內(nèi)分泌物, 每次吸引約15~30 s, 因過長時間的吸引可引起嗆咳或屏氣, 發(fā)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而使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 抑制心肌。
2.7 作氣管內(nèi)濕化:可使氣道濕潤, 稀化痰液, 擴張支氣管和消炎抗感染等。常用濕化液為生理鹽水。痰液黏稠者可用NS200l+α-糜蛋白酶10 mg、慶大8萬U滴入氣管內(nèi), 以每30 min向?qū)Ч軆?nèi)滴3~5 ml。
2.8 施行機械通氣時正壓一般≤1.9 kPa, 負壓≤0.49 kPa,頻率16~20次/min。
2.9 拔管時注意事項
2.9.1 拔管前應將口咽腔和氣管內(nèi)分泌物徹底吸干凈, 并注意呼吸通氣量是否正常, 呼吸道是否暢通。
2.9.2 拔管后應將口咽腔和氣管內(nèi)分泌物進一步吸凈, 鼓勵患者咳嗽。如果是舌根下陷引起的呼吸道不暢, 放置口咽通氣管, 尤其小兒常用。
2.9.3 拔管后應將面部分泌物徹底擦干凈, 包括膠布痕跡。
2.9.4 拔管時常見并發(fā)癥及處理:①誤吸:主要原因是口腔、氣管分泌物吸除不徹底, 或拔管方法不妥當引起。因此要注意預防, 口腔和氣管內(nèi)分泌物吸干凈, 拔管時將吸痰管放入氣管導管內(nèi), 邊吸邊將導管拔出, 導管拔出后, 立即將吸痰管放入口或鼻孔吸凈口腔及聲門周圍淺留的分泌物。②拔管后喉痙攣:輕癥雞鳴呼吸, 重癥呼吸困難、紫鉗, 甚至窒息。處理上, 輕癥面罩加壓吸氧, 托起下頜, 以緩解。清醒拔管即可避免喉痙攣。③拔管后嘔吐:其后果是發(fā)生誤吸、窒息。拔管前胃吸引充分 ,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再拔管。④舌根下墜:常見。頭偏一側(cè)或托起下頜或用口咽通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