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玉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64300)
康惠爾貼治療老年壓瘡療效觀察
王美玉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64300)
目的 探討康惠爾貼治療老年壓瘡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0—2013年收治的老年壓瘡患者47例,全部患者在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措施基礎上,給予康惠爾貼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治療前,Ⅰ期3例、Ⅱ期7例、Ⅲ期19例、Ⅳ期18例;治療后Ⅰ期16例、Ⅱ期19例、Ⅲ期8例、Ⅳ期4例,與入院時比較,壓瘡病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康惠爾貼治療老年壓瘡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壓瘡;老年;治療;康惠爾貼
壓瘡,又稱壓迫性潰瘍、褥瘡,是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常見病。該病是由于身體局部長期受壓,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營養(yǎng)障礙及微循環(huán)障礙而出現(xiàn)的軟組織壞死。由該病的病理生理特點可知,壓瘡不僅易發(fā)生于長期臥床的患者,也易發(fā)生于長期保持坐位的患者。壓瘡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帶來不適,嚴重者還可因局部組織壞死、破潰而導致全身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處理不及時可導致感染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1]。目前,由于我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時代,住院患者老年人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壓瘡患者也逐漸增多。2010—2013年,筆者用康惠爾貼治療老年壓瘡47例,療效確切。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由于長期臥床而導致壓瘡的老年患者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62~81歲,平均(71.5±8.6)歲。疾病構成:糖尿病足15例、腦卒中11例、脊柱外傷9例、惡性腫瘤8例、其他4例。全部患者均經(jīng)查體明確壓瘡部位和病變程度。
1.2 壓瘡分期判定依據(jù) ①Ⅰ期(淤血紅潤期),為壓瘡初期,局部軟組織受壓后出現(xiàn)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此期為可逆性改變,只要及時去除誘因就可恢復。②Ⅱ期(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如繼續(xù)受壓,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得不到及時改善,局部紅腫向外浸潤、變硬,受壓皮膚表面呈紫紅色,有小水泡形成,極易破潰。③Ⅲ期(淺度潰瘍期),水泡繼續(xù)擴大,表皮破潰,露出創(chuàng)面,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后創(chuàng)面有膿性分泌物覆蓋,致淺層組織壞死,疼痛加劇。④Ⅳ期(壞死潰瘍期),壞死組織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嚴重者,可向深部和周圍組織擴展,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壞死組織呈黑色[2]。本組患者治療前Ⅰ期3例、Ⅱ期7例、Ⅲ期19例、Ⅳ期18例。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包括:①勤翻身(1次/1~2 h);②應用氣墊圈或氣墊床,保護受壓部位;③加強營養(yǎng)支持等。同時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清潔創(chuàng)面,后采用活力碘棉球消毒壓瘡及周圍組織,如病變范圍較大,可請普外科醫(yī)師協(xié)助進行清創(chuàng),目的是暴露新鮮組織;然后用無菌紗布將消毒后的組織擦拭干凈,涂抹少量清創(chuàng)膠后用康惠爾貼覆蓋在創(chuàng)面處;5 d左右可換藥1次,如壓瘡部位深處液體較多,可酌情縮短換藥時間。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系統(tǒng)治療和護理后,患者壓瘡分級如下:Ⅰ期16例、Ⅱ期19例、Ⅲ期8例、Ⅳ期4例,與入院時比較,壓瘡病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壓瘡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組織損傷,其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關于壓瘡的形成機制,目前學術界仍存在爭論,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①缺血性損傷學說:認為壓瘡形成是由于局部組織受壓,導致局部毛細血管閉塞,血流阻斷造成局部缺血。同時,由于受壓和皮膚摩擦、牽拉,導致皮下毛細血管損傷,形成局部微血栓,加重血管堵塞,造成不可逆的組織創(chuàng)傷[3]。②代謝障礙學說:毛細血管由于受壓導致血流完全或不完全中斷,血液灌流狀態(tài)異常,進而組織營養(yǎng)供應下降。
水分和其他物質(zhì)輸入發(fā)生改變,局部微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因此,膠體滲透壓和組織靜水壓亦發(fā)生改變,最后形成局部組織損傷。同時,由于代謝廢物在受傷組織堆積,進而加重損傷,出現(xiàn)壓瘡[4]。③再灌注損傷學說:組織受壓毛細血管血流不暢,導致局部組織對于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加之組織缺血再灌注后可產(chǎn)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可導致局部組織損傷,長期持續(xù)的損傷發(fā)展為壓瘡[5]。④細胞變性學說:此學說的多數(shù)學者著眼于血管和血流,但是由于表皮無血管分布,能適應無氧環(huán)境,上述學說在解釋這一問題時存在盲點。因此,該學說認為壓瘡發(fā)生與細胞變性而導致的損傷有關[6]。然而,無論是上述哪種學說,都印證了壓瘡的基礎病理生理變化,即局部受壓和組織損傷。因此,壓瘡治療的基本觀點是解除局部組織受壓。
對于本病的臨床護理,筆者有如下體會。護理工作者在接診合并壓瘡患者的第一時間內(nèi),應對病變進行評分,找出高?;颊撸M行及時處理并采取有針對性措施阻止病情進一步加重。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證明,堅持評分對于預測壓瘡的發(fā)生及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壓瘡的重點在于預防,護理工作者應向患者及其家屬灌輸這樣一個觀點,即平時生活中要盡量避免身體同一部位長期受壓,要勤翻身,避免讓患者長期保持同一體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壓瘡的發(fā)生。患者的日常護理,可以考慮應用各種減壓設備,保持床鋪干凈、整潔,協(xié)助患者運動時盡量減輕皮膚的摩擦,飲食上應加強營養(yǎng)。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壓瘡的患者,應做好創(chuàng)面的處理和保護,如果無法自行處理應及時就醫(yī),避免拖延而延誤病情。
本研究中,筆者在給予壓瘡患者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基礎上,加用康惠爾貼促進局部組織愈合,療效確切,患者的壓瘡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因此,筆者推薦老年壓瘡患者應用康惠爾貼治療。
[1] 李偉.壓瘡護理新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0-21.
[2] 謝小燕,劉雪琴.兩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手術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較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9-361.
[3] Ek AC, Boman G. A descriptive study of pressure sores: the prevalence of pressure so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J]. J Adv Nurs, 1982, 7(1): 51-57.
[4] Reddy NP, Cochran GV, Krouskop TA.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as a factor in decubitus ulcer formation[J]. J Biomech, 1981, 14(12): 879-881.
[5] Mawson AR, Biundo JJ Jr, Neville 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arly occurring pressure ulcer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J]. Am J Phys Med Rehabil, 1988, 67(3):123-127.
[6] Bouten CV, Knight MM, Lee DA, et al.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and damage of muscle cell subpopulations in a model system[J]. Ann Biomed Eng, 2001, 29(2): 153-163.
1672-7185(2014)07-0036-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7.024
2014-01-13)
R47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