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玉榮 唐 利 高艷芳 劉社茹
(邢臺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據媒體報道,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世界第一。糖尿病已成為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一種常見病。它是繼腫瘤、血管病變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和高醫(yī)療花費的特征,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公共健康問題。糖尿病的運動療法是指讓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有規(guī)律的身體運動鍛煉,運動療法已經受到廣大醫(yī)務人員和部分患者的重視,但仍有部分患者及家屬不予重視,導致康復效果不滿意[1]。4年來我們加強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療法的護理干預,特別是餐后有氧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選擇2009年1月以來我院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110例,女30例;年齡55~70歲;均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腎病綜合征;病史3個月~13年;入院時空腹血糖8.4~18mmol/L;身體條件均適合運動。
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狀況,因地制宜地制訂運動處方,包括運動種類、強度及運動量、運動頻率及時間、運動時機等。
運動前評估:眼底變化、心電圖、血糖、是否存在血管及神經并發(fā)癥、潛在性心臟病。
運動項目:選擇簡單、方便、利于長期堅持的項目,如建議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自行車等。避免舉重、伏地挺身、仰臥起坐。
運動強度:循序漸進,因人而異,一般從低強度運動(散步、做操、騎車、打太極拳等)開始,逐步進入中等強度運動(登山、跳舞、跳繩、跑步、爬樓)等。運動強度應達到最大心跳速率的60%~85%為原則。最大心率=(220-年齡),但是以心臟能負荷的程度為前提,不要勉強。建議從低強度(最大心跳的50%~60%)做起,逐漸增加強度至維持訓練強度(最大心跳-靜止時心跳)×0.6+靜止時心跳。
運動時間:餐后1~2h開始運動,尤其早晚餐后是運動的最佳時間,因為此時是血糖含量較高的時候,避開藥效尖峰時間及空腹時段[2]。
運動頻率:最好能每天或隔天運動1次,每周至少3次,以達到降糖效果。每次運動應包括暖身(5~10min)、運動(20~60min)、緩和(5~10min)三步。
運動時注意:①養(yǎng)成規(guī)律運動的習慣,且運動時隨身備好巧克力、糖塊、餅干等,以免出現低血糖。②老年人或有慢性并發(fā)癥的患者最好有人陪伴。③血糖高于14mmol/L或低于4.3mmol/L時應暫停運動,運動前后測血糖。④剛發(fā)生低血糖后、感冒發(fā)熱、血壓不穩(wěn)定時應暫時停止運動。⑤天氣過冷、過熱、霧天、雨天、霧霾天氣時,不宜做室外運動。⑥額外的運動應適當增加飲食量。⑦運動部位與胰島素注射部位應避開,且避免在胰島素降血糖效果最高峰的時段運動;短效為注射后2~4h,中效為注射后6~10h。⑧有眼部疾病、腎臟和神經病變,或曾有中風、高血壓、心臟病者,不適合做激烈運動,且應在醫(yī)護人員建議下運動[3]。⑨固定跟朋友、鄰居或家人一起運動,會更容易持之以恒。
對照組與干預組血糖控制情況的比較:對照組70例,血糖控制佳41例,血糖控制不佳29例,血糖控制率58.6%;干預組70例,血糖控制佳61例,血糖控制不佳9例,血糖控制率87.1%。血糖控制率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定期進行餐后有氧運動鍛煉的患者血糖控制能明顯好于對照組。
餐后有氧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癥狀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餐后有氧運動能夠通過運動調節(jié)糖代謝,降低餐后血糖,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控制。餐后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性,加強脂肪的分解,促進多余脂肪消耗,降低血脂和控制肥胖,降低心腦疾病發(fā)病幾率,增強病人的自信心及減少心理壓力。
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已經證明了運動療法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且具有遠期效應的治療手段。如今,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符合我國糖尿病人在遺傳、體質、生活方式等方面特點的運動治療體系,把運動納入每個適應證病人的治療中。
[1]肖可喜,肖可為.老年2型糖尿病運動療法的護理干預[J].現代醫(yī)院,2006,6(1):65-66.
[2]黃暉明,曹維明.2型糖尿病的運動療法及發(fā)展趨勢[J].福建體育科技,2005,24(2):36-38.
[3]唐紅梅,施榕.2型糖尿病的運動療法[J].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16(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