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琳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華佗醫(yī)院,526040)
頸型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約占頸椎病發(fā)病率的20%~30%。近年來由于人們?nèi)粘9ぷ?、生活習慣的改變,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且呈低齡化趨勢。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退行性變對頸部神經(jīng)、血管和軟組織構成壓迫或刺激,使椎動脈痙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癥狀,其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猝倒、頸肩痛、復視、視物不清等,多數(shù)癥狀有體位性誘發(fā)或加重的特點。我科采用改良電磁療法治療頸型眩暈40例,并與電針治療的40例相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80例患者均來自于2006~2011年我科的住院病人,隨機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5歲,平均3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年。對照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7年。兩組病情程度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診斷參照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定的標準[1]。
納入標準:①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65歲。③能按計劃堅持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②年齡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療效指標者。
1.治療組。①取穴:雙側風池、百勞、肩井、大杼。②方法:在穴位上置約3cm×5cm大小的小棉墊,棉墊上注射已配好的藥水(由1%利多卡因、山莨菪堿、黑老虎注射液按5∶1∶5的比例混合而成,劑量隨部位的多少而增減,每穴約1.5 ml),在棉墊上放置磁場強度為3 000GS、直徑1.3cm、厚0.5cm的釹鐵硼合金永磁片,采用同名極并置法,用膠布固定于相應穴位上,連接KWD-808系列(Ⅰ型)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輸出的脈沖直流電流頻率為60~80次/min,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天1次,每次60min,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d,共治療2個療程。
2.對照組。①取穴:雙側風池、百勞、肩井、大杼。②方法: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連接KWD-808系列(Ⅰ型)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輸出的脈沖直流電流頻率為60~80次/min,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d,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頸部活動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頸部活動功能部分恢復,但過勞或受寒易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及頸部活動功能較治療前未改善。
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治愈23例,顯效7例,有效7例,無效3例,治愈率57.5%;對照組40例,治愈15例,顯效7例,有效10例,無效8例,治愈率37.5%。
頸型眩暈屬于中醫(yī)“眩暈”“頭痛”范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常見的證型有痰濁中阻、痰瘀互結、肝陽上亢、氣血虧虛、瘀血阻絡、肝腎兩虛等。近年來因工作、生活習慣改變,人們長期對電腦、電視保持長時間同一姿勢不變,導致頸部過勞,致使局部經(jīng)脈氣血受損,更易誘發(fā)本病,氣血不能上榮清竅、腦失所養(yǎng)而致眩暈。風池是治療眩暈的要穴,具有醒腦開竅、祛風止眩的功效;頸百勞為經(jīng)外奇穴,約在第5頸椎下緣,主治諸虛百損;肩井是膽經(jīng)穴位、大杼是膀胱經(jīng)穴位且為八會穴之骨會穴,與百勞相配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舒經(jīng)活絡之效。以上穴位相配共同起到補肝腎、強筋骨、通氣血、止眩暈之功。
西醫(y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鉤突骨質(zhì)增生,使橫突孔縮小,壓迫椎動脈及其上的交感神經(jīng),頸椎長軸縮短,椎動脈相對變長而彎曲,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jīng)受激惹,造成椎動脈痙攣,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等一系列癥狀。目前研究表明,磁場使紅細胞體積增大,攜氧能力增強,有利于改善組織供血供氧狀態(tài),促進代謝[3],從而起到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作用。脈沖電磁場能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同時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從而使腫脹減輕或消除炎癥。我們在傳統(tǒng)電磁療的基礎上加上經(jīng)皮給藥,在電場的作用下,離子型藥物通過皮膚,在皮膚內(nèi)形成離子堆,其中一部分變成原子或分子,保持原來的藥物性能,發(fā)揮作用。選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炎抗?jié)B等作用的藥物進行導入,可使這些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而起作用,以增強電磁療改善循環(huán)、消炎抗?jié)B的作用。與電針治療相比較,療效相當,但本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無痛苦,易為患者接受,尤其那些對針刺有恐懼心理的患者,加之不受體位影響,有些癥狀較重不能坐位的患者也可接受本療法,易于臨床廣泛開展。
[1]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擬定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4.
[3]于玲娜,田立健,武曉華.磁場對健康人血細胞的影響[J].中華理療雜志,1994,17(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