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婕 朱現(xiàn)民
(河南中醫(y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鄭州 450008)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腦卒中后上肢偏癱的重要伴發(fā)癥,多在卒中后1~3個月內發(fā)生,發(fā)病率可高達70%[1]。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肩痛性運動障礙與同側手腫脹疼痛,如不及時治療,最終導致手部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變形,使患側上肢的殘障不可逆轉,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西醫(yī)學對此至今尚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常用交感神經阻滯及切除術、封閉及各種物理和康復療法,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隔姜泥重灸法可以通過艾火的灸烤將生姜的藥效直接透入穴位深層,有效改善血管的舒縮功能和營養(yǎng)障礙,調和氣血,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腫脹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不適癥狀,提高上肢的運動功能,恢復患病肢體功能和勞動能力。
施灸材料:隔姜泥灸所需材料簡單,只需艾條和生姜即可。艾條由艾絨卷制而成,艾能通行諸經,調理氣血,散寒燥濕,振奮元陽,其中含有多種藥物成分及強烈的揮發(fā)物質,燃燒時藥力可透入人體或吸入體內?!侗静輳男隆份d:“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陽,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笔┚臅r選用優(yōu)質純艾條,直徑1.5cm,長度20cm,重約24g,每支艾條可燃燒約60min。
生姜味辛性微溫,無毒,能溫暖臟腑,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暢行氣血。隔姜泥灸通過艾火和生姜在施灸時產生的雙重效果,又通過經絡的傳導和神經的調節(jié)作用,促進氣血運行。施術時選擇大塊的鮮姜,既能保證施灸時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fā)揮良好的導熱效能。生姜泥宜現(xiàn)搗現(xiàn)用。
施術操作:施術時首先需注意肢體擺放,根據不同需要分別采用良肢位(腕關節(jié)背曲,手指伸直并外展)、仰臥位(患者肩胛骨下墊枕,使其處于前伸位)、健側臥位(患側上肢伸直并支撐,且掌心向健側和肩胛骨前伸位)、患側臥位(患側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側)。各種體位擺放均應避免腕屈曲、下垂,抗痙攣模式。防止患側輸液,過度的牽拉、擠壓以及意外傷害,同時囑患者適當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
隔姜泥重灸是在傳統(tǒng)隔姜灸法基礎上的改良灸法,因隔姜灸法所用的姜片藥力滲透性差,難以發(fā)揮藥效,且艾炷從上到下燃燒時對穴位先溫后熱,溫熱刺激不均衡且操作繁瑣。改良后將生姜完全搗爛成泥狀,以患側上肢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關、合谷、陽池、中渚穴區(qū)為中心,敷于局部疼痛或腫脹部位,厚度約1~2cm,不宜過薄或過厚,過薄灼熱感太強,過厚則熱力不夠而滲透較差。施術時將2~3支艾條同時點燃,對準穴位距皮膚2~3cm灸烤,每次施灸時間約為30~60 min。如此長時間重灸,熱力持續(xù),面積不斷擴大,產生連續(xù)不斷的刺激感應[2]。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需治3~5個療程。
患者某,54歲,男性,2013年9月初診。自訴腦卒中后右側上肢癱瘓1個月,今右側肩臂及手指腫脹疼痛,活動時加重。查體見右側肩部上舉、外展活動受限,疼痛明顯,手部呈彌漫性腫脹,以手背為著,皮膚發(fā)紺,皮溫明顯較左側升高;未見明顯肌肉萎縮、變形;未見外傷、感染征象;無周圍血管病癥狀;X線未見明顯異常骨質變化。舌質淡暗,有紫斑,脈沉澀,診斷為肩-手綜合征。囑患者平臥位,右側肩胛骨及手臂下墊枕,使患側上肢處于前伸位,掌心朝下,盡量避免腕屈曲、下垂。將大塊鮮姜搗爛成泥后,以患側上肢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關、合谷、陽池、中渚穴區(qū)為中心,敷于局部疼痛或腫脹部位,厚度約1~2cm,將3支艾條捆綁成一束同時點燃,對準穴位距皮膚2~3cm灸烤,每次施灸時間約為6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后休息2d。治療1個療程后患側腫脹明顯減輕,皮膚發(fā)紺減輕,皮溫較前下降,活動時疼痛減輕;2個療程后腫脹消失大半,患側皮溫、皮色較前明顯趨于正常,肩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度較前增加;3個療程后腫脹基本消失,皮溫、皮色正常,疼痛癥狀基本緩解,除偏癱因素外,患側上肢活動自如。
1.明辨病機,早期施治:SHS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在“本”為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氣血陰陽虧虛,在“標”為痰瘀停滯、脈道不利所致的營衛(wèi)失調、絡阻不通之證[3]。西醫(yī)學認為,SHS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交感神經作用、周圍性損傷、神經源性炎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改變[4],其中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是目前較為公認的機制。腦卒中患者偏癱后肩部活動受限、腕關節(jié)過度屈曲及長時間受壓或受外力不正確的牽拉[5]、長時間病側手背靜脈輸液及頸交感神經受刺激等,亦可加劇血管運動系統(tǒng)和皮膚腺體功能的紊亂而誘發(fā)SHS。根據輕重程度可分三期,Ⅰ期以疼痛、腫脹等為主,Ⅱ期開始出現(xiàn)肌肉萎縮,Ⅲ期皮膚、肌肉明顯萎縮變形,患手多呈爪狀畸形。對Ⅰ期患者立即進行治療,旨在暢通氣血、疏通經絡、祛除痰濕,修復損傷的神經功能,糾正肩關節(jié)疼痛和手的腫脹帶來的痛苦,有助于恢復癱瘓側的運動功能,通常可控制其發(fā)展和治愈。如不及時采取治療將轉入第Ⅱ、Ⅲ期,而第Ⅲ期不可逆,患手完全廢用,因此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2.灸法改良,特色明顯:隔姜泥重灸法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種作用于一體,通過艾火和生姜藥力產生雙重效能。艾灸能提高局部氣血流量,升高局部溫度,緩解局部痙攣癥狀;還可提高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活動率,增強人體細胞及體液免疫能力[6]。艾灸可以刺激體液發(fā)生改變,有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及胸腺細胞活力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揮發(fā)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對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在艾灸熱力作用下滲透進入人體,可擴張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有效控制炎性反應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血液黏稠度、聚集性等血液流變學和血流動力學性質,加強局部病理代謝產物排泄,改善缺血缺氧狀態(tài)[7]。
3.注重灸量,強力溫通:《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氣血正常運行,經脈通利無阻,筋骨才能得到滋養(yǎng)和強健。臨床治療SHS應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治則,且注重標本兼治?!爸鼐摹狈ǖ膽脛t古已有之,針灸古籍中多有灸到“三百壯”、“五百壯”甚至“上千壯”等灸量極致的記載?,F(xiàn)代研究認為灸量是施灸時艾在皮膚上燃燒所產生的刺激強度,刺激強度等于施灸的時間與施灸的強度的總和,達到一定的灸量就會產生一定的灸效[8]。而灸法療效的產生很大程度由灸性感傳介導,而感傳的出現(xiàn)有一個量效累積過程,所以艾灸的刺激量就顯得非常重要,是艾灸治療臨床取得好的療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艾條的溫通作用通過加大艾灸量及灸治時間,火力集中、時間久、熱度大、感應強,使其通行氣血、溫經散寒、溫煦陽氣、調理臟腑之功效更加突出。對SHS患者及時采用本法,則在暢通氣血、疏通經絡、祛除痰濕的同時,修復損傷的神經功能,糾正肩關節(jié)疼痛和手的腫脹帶來的痛苦,加快癱瘓側運動功能的恢復,并可最終控制其發(fā)展甚至治愈。
[1]趙超蓉.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病機理及治療現(xiàn)狀[J].河南中醫(yī),2012,32(7):812-813.
[2]朱現(xiàn)民.隔姜泥重灸法的臨證應用[J].中國針灸,2013,33(3):233-235.
[3]楊海燕.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辨治體會[J].中醫(yī)研究,2010,23(3):50-52.
[4]張丹丹,申鵬飛,李金波.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治療進展[J].光明中醫(yī),2009,24(3):585-587.
[5]黃鵬,楊文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臨床研究概述[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23(12):1133-1135.
[6]向進.在肩手綜合征康復治療中運用艾灸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9):95-96.
[7]張英英,趙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3):3-4.
[8]何天有,王亞軍.敦煌《灸經圖》重灸思想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