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霞 劉喜明
?
上焦宣痹湯臨床應用心得
● 王春霞 劉喜明▲
宣痹湯出自《溫病條辨》上焦?jié)駵仄?,因區(qū)別于中焦篇之宣痹湯,故命名為上焦宣痹湯。其適用于清陽壅阻肺氣,肺氣失于宣化為病機的多種病證,組方用藥辛苦溫通,可應用于頑固性呃逆,胸悶等多種疾病,筆者跟師經驗及臨床所得對其進行深層次闡述。
宣痹湯 肺痹 胸悶
《溫病條辨》中共有兩個宣痹湯,分別見于上焦篇46條:“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俗名為呃),宣痹湯主之?!焙椭薪蛊?5條:“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兩者所治截然不同,臨床要辨別應用。劉喜明教授所用宣痹湯乃出自上焦篇,由枇杷葉、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豆豉組成,以清宣肺痹為主,宣氣分阻滯以除呃。此方不僅可以治療噦,若病機符合氣機郁滯、郁痹上焦,則皆可酌情使用。
劉喜明教授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的主任醫(yī)師,善用此方加減治療頑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梅核氣、原因不明性胸悶、眩暈等。筆者跟師,有感于臨床所得,根據中醫(yī)經典理論學習此方,現(xiàn)將所得闡述如下,以饗同道。
1.1肺痹的涵義肺痹之名始見于《素問·玉機真臟論》:“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逼浒l(fā)病與外邪入侵、正氣虧虛密切相關。《素問·痹論》明確指出“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彼^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痹。《素問·五臟生成篇》明確指出其臨床表現(xiàn):“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本C上可知內經時代認為肺痹多因感受外邪,正氣不足,留戀日久從皮毛入肺而致。其臨床表現(xiàn)為煩滿而喘,胸背痛,脈浮微大等[1]。葉天士綜內經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將肺痹列為獨立的病名,認為其形成“凡六淫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并非局限于風寒濕三氣。所謂“諸氣膹郁,皆屬于肺”,“痹”者,不通之意。治療宜以輕宣肺痹為主,選用清苦微辛之品,微辛以開上,微苦以宣降,給邪以出路。葉氏提出“清邪在上,必用清輕氣藥,如苦寒治中下,上結更閉”的治療原則。因肺為五臟華蓋,肺為嬌臟,不耐寒熱,主宣肅,通調百脈,一有拂郁,百病生焉。后吳鞠通根據葉氏理論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療原則。《臨證指南醫(yī)案》共載肺痹醫(yī)案16則,包括咳痰、脘悶、胸痞、喘滿等癥。用藥主乎輕浮,不用重濁氣味,選用紫菀、枇杷葉、豆豉、桔梗、杏仁、瓜蔞皮等清輕流動之品。
1.2宣痹湯方義此方出自《溫病條辨》上焦?jié)駵貤l目下,其病機主要是濕邪困阻上焦,清陽壅阻肺氣,肺氣失于宣化。故表現(xiàn)為咽喉胸部間發(fā)生呃呃之聲,有聲無物,伴有胸部悶脹不暢,口淡乏味,舌苔膩。故其治療原則為輕清宣化,芳透濕邪。吳鞠通創(chuàng)制此方乃是吸取葉氏《臨證指南醫(yī)案》呃篇:某面冷頻呃,總在咽中不爽,此屬肺氣膹郁,當開上焦之痹,蓋心胸背部,須籍在上清陽舒展,乃能曠達耳。處方枇杷葉、炒川貝、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豉。比較二者,吳氏用射干加強解毒利咽之功,葉氏用川貝潤燥開肺,大體不離苦辛通潤法。
本方所選諸藥藥味平淡,貴在輕靈。枇杷葉味苦質輕而潤,苦能清火降氣,輕浮入肺,清涼甘淡,清熱而不礙濕,肅降肺氣以助調通水道;郁金芳香氣竄,舒氣透濕,開上焦郁滯;射干性味苦寒,散水消濕,化痰利咽;通草性味甘淡,導濕下行;豆豉苦溫清香,解郁開胃以利運濕[2]。五味合而共達宣透上焦?jié)癖裕褰馍辖褂魺嶂?。另外,郁金為血中之氣藥,兼入營血,欲使肺氣宣通,則升降宜常,濕邪可化,噦逆可除。
古無呃逆之癥,病名為噦,但其病因諸多,例如《溫病條辨》上中下篇均有噦,如陽明濕溫,濕熱壅遏中焦,所致胃氣不降,則選新制橘皮竹茹湯治療。因此臨床使用中需祥加識別,辨證治療。
1.3適應證肺主氣,司呼吸,肺為華蓋,開竅于鼻,主皮毛。因宗氣聚于胸中,胸中又稱膻中,為氣海,宗氣推動肺的呼吸功能,并上走于息道而貫呼吸,助心脈而行血。若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肺氣郁閉,宣肅失司,氣機不能斡旋,則可導致胸痞,咳嗽,咳痰[3]等。又因肺脈連于胃,因此影響胃的降濁,則會導致呃逆,脘痞等癥。因此上焦宣痹湯可用于治療如下疾?。?1)頑固性呃逆。此為本方原義。其特點為呃逆而聲音不彰,如甕中出,舌淡紅苔薄膩,脈浮或寸脈浮[4]。(2)胸悶。病人常自覺胸悶不適,部位在胸前,或胸微痛,喜長出氣,心臟常無器質性病變。咳咯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出。舌暗紅,舌苔薄白膩,脈弦。(3)慢性咽喉炎。病人常自覺咽?;蚝碜?,頸部憋悶,局部或有微痛,或有漫腫暗紅,或咽干不欲多飲。此癥常見于甲狀腺結節(jié)的病人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案1 張某,男,56歲, 2013年1月11日首診?;颊咦栽V吸煙后胸部不適2月余,既往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焦慮證病史?,F(xiàn)胸痛,自胸骨右側向兩側放射,按之痛減,面色偏暗,口腔有灼熱感,眠可,大便三日未行,小便可。外院CT示:“右肺中葉肺大泡。”舌暗紅,苔薄白脈弦。診斷肺痹,考慮為胸膈氣機不利。處方:瓜蔞皮15g,炒枳實10g,法半夏9g,炙枇杷葉12g,淡豆豉10g,降香6g,薤白9g,旋復花10g,郁金15g。2013年2月12日二診:患者自訴右側胸悶竄痛減輕,口腔灼熱消失,大便日一次。舌暗紅,面色暗。診斷胸膈氣機不利,兼血瘀。上方加醋香附9g,茜草10g。
按此案患者胸痛,與胸痹當加以區(qū)別,因患者胸痛的位置并不是左側,而且向兩側放射,若是胸痹多在左胸或胸骨前,按之痛不減,結合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推斷造成胸痛的原因與肺胃有關。若肺氣宣發(fā)受阻,導致肺氣郁痹,上焦不通則胸陽不布,而致胸痛,胸悶。因此選用上焦宣痹湯中枇杷葉、豆豉、郁金這三味藥宣降結合,輕宣郁痹。因無明顯咽痛癥狀,故去射干;無濕邪,故去通草。因“上焦不通,下脘不行”,肺與大腸相表里,因此加枳實消積導致,臟腑并調,升降相宜??紤]患者面色暗,舌暗等瘀血痹阻胸陽的表現(xiàn),因此取《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之意,取宣通胸陽的作用,但選用瓜蔞皮,取其輕楊入肺,又苦辛通潤,不似瓜蔞苦寒直趨入胃。葉氏醫(yī)案常用瓜蔞皮,也是取其潤肺化痰,利氣寬胸之功,加旋覆花取其苦降辛開,宣痹通絡之意?!督饏T要略》旋覆花湯為治療肝著之方,后世葉天士加以發(fā)揮,治療絡脈不通的諸多病癥,劉師選用旋覆花取其味辛能宣散,苦咸能降下,則肺之治節(jié)自如。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所說“諸花皆升,覆花獨降”[5],因此經過調理氣機升降,宣痹達郁,則患者胸痛減輕。
案2 周某,女,43歲,2013年10月22日首診。患者胸悶2年,生氣后加重,冬季后腰怕涼,輕微急躁,無惡心,經調,二便可,面有濁氣,舌偏暗,舌系帶下青紫,脈弦數(shù)。考慮為肝郁氣滯,郁而化熱所致。處方:柴胡9g,赤白芍10g,炒枳實9g,瓜蔞皮15g,淡豆豉9g,郁金15g,炙枇杷葉12g,炙甘草3g。30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3年11月26日二診:患者自訴胸悶減輕,腰疼消失,怕冷減,喜嘆息,舌偏嫩苔薄白,脈弦。考慮為氣機瘀滯,肝血不足所致。處方:柴胡10g,白芍12g,當歸10g,郁金12g,炒枳實10g,瓜蔞皮15g,炙枇杷葉12g,淡豆豉10g,炙甘草6g,醋香附9g。30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3年12月17日三診:患者自訴胸悶基本消失。
按此案患者胸悶的特點為生氣后加重,并且平時容易急躁,乃肝郁氣機舒暢不利所致,腰部怕冷并非陽虛,乃陽氣不通所致。長期以往,氣血不得條暢,清陽之氣不能上宣,濁陰上乘則面色無華,據舌暗,舌系帶下青紫乃判斷患者兼有瘀血的表現(xiàn)。因此辨證為肝郁氣滯。處方四逆散和宣痹湯加減。四逆散出自《傷寒論》是治療陽郁厥逆的方劑,關于其中諸多或然證,是肝氣沖擊于肺、心、腎、脾的結果[6],因“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瀉”,“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機升降需要肝和肺的協(xié)調作用,否則氣機不利,胸中之氣不能斡旋則導致胸悶?!安窈麜硽庋庥粽{經,能發(fā)表,最能和里”《本草分經》。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與柴胡合用,補肝體,助肝用。枳實理氣解郁,炙甘草坐鎮(zhèn)中州,四藥相合,“一升一提,一拉一拽”,共奏開闔升降運樞之功。選用宣痹湯之淡豆豉,郁金,炙枇杷葉則取輕清宣痹之意。劉師在治療胸悶尤其是心臟無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常選用宣痹湯中這三味藥加枳實,瓜蔞皮共通宣通上焦郁滯,若日久血瘀明顯加旋覆花通絡,則胸悶可除,并不局限于一味活血化瘀,辛香理氣不失為治療胸悶的一大法。
綜上討論了宣痹湯的來源與理論解釋,并通過驗案分析指出了宣痹湯應用的臨床經驗,上焦宣痹湯雖原為上焦?jié)駵囟O,但因其重在舒氣透濕、宣郁達痹為立方特點,因此也可以在傷寒、雜病中得到推廣運用。在跟劉老師學習過程中還將此方應用于甲狀腺結節(jié)引起的頸部憋悶,此時酌加化痰軟堅之品,如牡蠣,山慈菇之類亦收到良好效果。劉師常教導我們要活法圓機,切不可死于句下,在臨床中當靈活應用,加減治療。方能理論應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
[1]張越穎.淺談葉天士論治肺痹[J].北京中醫(yī),2004,23(6):340-341.
[2]黃 希,胡任飛,劉英峰.從三焦理論看上焦宣痹湯的靈活應用[J].四川中醫(yī),2006,24(6):95.
[3]王玉光,周平安,劉清泉.肺痹證治新詮[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7):486-487.
[4]阮詩瑋.林上卿應用上焦宣痹湯的經驗[J].福建中醫(yī)藥,1992,23(4):5.
[5]俞宜年,俞宜霞.旋覆花的認識與臨床應用[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3(6):121-122.
[6]劉保和.西溪書屋夜話錄講用與發(fā)揮.[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43.
劉喜明,男,主任醫(yī)師,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傳承博士后、學術繼承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參與完成國家級課題4項,主持在研國家級及局級課題5項,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要從事內分泌疾病的臨床研究。E-mail:lxmhos@aliyun.com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10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