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耀,金 陽,關繼超
后內側入路結合皮內縫合治療跟腱斷裂
李永耀,金 陽,關繼超
目的:探討后內側入路結合可吸收線皮內縫合治療跟腱斷裂的療效。方法:采取后正中旁內側入路結合可吸收線皮內縫連續(xù)合治療閉合跟腱斷裂43例,觀察術后皮緣壞死率、感染率及術后6個月切口瘢痕愈合情況。結果:43例術后隨訪10~22個月,平均15個月;1例術后10周再次拉傷,42例切口愈合好、瘢痕小,根據(jù)Arner-Lindholm療效評定標準,優(yōu)38例,良4例,差1例,優(yōu)良率98%。結論:采用后正中旁內側入路結合可吸收線皮內縫連續(xù)合治療跟腱斷裂,切口愈合好、瘢痕小、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
跟腱斷裂;皮內縫合法;后內側入路;并發(fā)癥
1.1 臨床資料 本組43例,男36例,女7例;年齡28~52歲,平均35.6歲。新鮮閉合損傷38例,陳舊性閉合損傷5例,均為完全斷裂。致傷原因:運動損傷40例,摔傷3例。左側22例,右側21例。主要表現(xiàn)為跟腱部腫脹、疼痛、不能跖屈或跖屈力量減弱,查體可觸及跟腱連續(xù)性中斷及凹陷,提踵試驗及Thopmson征(腓腸肌擠壓試驗)均呈陽性。6例診斷不明確行MRI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取俯臥位。取小腿后方正中偏內切口,切口遠端起自跟腱內側緣,向近端弧向小腿后正中(根據(jù)跟腱斷裂部位適當調整),全層切開皮膚至深筋膜,避免過多剝離。建立一個腱旁—皮下皮瓣,顯露斷裂的跟腱。新鮮損傷首先修整跟腱遠、近斷端,選用2#縫線,以Kessler縫合法吻合斷端,再以2/0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加固,以3/0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腱膜。采用3/0可吸收縫線皮內連續(xù)縫合法縫合切口,選用3/0可吸收性帶針縫線,自切口一側皮下組織深部進針,從上方的真皮淺層出針(距表皮1~2 mm),再從切口對側真皮淺層進針,轉向皮下組織的深層出針。打結固定后剪去短線,用該帶針線進行連續(xù)縫合(步驟同前述)。收針時皮下打結,剪線后使線結縮至皮內。
陳舊跟腱斷裂選用Lindholm法,暴露跟腱,首先切除部分疤痕修整跟腱遠、近殘端。Kessler法縫合固定斷端,同時做Thompson試驗,檢查跟腱松緊度左右側相同,從腓腸肌兩側各切取7~8 cm長、1 cm寬、3 mm厚腱條。切取的兩束腱條長度及寬度要足夠,能提供足夠的修復強度。于跟腱斷端近側3 cm處向下扭轉,使光滑面朝外,以減少術后粘連,增加腱條與跟腱的愈合機會。蒂部縫合固定后,將兩腱條相互縫合,完全覆蓋跟腱的斷裂部位。另將腱條遠端埋于跟腱遠側內縫合固定,有效增加跟腱愈合后的強度。將腱條切取處縫合,腱條與跟腱接觸部應盡可能修平整。
術后踝關節(jié)跖屈30度,屈膝30度。以長腿石膏托固定2~3周后改為短腿管形石膏固定,至術后6周拆除石膏。之后2周進行非負重下功能鍛煉,術后第9周開始穿高跟鞋部分負重行走,并逐漸降低后跟。術后10周穿平跟鞋行走,并逐漸開始行雙足提踵練習,同時逐漸增加患肢負重力量。術后12周慢跑練習,術后6個月可進行體育運動。
本組43例均獲隨訪,時間10~22個月,平均15個月。1例術后10周拆除石膏,因高處墜落再次拉傷,行跟腱開放性手術。42例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小,無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發(fā)生。根據(jù)Arner-Lindholm療效評定標準,優(yōu)38例,患者無不適,行走正常,提踵有力。小腿周徑減少<1.0 cm,踝關節(jié)背伸或跖屈角度減少<5°。良4例,患者輕度不適,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有乏力,小腿肌力較健側減弱,小腿周徑減少<3.0 cm,踝關節(jié)背伸減少5°~10°,跖屈角度減少5°~15°。差1例,患者小腿肌力較健側明顯減弱,提踵困難,小腿周徑減少>3.0 cm,踝關節(jié)背伸角度減少>10°,跖屈角度減少>15°??們?yōu)良率98%。
對于閉合性跟腱斷裂,傳統(tǒng)切開吻合方法通常需作一平均長度達14 cm的切口,影響了腱周組織血運,術后常發(fā)生切口不愈合等腱旁組織并發(fā)癥,從而影響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1-2]。有學者認為,經皮微創(chuàng)的跟腱縫合術式只是解決了切口愈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跟腱愈合和生物力學性能的問題,故不推薦使用經皮跟腱縫合系統(tǒng)[3]。筆者認為,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的療效更確切。在陳舊性跟腱斷裂或需二期重建的治療中,多選擇開放術式。孫淑紅等[4]在進行了解剖學研究后,認為跟腱被覆區(qū)的血液供應分3區(qū):中央?yún)^(qū)、內側區(qū)和外側區(qū)。內側區(qū)血液供應來自于脛后動脈分出的3~4個穿支動脈,外側區(qū)血液供應來自于腓動脈返支或腓動脈返支分出的3~4個穿支,中央?yún)^(qū)血液供應來自于跟腱兩側面的供血小動脈的小分支,血管造影直觀顯示中央?yún)^(qū)血管分支的密度較跟腱兩側少很多。認為跟腱開放性修補術應避免從跟腱正中線切口入路(中央?yún)^(qū)),采用正中線旁內側切口或者是用S形切口是最理想的手術入路。此處切口可以建立一個腱旁—皮下皮瓣,可以降低跟腱開放性修補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風險,同樣也可以起到保護皮膚皺褶的作用。筆者認為,選擇該入路結合縫合切口時,采用可吸收線皮內連續(xù)縫合法,使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
手術操作注意事項:(1)皮膚要全層切開,切忌分層分離切開,避免過多剝離皮下組織,防止皮膚壞死。(2)吻合跟腱時盡可能恢復原解剖形態(tài),保持適當張力。(3)修補時要分清層次,避免過多縫線,減少異物反應。(4)必須認真仔細修復腱周組織,防止滑液外滲后影響切口愈合。(5)關閉傷口前避免以大量鹽水沖洗而造成腱周組織人為水腫,從而引起縫合時張力過高。(6)切口如采取間斷縫合,易影響血運,尤其是遠端皮膚皺褶處縫線難免過密。可采取皮內連續(xù)縫合,以保護切口周圍皮膚血運,降低皮緣壞死機率。(7)包扎時切口部位使用平整紗布及棉墊,減少對小腿的后側壓力,降低術后跟腱粘連、切口不愈合及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8)術畢長腿石膏固定于膝關節(jié)屈曲30°,踝關節(jié)跖屈30°位,避免極度跖屈,造成遠端皮膚皺褶過多,影響血運。術后再發(fā)斷裂,葉永平等[5]認為,跟腱修復塑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吻合端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突然承受較大的應力不利于其修復,超過極限必然出現(xiàn)分離,再次斷裂。本組1例術后10周拆除石膏后不慎從高處墜落再次拉傷,由于周圍組織仍處于瘢痕粘連期,同時承受了相當大的暴力,直接導致了跟腱開放性斷裂,臨床上較為罕見。術后6~12周是拆除石膏后的功能恢復期,此時周圍組織瘢痕增生,質脆,缺乏生理彈性,也是跟腱斷裂吻合術后再斷裂的高發(fā)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本研究顯示,在跟腱斷裂傳統(tǒng)切開術式中采用后正中旁內側入路,結合可吸收線皮內縫連續(xù)合法,術后切口愈合好、瘢痕小、皮緣壞死及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療效滿意,是跟腱斷裂傳統(tǒng)切開術式中可選的理想方法之一。
[1]Aktas S,Kocaoglu B.Open versus minimal invasive repair with Achillon device[J].Foot Ankle Int,2009,30(5):391-397.
[2]Chiodo CP,Glazebmok M,Bluman EM,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0,18(8):503-510.
[3]Henríquez H,Mu?oz R,Carcuro G.Is percutaneous repair better than open repair in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4):998-1003.
[4]孫淑紅,孫臣友,唐茂林.跟腱周圍軟組織血供與跟腱斷裂修補術入路選擇解剖學研究[J].中國骨傷,2007,20(2):106-107.
[5]葉永平,符臣學.跟腱斷裂再手術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6,21(2):151-152.
(收稿:2013-08-10 修回:2013-10-10)
(責任編輯 韓 慧)
R686.1
A
1007-6948(2014)01-0078-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4.01.028人體跟腱部位的解剖結構及血運特點比較特殊,選用傳統(tǒng)開放術式治療跟腱斷裂,術后發(fā)生切口周圍皮緣壞死并繼發(fā)感染的情況并不少見,遠期可能出現(xiàn)創(chuàng)面經久不愈、竇道形成、跟腱外露、跟腱壞死等。自2009年9月—2012年5月,我們選擇跟腱旁內側入路、可吸收線皮內連續(xù)縫合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創(chuàng)傷一科(北京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