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金昌男,吳德豐,沈銳潮,吳均政,鄭啟忠,常建東,郭爭捷,廖良忠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yī)院肝病中心肝外科(廈門361009)
2.美國紐約大學西奈山醫(yī)學院藥理和系統(tǒng)治療系
大多數(shù)原發(fā)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由于受腫瘤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血管和肝外轉(zhuǎn)移及患者全身狀況的影響,不適合手術(shù)切除。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為一種經(jīng)皮穿刺多極針射頻消融技術(shù),為不宜手術(shù)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們在圍手術(shù)期配合肝泰合劑治療HCC,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總結(jié)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74例,中醫(yī)辨證屬于肝郁脾虛證,Karnofsky評分≥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均行肝穿病理檢查確診。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32~68歲,平均(50.6±4.5)歲。肝功能Child分級A級24例,B級14例。腫瘤大?。?.3~6.1)cm,平均(3.7±0.7)cm。其中≤3 cm病灶數(shù)20個,>3 cm的病灶數(shù)18個。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28~70歲,平均(49.3±5.3)歲。肝功能Child分級A級23例,B級13例。腫瘤大?。?.2~5.9)cm,平均(3.6±0.8)cm。其中≤3 cm病灶數(shù)19個,>3 cm的病灶數(shù)17個。經(jīng)方差齊性檢驗,兩組性別、年齡、肝功能分級、腫瘤大小、腫瘤病灶數(shù)目等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術(shù)前7 d,對照組口服還原型谷胱甘肽片1200 mg/d,治療組口服肝泰合劑。肝泰合劑由廈門市中醫(yī)院藥廠制劑室生產(chǎn)(批號20090425),由柴胡、絞股蘭、白術(shù)、茯苓、白芍、枳殼、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半邊蓮、九節(jié)茶、薏苡仁、甘草組成。將上藥合并煎煮,文火煎熬2遍,每遍30 min。過濾,濾液經(jīng)加工配制成含生藥量1 g/mL。100 mL/瓶,分裝,高溫滅菌。早晚分2次溫服,日1瓶。
兩組均采用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肝穿刺射頻消融治療,術(shù)前例行超聲檢查、超聲造影及CT或MRI檢查,確認HCC部位、大小、數(shù)目及腫瘤邊緣,毗鄰臟器,制定方案。射頻消融治療采用美國RITA射頻腫瘤消融系統(tǒng)1500型,主機能量設置為150 W,溫度設置為105℃,RF發(fā)生器頻率為460 kHz。電極針為14 G套針,內(nèi)套針頂端9根細針電極呈傘狀,可在腫瘤內(nèi)展開,并形成一球形空間。通電后電極針能將射頻熱能均勻播散到腫瘤組織內(nèi),形成熱凝固的球形灶,直徑達2.0~5.0 cm。超聲引導儀器為ACUSON 512XP/10c ART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4.0 MHz。治療范圍必須完全覆蓋癌灶并超出癌灶周邊0.5~1.0 cm以上,對較大腫瘤采用多個球體重疊覆蓋方式解決。術(shù)后給予靜滴極化液、維生素C、維生素B6護肝,繼續(xù)服用中、西藥物,連續(xù)3周為1療程。治療過程中均未接受放、化療等其他抗腫瘤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射頻治療前、后1周采用半定量積分法觀察中醫(yī)臨床主癥積分,采用經(jīng)皮肝臟組織穿刺檢查癌旁組織的炎癥分級、纖維化分期。入院后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胎蛋白定量,肝臟CT或MRI等。術(shù)后7 d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胎蛋白定量,術(shù)后1個月復查肝臟CT或MRI等。
細胞免疫指標(CD3+、CD4+、CD8+、CD4+/CD8+、NK)變化:射頻治療前1周內(nèi)及射頻治療后1個月采集外周肘靜脈血0.5 mL,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活性。定期隨訪,直至患者死亡或隨訪截止日期2013年6月,隨訪截止日期事件未發(fā)生或失訪計為刪除病例。
1.4 療效評定 根據(jù)WHO制定的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或穩(wěn)定(NC)和進展(PD)。以CR+PR計算有效率(RR)。應用CT或MRI檢測瘤體最大直徑。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標準。
2.1 腫瘤瘤體大小變化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CR、PR、NC、PD分別為3例、24例、6例、5例和1例、20例、9例、6例,治療組治療有效率(CR+PR)為71.0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58.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腫瘤瘤體大小變化比較(n,%)
2.2 中醫(yī)主癥療效 治療后治療組病人的肝區(qū)疼痛、發(fā)熱、乏力、納呆、黃疸等癥狀改善程度,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但腹脹癥狀的改善不明顯,治療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主癥療效比較(n,%)
2.3 肝功能變化:治療組治療后肝功與治療前相比沒有明顯加重;但對照組治療后肝功能除ALB外ALT、AST、TBIL均加重(P<0.01)。治療后治療組肝功能(ALT、AST、ALB、TBIL)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n,±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n,±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 P<0.01
組別治療組38 n對照組3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LT(IU/L)58.0±29.4 69.1±20.5b 62.0±26.3 106.5±28.7a AST(IU/L)73.8±31.9 76.2±29.3b 72.6±30.4 94.4±29.1a ALB(g/L)30.7±4.1 36.5±2.8a、b 30.3±3.9 32.8±3.7a TBIL(umol/L)34.3±5.6 36.8±3.3b 35.2±4.4 59.4±4.8a
2.4 甲胎蛋白定量、卡氏評分變化 兩組治療后AFP比治療前均有顯著的下降(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AFP下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后Karnofsky評分改善程度,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FP定量、Karnofsky評分變化比較(n,±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FP定量、Karnofsky評分變化比較(n,±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 P<0.01
組別治療組n 38對照組3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FP(μg/L)846.55±101.51 243.24±95.01a、b 824.50±122.30 531.30±102.41a Karnofsky評分(分)64.52±11.50 79.03±13.75a、b 65.67±11.04 66.67±15.01
2.5 免疫指標變化 治療組治療后除CD8+以外的各項免疫指標(CD3+、CD4+、CD4+/CD8+、NK)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5。
2.6 肝組織炎癥分級變化 兩組病人治療后肝臟的炎癥狀況均有顯著改善,較輕的G1、G2級顯著增加(P<0.05),較重的G4級顯著減少(P<0.05)。治療組總體炎癥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G3+G4比對照組治療后有明顯下降(P<0.05);顯示肝泰合劑對于改善RFA后的肝組織炎癥有良好的療效。見表6。
2.7 肝纖維化分期變化 兩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輕度肝纖維化的病例S2均有顯著增加(P<0.05),而重度肝纖維化的患者S4則顯著減少(P<0.05)。治療組中重度肝纖維化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S3+S4比對照組治療后有明顯下降(P<0.05);說明肝泰合劑對促使RFA治療后的肝纖維化改善有顯著的效果。見表7。
2.8 生存率 兩組治療后6個月生存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12個月、24個月的生存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8。
2.9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發(fā)生明顯過敏、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射頻消融術(shù)中靶區(qū)局部溫度迅速升高達60~115℃,使腫瘤組織及其周邊的正常肝組織達到凝固性壞死,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細胞損傷,甚至導致嚴重的肝功能衰竭。在射頻消融治療前后對肝功能進行評估,在圍手術(shù)期積極保護肝臟功能,加快肝功能恢復的速度,以免由于射頻消融對肝功能的損害而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十分重要。隨著RFA技術(shù)的發(fā)展及臨床療效的不斷提高,RFA已經(jīng)成為HCC綜合治療中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特別是對小于3 cm的小肝癌,RFA治療效果達到了與手術(shù)切除相似的效果[1]。RFA是一種安全可靠的局部HCC治療方法,對直徑<3.0 cm肝癌的療效已得到充分肯定。隨著射頻設備及治療技術(shù)的進步,包括采用注射生理鹽水、多支射頻針和以數(shù)學球體覆蓋公式設計治療方案等,有效熱凝固治療范圍能擴大至7.0 cm左右,臨床上已開始應用于大肝癌治療。但單純RFA治療大肝癌存在易殘留和復發(fā)率較高等問題,對>5 cm肝癌腫瘤,完全壞死率在24%~41%,腫瘤局部復發(fā)率達36.6%~47.8%,說明單純RFA治療大肝癌療效仍欠佳。而且由于肝臟的大面積損傷,誘發(fā)的并發(fā)癥居高。近年來大量開展了RAF的聯(lián)合治療,包括RFA聯(lián)合肝動脈栓塞化療,RFA聯(lián)合肝內(nèi)腫瘤酒精注射,RFA聯(lián)合化療,RFA聯(lián)合HCC切除等,提高了HCC的療效[2]。諸多聯(lián)合治療無疑對肝臟形成了二次打擊,加重了肝臟的損傷和由此產(chǎn)生的并發(fā)癥。故探討應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方法,進一步提高RFA治療大肝癌療效,減少并發(fā)癥,是亟待解決和重要的臨床研究課題。
本研究38例HCC患者,經(jīng)中醫(yī)辨證采用了肝泰合劑聯(lián)合RFA治療,與另外36例單獨使用RFA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并對兩組療效包括臨床主癥、腫瘤大小、肝功能和AFP定量、肝組織炎癥、肝纖維化改善、免疫狀態(tài)、生活質(zhì)量和生存期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治療組對實體瘤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前后的病理顯示治療組對清除癌灶周圍的癌組織比較徹底,多數(shù)病例治療后癌周圍的肝組織未見殘留的癌細胞。這對于防止HCC的復發(fā)至關(guān)重要。兩組治療后甲胎蛋白均明顯下降,且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的生活質(zhì)量、卡氏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肝泰合劑確實提高了RFA的療效。聯(lián)合使用肝泰合劑,顯著改善了RFA治療后的臨床癥狀,肝功能迅速恢復,防止了肝功能的進一步損傷,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尤其是肝泰合劑的聯(lián)合使用,使肝臟中重度炎癥的患者(G3+G4)減少了31.6%,轉(zhuǎn)為輕度炎癥,而單純RFA治療組僅19.4%中重度肝炎癥的患者得到改善。肝纖維化可誘發(fā)HCC,HCC的產(chǎn)生又加重了肝的纖維化。肝纖維化不僅嚴重損傷肝功能,而且常常是不可逆的。能否緩解肝的纖維化,是觀察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重要指標。使用肝泰合劑明顯地改善了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29%中重度肝纖維化的患者(S3+S4)得到了緩解,明顯地好于單純RFA治療組的8.3%。生存率是評估各種治療方法是否有效的最客觀和最基本的指標,也是治療的最終目的。對所有患者的追蹤隨訪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肝泰合劑聯(lián)合RFA治療組12個月和24個月的生存率顯著高于單純RFA治療,有十分顯著的差別,有力地證實了肝泰合劑聯(lián)合RFA治療HCC有良好的效果。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變化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 P<0.01
組別治療組n 38對照組3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D3+57.43±8.26 64.48±5.11a、b 56.38±5.98 57.83±4.46 CD4+32.11±5.61 38.45±1.67a、b 32.18±5.65 34.93±3.97 CD8+25.52±2.94 24.90±3.43 24.12±1.34 25.97±1.92 CD4+/CD8+1.37±0.19 1.75±0.32a、b 1.43±0.17 1.44±0.08 NK 13.79±1.15 20.43±6.32a、b 13.89±1.21 14.56±5.02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組織炎癥分級變化比較(n,%)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分期變化比較(n,%)
表8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n,%)
在中醫(yī)學文獻中并無“肝癌”的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肝積”、“癥積”、“積聚”、“臌脹”、“痞氣”、“癖黃”等范疇?!夺t(yī)學心語》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倍拘扒忠u使臟腑受損,氣血陰陽失調(diào),濕熱、痰飲、瘀毒等病理產(chǎn)物遂生,積聚成患。可見邪毒入侵是HCC發(fā)生的致病主因。濕熱瘀毒蘊結(jié)是HCC發(fā)生發(fā)展的關(guān)鍵病機,濕毒蘊熱,熱結(jié)血瘀,濕熱瘀毒蓄積,日久質(zhì)變,凝聚為癌毒,留滯于肝,形成瘤塊。氣血虧虛,濕熱瘀毒蘊結(jié)更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HCC容易復發(fā),難以治愈。擬定疏肝健脾、清熱化瘀的治法。肝泰合劑方中以柴胡、絞股蘭為君藥。柴胡具有疏肝理氣;膠股蘭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脾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白術(shù)、茯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共為臣藥;茯苓、白術(shù)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之功效;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茯苓、白術(shù)配伍柴胡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效。正如張仲景所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半邊蓮配伍膠股蘭,具有清熱解毒、扶正抗癌之功效;白芍、枳殼、九節(jié)茶、薏苡仁四藥共為佐藥;共奏疏肝理氣、清熱利水之功效;甘草為使藥,調(diào)和諸藥。我們的臨床實踐證明,肝泰合劑聯(lián)合射頻消融治療HCC,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腫瘤及殘余癌細胞,防止腫瘤復發(fā),而且可以促進射頻消融治療后肝功能的恢復,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有效地防止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延緩失去手術(shù)治療機會的中晚期HCC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
[1]Lau WY,Lai EC.The current rol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system atic review[J].Ann Surg,2009,249(1):20-25.
[2]Shah DR,Green S,Elliot A,et al.Current oncologic application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ies[J].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2013,5(4):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