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福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266071)
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作業(yè)療法的療效
張桂福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266071)
目的 觀察作業(yè)療法對單側空間忽略(USN)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46例USN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3例,觀察組在接受康復治療的同時,進行針對USN患者的作業(yè)療法。結果 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FMA、FIM、CB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針對性的作業(yè)療法對患者的忽略程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ADL能力評分均明顯改善,表明只要積極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是可以獲得滿意效果。
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作業(yè)療法
單側空間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多見于右側大腦半球病變,是指患者對大腦半球病灶對側空間或有意義的刺激不能感知或定向反應。臨床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忽略行為,直接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對近年收治的USN患者進行作業(yè)療法,收到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11—2014-05我院康復科收治USN患者46名。入選標準:均為首次發(fā)病的腦卒中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1]。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均經同一心理醫(yī)師采用線段二等分測試、劃銷實驗、畫圖測試、臨摹測試、凱瑟琳-波哥量表(Catherine Bergego Seale,CBS)和行為忽略測試等進行測評,診斷為USN[2]。將46例USN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例。觀察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52~79歲,平均(60.87±10.54)歲;病程15~150 d,平均(90.78±14.36)d。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50~80歲,平均(61.03±11.06)歲;病程10~163 d,平均(91.16±15.30)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卒中類型、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康復治療師一對一的康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選擇合理的作業(yè)活動[3],強化糾正USN的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深淺感覺輸入刺激 ①觸摸患肢,讓患者練習判斷觸及的部位。②對患肢進行負重或擠壓訓練,促進本體感覺的恢復。③患者平臥位,治療師在其注視下先將患肢置于中立位或外展位,然后囑患者閉上眼睛或蒙住眼睛,治療師改變患肢的位置,讓患者判斷此時患肢的位置。訓練2次/d,20 min/次。
1.2.2 視覺輸入刺激 ①將日常生活用品等擺放在患者忽略側,將其忽略側的桌椅扶手、輪椅手柄等標注彩色標志。在走廊上及樓道的左側作上明顯的標志。②治療師、醫(yī)護人員及家屬在治療與護理的過程中盡量多站在患者忽略側。③視覺掃描練習:在整個桌面上放硬幣或積木,讓患者逐一撿起或數(shù)數(shù);也可以進行圖畫涂色,拼圖練習。練習時要注意從線到面,從小范圍到大范圍,從健側空間到忽略側空間。訓練2次/d,20 min/次。
1.2.3 ADL能力訓練 利用姿勢鏡進行床邊座位、站位、轉移、驅動輪椅及步行等練習,轉移、驅動輪椅時向患側傾斜者需及時提醒其糾正,避免跌倒,做起立、步行訓練時可以使用腰帶防止跌倒。穿衣修飾時使用姿勢鏡,進食時提醒患者勿忘記吃忽略側食物。1次/d,1 h/次。
1.3 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進行運動功能、ADL、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評定。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法(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xiàn)IM);采用CBS評定患者的USN程度。治療2個月后評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FMA、FIM、C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USN在腦卒中患者中很常見,約25%~30%的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USN癥狀,80%的右側半球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忽略癥狀[4]。伴有USN的患者,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患側肢體上,常常忽略患肢的存在及使用,增加了患肢功能恢復的難度[5]。USN不僅影響了感覺、運動、認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還涉及精神、心理活動,是長期影響康復的主要預后因素,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針對性治療,對于加快卒中患者的康復進程,提高USN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視覺輸入刺激、深淺感覺輸入刺激、ADL能力訓練后,患者的忽略程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ADL能力評分均明顯改善,表明只要積極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是可以獲得滿意效果的,這基于患者沒有根本的感覺損害,對忽略側有足夠的注意時,就可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6]。需要注意的是,忽略癥狀是可受作業(yè)項目制約的,比如在繪畫中有障礙表現(xiàn)的,在書寫閱讀時未必表現(xiàn)出問題,因此,對忽略癥的評定要有目的地設計作業(yè),運用實驗性方法,將不明顯的忽略癥狀揭示出來,在進行視掃描作業(yè)訓練時,要進行多層次轉移訓練的方法,如當患者較好的完成一項劃銷作業(yè)時,并不能說明單側忽略不存在了,還要努力將這種進步轉移到更高一層的訓練中,還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再訓練,最終將其泛化到ADL能力中去[7]。
[1]饒明利.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7-39.
[2]徐瑩,杜曉霞,王強,等.單側空間忽略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6):38-40.
[3]張艷明,胡潔,錢龍,等.腦損傷后單側空間忽略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5):496-500.
[4]徐睿華,胡翔,劉琦,等.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結合運動想象療法治療腦卒中單側空間忽略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2):923-926.
[5]Bartolomeo P,Thiebaut de Schotten M,Chica AB.Brain networks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 and their disruption in visual neglect[J].Front Hum Neurosci,2012(6):110.
[6]章巖,郭玉玲,馬軍廷.腦卒中后單側空間忽略綜合康復訓練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12):1195-1197.
[7]宋琳琳.早期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患者單側空間忽略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0):14-15.
1005-619X(2014)12-1131-02
10.13517/j.cnki.ccm.2014.12.046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