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將16世紀后期入華傳教士利瑪竇等的中國書寫作為一個端倪,那么迄今為止,西方漢學已經(jīng)擁有了約四百年的歷史,無以計數(shù)的著述文獻證實了在國人自己的學術活動以外,也平行地,同時也是長期地存在著另一個研究與探索中國的知識譜系。它不是封閉的,而是與中學之間始終維系著千絲萬縷、分合不定的關聯(lián),總搉之,可將這種關系格局大致描述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漢學向中學的學習,從“初學者”的意識來看,這也是為了更為確定與深入地掌握有關中國的知識;第二階段,漢學逐漸從對中學的依賴中獨立出來,進入到更為自主的闡述與創(chuàng)構中,而20世紀中葉以來的意識形態(tài)壁壘也隔絕了中西學術之間的交接,遂使兩大系統(tǒng)只能各行其道;第三階段則因壁壘的消除,將雙方又推入一積極、熱切的對話時期,相互間的學習、了解與磋商成為中西學者的一個共識。
就漢學研究中的一個分支課題而言,儒學經(jīng)典從一開始就是16世紀以來西人所關注的要點,如最初的利瑪竇、金尼閣、龍華民等便曾將對中國的認知與介述重心置于古代的儒家思想,19世紀初以來赴華新教牧師的工作也無不如是,此中原委似無須贅論。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西方漢學的學院化、學科化進程的加速,儒家尤其是孔子思想在中國文化諸層面,比如詩學與美學等側面上的擴散性影響,更是受到了海外學者的高度關注,為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對有別于中學的表述。如依上面已述,既然對話始于認知,那么將西人的這些差異性研究逐步介紹過來,并予以學理上的疏解與判斷,則將大有裨益于兩大知識譜系間的交接與鏡鑒。
任增強博士的文章以孔子對《詩經(jīng)》的評論為扭結點,考量自20世紀中葉以降,北美漢學家對孔子詩學思想的研治。該文對孔子詩學思想在北美的接受系脈與闡發(fā)路向做了細致的梳理,呈示出孔子詩學思想的豐贍意涵,以及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對西方認識論的借鏡價值。另,該文注重對漢學家研究方法與視角的細繹,諸如多時段考察、二重證據(jù)法等無疑給國內(nèi)相關研究以重要啟示。韓振華博士的論文則以傳教士眼中的儒家典籍《孟子》為考察對象,從宗教史的視角對19世紀新教牧師的《孟子》譯介與研究做了細致爬梳,指出新教傳教士的研治雖沾染“歐洲中心論”氣息;但基于學理之上的一些比較宗教學問題亦開啟了專業(yè)漢學研究的腳步。該文對于我們理解新教傳教士之于《孟子》的認知方式,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以是之故,我愿舉薦任增強、韓振華兩位青年學者所撰寫的這一組漢學研究論文,并聊附數(shù)語,以揭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