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娟 胡勁松
(江蘇省無錫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急診輸液室,214001)
注射用細辛腦致過敏性休克一例
余文娟 胡勁松
(江蘇省無錫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急診輸液室,214001)
細辛腦;過敏性休克;病例報告
細辛腦能對抗組胺、乙酰膽堿,緩解支氣管痙攣起到平喘作用,對咳嗽中樞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引起分泌物增加,使?jié)馓底兿。子诳瘸?。主要用于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咳嗽、咳痰、喘息等。現(xiàn)報告一例注射用細辛腦致過敏性休克的病例。
患兒,男,4歲6個月,2013-08-07因肺炎在兒科門診補液治療。病史中無任何藥物或食物過敏史。患兒在輸入小兒電解質100 mL+細辛腦(德普藥業(yè),批號20130503)12 mg約2 min即出現(xiàn)面色青紫、口唇腫脹、顏面輕度浮腫,呼之不應,精神萎靡,立即通知醫(yī)生急救,并停止原有液體,更換輸液器,換上0.9%氯化鈉100 mL加壓快速輸液,當時測血壓為61/4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9次/min,同時予面罩吸氧8 L/min,心電監(jiān)護,遵醫(yī)囑予1∶10 000鹽酸腎上腺素3 mL肌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75 mg+0.9%氯化鈉10 mL靜脈注射。10 min后患兒神志轉清,訴腹痛,血壓上升至88/56 mmHg,心率101次/min,繼續(xù)輸液治療。30 min后患兒面色好轉,口唇恢復紅潤,感腹痛緩解,測血壓99/51 mmHg,心率104次/min,經(jīng)過積極對癥處理,2 h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血壓、心率恢復正常,顏面浮腫消失,口唇仍有輕度腫脹,收治入兒科病房住院,1周后痊愈出院。
2.1 急救護理患兒一旦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停藥,給予抗休克處理,首選0.1%鹽酸腎上腺素注射,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yī)囑用藥,積極配合醫(yī)生急救。同時予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
2.2 病情觀察細辛腦不良反應中指出:少數(shù)人可產(chǎn)生輕微不良反應,如口干、頭昏、惡心、胃不適、心慌及便秘等,罕見休克。因臨床用細辛腦注射前一般不做皮試,所以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有無藥物、食物過敏史,對細辛腦過敏者禁用。在用藥過程中,還應注意有無皮疹、頭昏、惡心、心慌等癥狀,一旦發(fā)生,立即通知醫(yī)生并配合急救。
2.3 加強應急處置能力雖然細辛腦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概率不高,一旦出現(xiàn),休克癥狀迅速,因此為了醫(yī)療安全,用藥劑量不宜過大,同時應控制滴速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兒反應,如有不良反應,立即停藥。科內最好制定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流程,確保人人熟練掌握急救操作,對搶救車進行維護和管理,確保急救藥品與器械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tài)[1]。科內經(jīng)常進行應急演練,提高護士應急處置能力。
2.4 健康教育用藥前應告知家屬細辛腦的藥理作用,告知可能存在的風險,發(fā)生過敏反應后要提醒家屬記住用藥過敏史,以后禁用此類藥物。
過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質進入已致敏機體后,通過免疫機制在短時間內發(fā)生的一種強烈的累及多臟器的癥候群,通常突然發(fā)生而且劇烈,若不及時處理,常可危及生命[2]。
發(fā)生過敏性休克,首先應立即去除過敏原,如患者為靜脈用藥時出現(xiàn),換掉輸液器和原液,不要拔針,繼續(xù)置換上0.9%氯化鈉注射液快速靜滴,置患者于平臥位、吸氧,收縮壓40~70 mmHg,腎上腺素首劑宜用0.3~0.5 mg肌內或皮下注射,研究表明,肌內注射吸收較快,皮下注射吸收較慢[3]。過敏性休克是閃電般的過程,常危及生命,但治療后緩解也很快,故專家均強調應立即現(xiàn)場搶救,不宜轉診轉院[4]。
近年研究已明確一線用藥和二線治療,吸氧、輸液和腎上腺素是一線治療,而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等是二線用藥[5]。我們護士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高度重視藥物所致的過敏性休克,搶救時與醫(yī)生積極配合,提高急救技術,發(fā)生不良反應后應填寫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單,及時上報,為醫(yī)生用藥提供參考,確?;颊哂盟幇踩?/p>
[1]侯麗芬.一例尿激酶溶栓致過敏性休克的急救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0):1904-1905.
[2]常利民,王華慶.接種疫苗所致過敏性休克臨床特征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8(17):368-372.
[3]樓濱城.過敏性休克的急救[J].醫(yī)藥導報,2011,30(1):1-4.
[4]金鋒,曲毅,關瑜,等.8例香丹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1,8(6):376-378.
[5]魯平,包朝勝,王立新.靜脈給藥致過敏性休克死亡27例法醫(yī)學分析[J].法醫(yī)學雜志,2006,22(4):305-306.
2014-02-26)
1005-619X(2014)06-0553-02
10.13517/j.cnki.ccm.2014.0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