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失樂園》是英國詩人、思想家、政論家彌爾頓于1667年創(chuàng)作的,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中的撒旦形象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他的形象的復雜性促使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很多人認為撒旦是一個英雄、革命者,還有人認為撒旦是一個惡魔。本文主要從彌爾頓的本意出發(fā),分析《失樂園》中撒旦的真正形象。
關鍵詞:《失樂園》;撒旦;形象;復雜性
作者簡介:李詠梅(1971-),女,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5-0-01
彌爾頓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的詩人、政論家、思想家。他出生于一個清教徒家庭,青年時代就對封建思想、教會腐敗表現(xiàn)出厭惡、痛恨,后來投身于革命,并撰寫政論文章。王權復辟后彌爾頓受到監(jiān)禁,但他不屈服,仍堅持革命立場。釋放后在雙目失明,經(jīng)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三大詩作《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妒穲@》是彌爾頓最偉大的詩作,其故事取材于《圣經(jīng)》,描述了驕矜自滿的撒旦糾集一部分天使反抗上帝,戰(zhàn)敗后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獄受苦,于是他設計復仇,潛入上帝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引誘人類偷食禁果,致使人類被趕出伊甸園而沉淪的故事。這篇詩作將撒旦、亞當、夏娃刻畫的惟妙惟肖,深刻地表達出了主題。自該詩作出版以來,人們對撒旦形象的解讀存在很大不同。我國評論界大都把他看作是一個反抗者、一個英雄,結合彌爾頓的經(jīng)歷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這是對彌爾頓本意的曲解。彌爾頓塑造的撒旦始終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現(xiàn)的。經(jīng)過層層分析,我們可以看清詩人筆下的撒旦是魔鬼的化身、是引誘人類犯罪的元兇。本文從彌爾頓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分析撒旦形象。
彌爾頓作為一個清教徒,一直認為上帝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是絕不允許對上帝不敬的。十七世紀的英國由于長期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人們認為反抗上帝是很難接受的,這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大影響。彌爾頓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認為不管是天使還是人類都應遵循理性的原則,所以他不讓撒旦超越上帝的控制?!妒穲@》是彌爾頓創(chuàng)作思想的體現(xiàn)。史詩的開篇不久撒旦就向眾魔宣布“行善絕不是我們的任務,作惡才是我們唯一的樂事”1,這是詩人對撒旦形象的界定,是幫助讀者理解撒旦形象的。撒旦對抗上帝,要擺脫上帝和法律的約束,想擁有絕對的自由,在反抗失敗之后仍不思悔改,不惜長途跋涉,化身為蛇引誘人類偷食禁果,給人類留下災難。撒旦的行為對一個虔誠的清教徒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同時在請教思想中是禁止褻瀆神靈的,但撒旦多次違背彌爾頓的信仰。他咒罵上帝,在彌爾頓心中,撒旦是陰暗的代名詞,是魔鬼的化身。另外,撒旦還是罪與死的根源,撒旦從頭部生下女兒“罪惡”,“罪惡”美如天仙,撒旦受欲望的引誘,盡然與自己的女兒亂倫生下一個可怕的兒子“死”,“死”生下后便強奸了自己的母親,“罪惡”生下一群怪物,時刻受怪物的折磨,這違背倫理道德行為遭到世人的唾棄,更不用說嚴守禁欲思想的彌爾頓了。后來“罪惡”和“死”建造了從地域通往人間的路,從此人間便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撒旦造成的。撒旦引誘人類偷吃禁果后,得意洋洋地回到地獄炫耀,但他們都變成了蛇,雖然他們眼前有掛著禁果的樹,但吃到的都是苦果,只能永遠忍受饑渴。彌爾頓安排惡魔的悲慘結局,是他認為他們罪有應得的體現(xiàn)。
彌爾頓筆下的撒旦形象具有復雜性。撒旦原本是一個大天使,具有魁偉的儀態(tài)、堅強的意志,善于謀略、敢于冒險。他在史詩的前兩卷中表現(xiàn)出叛逆者的英雄氣概,即使在叛逆失敗被打入地獄后,他還保留著王者之風。但當史詩從地獄轉向伊甸園后,撒旦的英雄氣概消失了,從一個無所畏懼的英雄變成了偷偷摸摸、引誘人類的懦夫。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撒旦的真正墮落不是對上帝的對抗,而是對人類的毀滅。上帝并沒有因為撒旦的背叛毀滅撒旦,而是采取了嚴重的懲罰措施。撒旦毀滅人類的罪惡計劃得逞后,他變得越來越丑惡,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變成了一條令人討厭的蛇。撒旦的墮落是必然的,這是受彌爾頓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詩人把人看做是高尚的、自由的精靈。撒旦在反抗失敗后,把人類作為報復的工具,因此撒旦成為自己罪惡的奴隸。
雖然撒旦不是彌爾頓稱頌的英雄,但從撒旦身上,我們能看到撒旦形象有著時代和詩人的影子。詩人懷著滿腔的熱情參加革命,王權復辟后對他來說是一場災難,粉碎了彌爾頓多年的革命理想,雖然存活下來,但內心極為痛苦,只能通過文字來宣泄。盡管撒旦身上有著英雄的氣質,但我們絕不能說撒旦是一個英雄,他永遠是一個惡魔。彌爾頓借助撒旦之口將自己心中的不滿、郁悶傾吐出來。同時史詩中也說“啊,人們真可恥,判了罪的眾魔卻能緊緊團結一致,可是人們,卻互相憎恨、敵對、自相紛爭”2,這是彌爾頓對革命所發(fā)的感慨,革命后內部陣營分裂,給敵人可乘之機,導致革命的失敗。
我們也可以從史詩中的上帝視角來分析撒旦形象。彌爾頓作為清教徒痛恨教會的腐朽,但并不是要否定上帝,而是希望教會能回歸純潔。彌爾頓筆下的上帝是仁慈和權威的代表,他是天地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他為亞當和夏娃提供了一切美好的東西,使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同時也賦予了人類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什么上帝要給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呢,這是因為上帝賦予人類自由意志,但人類一旦犯錯則要自己承擔后果,充分體現(xiàn)了上帝的公正。這說明了上帝是仁慈的,不是復辟王權暴政者的代表,作為反抗上帝的撒旦,也不是英雄的代表,而是罪惡的根源。
總之,《失樂園》中的撒旦進行了幾次變身,如老虎、獅子、蛇等,這些動物本身都隱含著一定的感情色彩。獅子、老虎是兇殘的代表,蛇是狡猾的代表。撒旦最后變身為蛇,以誘惑者的身份出現(xiàn),引誘無辜的人類走向罪惡,怎么能說撒旦是英雄呢?彌爾頓筆下的撒旦形象之所以眾說紛紜,主要是因為撒旦的形象引發(fā)了人們情感的共鳴。撒旦在反抗的過程中身上也有著一些高貴的東西,如頑強、高傲,這在一定程度上誘導著人們的解讀。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巴特認為“作者死了”,他認為文本沒有唯一的界定,只有在對文本不斷的解讀中,才能不斷地豐富文本?!妒穲@》中的撒旦形象具有蓬勃的藝術生命力,就是因為他形象的復雜性,滿足了不同時代不同讀者的閱讀期待,從而使撒旦形象更為豐滿。
注釋:
[1]彌爾頓.失樂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P10.
[2]彌爾頓.失樂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P87.
參考文獻:
[1]彌爾頓.失樂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2]齊軍. 試析《失樂園》中撒旦的藝術形象[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2)
[3]黃德林.《失樂園》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審視[J].上海大學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