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梁振
(江蘇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對“賓興”的研究,最早的是1961年楊聯(lián)升的《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近來的科研成果有毛曉陽1999年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清代江西鄉(xiāng)紳助考活動研究》;黃素娟2008年華南農業(yè)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從捐資助考到地方公共事務——清中期至民國廣東賓興組織研究》等十多篇。這些論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為個案,表述地方志中涉及的賓興組織、賓興經費的來源及經費管理等問題,涉及清代江蘇省的有關賓興事宜很少。本文擬從清代不同時期常州府地方志中收集有關賓興經費的來源、經費項目的使用情況等資料,結合科舉程式,來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間的助學、助考的公益行為與常州府科名之盛的關系。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南直隸置江南省。清葉夢珠《閱世編》:“江南故為南京直隸衛(wèi)、府、州、縣,自順治二年改為行省?!樦渭灸辏蛱K、松賦重,特分江寧及蘇、松、常、鎮(zhèn)五府屬右藩,而駐扎于蘇州。”[1]卷3“建設”“順治十八年,分府九: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康熙六年,江南更今名(江蘇省),治所在江寧,統(tǒng)領江寧、蘇州、常州、松江、鎮(zhèn)江、揚州、淮安七府。乾隆二十五年析江寧、淮安、徐、揚四府。統(tǒng)領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zhèn)江八府?!逼渲谐V莞陧樦纬?,因明制,領縣五,指的是武進、無錫、江陰、宜興、靖江五縣?!坝赫?1724年),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常賦重事繁,疏請?zhí)珎}等十三州縣各析為二,析武進置陽湖,無錫置金匱,宜興置荊溪。領縣八?!保?]286八縣指的是武進、陽湖、無錫、金匱、江陰、宜興、荊溪、靖江八縣。本文所指稱的既指順治初至雍正二年(1724年)之間“領縣五”的常州府,也指乾隆二十五年至清末“領縣八”的常州府①。
廈門大學毛曉陽在《賓興研究與科舉學》[3]80-81中提出:賓興即是科舉制本身;賓興還是宋代以來“解試”和“鄉(xiāng)試”的代名詞,并闡釋其起指代作用的原因?!百e興”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原文為:“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保?]19在《漢語大詞典》[5]1488中“賓”字的“賓客”與“尊敬”二個義項與科舉相關。宋末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轉引呂祖謙的言論“周禮以鄉(xiāng)三物教民,謂之賓興。只看賓之一字,當時蓋甚尊事”[6]711-712可作注解。鄭玄注:“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xiāng)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于王矣。”結合以上諸義,“賓興”理解為推舉賢士、能士并待以賓客之禮以示尊重,與“賓薦”“賓貢”同義,是廣義的科舉人才選拔的概念。
“賓興”也是清代地方財政性科舉經費的統(tǒng)稱。據毛曉陽考證,刊行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河南)上蔡縣志》是目前所見最早采用這一用詞法并且列出各類經費細目的文獻,并指出其卷四有食貨志“賓興”一門中的五種科舉經費和“賓興”細目[3]84。一般來說,地方志的編纂者在各自的賦役志或田賦徭里中,特設“賓興”一類,概指各類科舉考試費用??疾榍宕V莞h志,有二處提及“賓興”之名。一是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五學校書院附“賓興款”條。內容為:“前有一萬千存典生息,兵后無存,知府扎克丹于節(jié)省項下拔錢五千千存典,歲收息錢,于鄉(xiāng)會試年兩縣公給應試者川資卷價。”[7]152這里的“賓興”指的是盤纏與試卷費用。二是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載:“自明以舉人為定階,而應鄉(xiāng)舉有名者將赴試,縣令及校官涓吉日,戒更行事。于學之明倫堂設宴,舉子列坐于上,縣令、校官設坐于下,北向,酒行,演樂。樂闕而散,拜至拜送。厥儀甚肅。宴之日,張彩坊于甬道,題曰:龍門。士子由甬道龍門下,出亦。謂之賓興?!保?]108這是府州縣及校官為通過科試的文生舉行的送別宴會,實質是“賓興”儀式,并且地方政府將此納入正常的經費開支??滴酢冻V莞尽份d:“鄉(xiāng)飲酒席銀120兩,實給60兩。由各該縣編?!保?]174刊行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康熙《常州府志》及其他地方志雖沒有列“賓興”之名,卻行“賓興”之實。
“賓興”是明清時期為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提供免費的地域性的助學、助考公益基金。據不完全統(tǒng)計,清代全國1 883個府州縣中,有617個均設有“賓興”基金。其地域分布率達到32.8%,是當時社會非常普遍的公益活動。對于科舉考試經費問題,直接相關的研究論文有李世愉的《清代科舉經費的支出及其政策導向》。該文將清代科舉考試各項開支分為制度性開支與非制度性開支。制度性開支分為鄉(xiāng)會士子的路費、各省鄉(xiāng)試考官之路費、科場經費和考試后的宴賞四種。非制度性開支分為賞落第舉子盤費銀、因天氣變化之賞賜。獎勵搜檢兵役、對老年落第者的賞賜、制科之賞賜等若干項[10]16-35。李世愉所概括的幾種經費與地方志中囊括的經費門類并不完全相同,文中雖提及清代江蘇奉賢縣(今屬上海)民間“賓興”公款,但沒有討論“賓興”與清代科舉程式的關系。現依照科舉應試的先后,對清代常州府地方志中涉及的“賓興”信息,加以梳理。
清代科舉的??瓶荚嚦绦驗橥?、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
清代士子入學考試為“童試”,應考生員之試者稱為“童生”?!巴嚒庇煽h試、府試、院試三場考試組成。申請第一場考試的被稱為“俊秀”?!翱⌒恪痹诿鞔鞘窦{粟入國子監(jiān)者的稱謂?!睹魇贰みx舉志一》:“迨開納粟之例,則流品漸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員之例以入監(jiān),謂之民生,亦謂之俊秀?!保?1]184清代則是漢族官吏無出身者之稱?!肚鍟洹だ舨克摹の倪x清吏司》:“凡官之出身有八……無出身者,……漢曰俊秀。”“凡滿、漢入仕,有科甲、貢生、監(jiān)生、蔭生、議敘、雜流、捐納、官學生、俊秀?!保?]425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凡科舉中之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出身,而以進士為止。由考試得來之出身,終身帶有不可移易。”申請第一場考試的“俊秀”是對準備應考的平民或是無功名的漢族官吏的美稱。無正當職業(yè)的“賤民”無此權利?!八拿駷榱?,奴仆及倡優(yōu)為賤。凡衙署應役之皂隸、馬快、步快、小馬、禁卒、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長隨與奴仆等?!保?]458府州縣一級的地方政府需要為童生試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一般來說,童生試的主要經費開支包括視學講書、考校生儒、操練官兵,以及考試所用的紙張、筆墨、考卷、花紅、供給等項。如路費。學臺主持的童生院試(包括縣試)的考點在府城或是直隸州的治所。各省學政皆駐省城,“惟順天學政駐通州,江蘇學政駐江陰縣②,安徽學政駐太平府,陜西學政駐三原縣”[12]9。因江蘇學政駐節(jié)府屬江陰縣,童生應院試者至少需路費開支。另外一項重要的經費開支是修建童試校士館。校士館稱棚廠或考棚,據王三才的《平陽試院記》載:“…… 每歲費金三百金,遇三歲幾千金矣。”[13]《藝文》2清康熙常州府五縣科場席舍銀為269兩2錢8分6厘7毫。
應考童試時,除地方政府的經費支持外,應試者個人承擔的經費大致有二項。第一是請廩生為應試者出身和品行做保的銀子。第二是規(guī)費,如中榜,中榜后向教官交納的規(guī)費。
參加鄉(xiāng)試的必須是通過科考選拔的生員以及貢生和監(jiān)生。生員入學,國家即有優(yōu)遇。順治九年各地學宮所立的臥碑文記載:“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yǎng)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14]卷389即生員有食廩、免丁糧、地方官以禮相待的優(yōu)遇。生員只是一般稱號,在生員之中有附學生員、增廣生員和廩膳生員。歲、科考中成績最優(yōu)秀者為廩生,作為官學生之一,津貼每年約為四兩銀子[14]卷19。表1③為清代康熙朝常州府學、五縣縣學關于廩生的津貼支出,是按照政經費開支派編各縣的,與《欽定大清會典》中的記載相應。
表1 清代康熙朝常州府學、五縣縣學廩生的津貼支出
對于寒士,乾隆三年上諭:“諭各省學租,原為散給各學廩生貧生之用,但為數無多,或地方偶遇欠年,貧生不能自給,往往不免饑餒,深可憫念?!摱綋釋W政飭令教官,將貧生等名籍開送地方官,核送詳報。視人數多寡,即于存公項內,量撥銀米移交教官,均勻給散,資其 粥?!保?4]卷392據《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記載,光緒元年(1875年)至光緒三十一年間,府學有學田529畝,別有學田81畝與縣學合。同期縣學有學田497余畝。其中武進縣學184余畝,陽湖縣學313畝。設置學田是為貧苦生員從本學學田的租賦,獲得膏火之費的資助。
生員在學,有月課,有季考。學政在任三年,到任第一年,輪流到各地舉行的考試為歲考,第二年為科考。歲考、科考均每三年一次。凡府、州、縣的附生、增生、廩生都必須應考。以康熙朝為例,常州府學、縣學歲科考試與平日的月季考費用見表2。附生入學已三十年,或年屆七旬者,以及患篤疾者,準給予衣頂,免其歲試,但不準應鄉(xiāng)試。乾隆五年奏準:“文武生員,有情愿告給衣頂者,除篤疾之人照例令該學教官據實具詳,準給衣頂外,其有以年老告給衣頂者,按其入學已歷三十年,無論衰病與否,俱為合例?;蛉雽W雖不滿三十年,而年已及七旬者,亦為合例……,給予衣頂,免其歲考,仍不準應鄉(xiāng)試。”[14]卷390
歲試是甄別生員的考試。清初順治九年,題準歲考生員有“六等黜陟法”,考劣等者有“青衣”“發(fā)社”作為降級的處分。歲試“發(fā)落時……教官分別賞罰。一、二等賞絹紗、絨花、紙筆墨,三等前十名賞紙筆、紙花,四等以下罰如例?!保?4]卷384
表2 常州府學、縣學歲科考試與平日的月季考費用(以康熙朝為例)
若要取得鄉(xiāng)試的資格,必過科試或錄科或錄遺??圃嚨闹饕康氖菦Q定哪些生員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科試大率僅列三等,不行貶黜。凡考在一、二等及三等前十名(大省)或前五名(中、小省)的廩、增、附生,準送鄉(xiāng)試。科試其余考在三等或因故未考者,以及在籍的貢、監(jiān)官生,由學政另行考試,錄送應試,叫錄科?!颁浛浦O,恐有遺珠也?!保?5]卷7錄科未取者以及未參加科試錄科者,再考試錄遺④與大收一場,取錄有名者也準予參加鄉(xiāng)試。
會試、復試、殿試是最高一級的三種考試。會試取錄者先以禮部的名義發(fā)表,稱為貢士。貢士可參加復試。復試之后舉行殿試,地點在太和殿⑤。通過殿試,貢士即取得進士的稱號?!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敝羞M士,科考之路終于圓滿。以康熙朝為例,常州府學、縣學生員中舉費用,考貢費用及中進士后開支見表3~5。
表3 常州府學、縣學考貢費用(以康熙朝為例)
表4 常州府學、縣學生員中舉后費用(以康熙朝為例)
表5 常州府學、縣學生員中進士后經費開支(以康熙朝為例)
清代,教育經費政府撥款甚少。以光緒二十二年為例,是年國家歲入83 110 008兩,歲共用銀73 433 329兩,在常例開支中科舉考試的支出,實支銀113 852兩,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55%[16]1。宣統(tǒng)三年預算歲出3 800余萬兩,教育不足200萬兩,占4% ~5%[17]9。以上二例是清代不同時期,全國財政總收入與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再以光緒八年(1882年)至十四年(1888年)江蘇省財政總收入與教育經費支出作比為例。6年間,江蘇省財政供給為1 400余萬兩~1 500余萬兩,同時期江蘇省歲支出,用于教育方面開支統(tǒng)計如下:
舉人旗匾銀,每名20兩,歷年支銷最高530兩,最少70兩;舉人會試盤費,每名8.79兩,歷年支銷最多3 814.20兩,最少895.14兩;江寧府學廩膳并門斗工食每年19.2兩(乘以6年);江寧八旗學堂紙筆、茶水、兵丁操具每年489.86兩(乘以6年);江京書院經費并操演獎賞每年2 890兩(乘以6年);書院經費并刊書經費最多1.44萬兩,最少1.28萬兩;文武鄉(xiāng)場經費文闈1.04萬兩,武闈2 651.23兩。教育經費的支出為51 805.39兩⑥,財政收入的比例為 3.45%[17]10。康熙前(包括康熙朝)常州府學、五縣縣學經費開支(按經費編派各縣)如表6所示。
表6 康熙前(包括康熙朝)常州府學、五縣縣學經費開支(按經費編派各縣)
清代政府要“養(yǎng)成賢才”,政府撥款又甚少,其教育經費大多都出自地方公產或公益捐。正如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所云“每人各贈白金,但其數甚微,與禮部試公車之費皆不足當治裝之十一……故各旨皆勸捐、集款或置產取租或貸商為息。合三年所積,視鄉(xiāng)試會試者之眾寡而分給之以稱”[8]108?,F以江蘇省和常州府為例,說明經費的籌措方式。
第一,設學田。設置學田以為興學之用。以江蘇學田為例,雍正二年(1724年)時有43 509畝,年征租銀5 716兩;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有41 858畝,年征租銀5 491兩。所征租銀專用于一切學費及春秋祭典費用[18]345。地方府學、縣學、書院、義學也均有學田。光緒元年(1875年)至光緒三十一年間,常州府學有學田529畝,別有學田81畝與縣學合。同期縣學有學田497余畝。其中武進縣學184余畝,陽湖縣學313畝。時龍城書院有學田千余畝,其中,武進970余畝,陽湖縣60畝,江陰縣5畝。道光年間(1821—1850年),延陵書院有學堂1 300余畝,約為8 665 580平方米,同治年間(1862—1874年),同仁堂義學有學田240余畝,房40間。安西鄉(xiāng)義學今有田30余畝。廣敷義學有義學門首房租錢給用。學田有佃農耕作,學校每年收租錢或谷物。延陵書院租額為正田每畝700文,埂田400文,蘆灘、圩田500文。光緒三十四年勸學所總董徐雋鑒于城區(qū)各小學經費多寡懸殊,遂倡議經費統(tǒng)一,將原龍城書院的學田收入提歸勸學所,平均分配各校[19]115。據道光《無錫金匱續(xù)志》記載,“無錫經營650畝7分4厘1毫,額征米489石7斗2勺,麥88石2斗4升2合;金匱經營646畝3分5厘6毫,又附入東林書院田16畝6分9厘5毫,額征米500石9斗4升4合2勺,麥88石7斗9升7合3勺,歲給書院膏火修金共銀 780 兩零”[20]15。
第二,公益捐。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溪南書院膏火花紅是縣內捐廉。高山書院是陽湖知縣歲捐錢60千,典布牛豬行各捐錢給用。棠陰書院是陽湖知縣吳康壽捐錢200千。道南書院是陽湖知縣吳康壽捐錢120千;城鄉(xiāng)合捐錢480千。新塘、太平、迎春三鄉(xiāng)捐錢400千,歲收息錢;陽湖知縣永遠歲捐錢 132 千給用[7]150-151?!朵嚓柨h續(xù)志》載,光緒中南麓書院由史良、尤炳等倡捐建造[21]87-93。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載,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書院經費錫邑義租田650畝7分4厘[22]280。公益捐的捐率不詳。最主要用于義學。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20所義學(包括已廢義學)中有12所義學有公益捐款。其中養(yǎng)正義學、敬節(jié)堂義學、集英義學、左廂義學、青云坊義學有布捐錢給用;敦仁堂義學有米捐錢給用;冠英義學、懷南義學有眾捐錢給用;青山義學有存仁堂津貼錢給用;同仁義學有同仁堂津貼錢給用;通江鄉(xiāng)義學有城租錢、鄉(xiāng)捐錢、班船錢給用;懷仁堂義學有(□□)錢給用[7]151-152。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載:“宜興荊溪賓興公項,兵后無存,同治九年宜興知縣陸鴻逵倡捐千緡,復輯捐眾姓得3 000余緡,由吳承澤經管?!保?]108
第三,畝捐。畝數不詳。光緒《武陽志余》載,同治四年(1865年)武進、陽湖二縣修建縣學,經費不足,經辦人劉翊宸、莊毓宏請求以畝捐補充,獲準。不久奉令“止捐”。同治九年,經呈準總督馬新貽“續(xù)行畝捐”,擴建學堂。另據《靖江縣志》載:崇文書院在乾隆二十九年由諸生沈宏等勸捐平課田 40 余畝充費[23]54-70。
第四,其他。道光《無錫金匱續(xù)志》載:乾隆年間“郡守金道乾將查找黃拱辰案內錢文,撥縣發(fā)典生息,附課膏火項下錢920千文”供東林書院使用[20]15。
清代大臣靳輔稱:“江南之蘇、松、常、鎮(zhèn),浙江之杭、嘉、湖等府……為財賦之藪?!保?4]951康熙十九年(1680年)江南巡撫慕天顏奏稱:“江南財賦甲天下,蘇、松、常、鎮(zhèn)課額尤冠于江南。”可見清代常州地區(qū)是輸送賦稅的中心地區(qū)之一。經濟的富庶為常州成為“人才薈萃”之地奠定了物質基礎。常州自古被視為人文淵藪,“德業(yè)之盛,代不乏人,文學甲于天下”。筆者據《毗陵科第考》[25]統(tǒng)計,順治二年乙酉科至光緒二年丙子科鄉(xiāng)科共有舉人1 113名。順治四年丁亥至光緒二年丙子科甲科共有進士424名。清代會試共112科,錄取人數26 391名,常州府進士所占比例為1.6%[14]卷350。“毗陵獨多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當地政府與民間重視教育投資,通過各種方式籌措教育經費,尤其重視科舉應試經費籌措與支出。唯此,毗陵方能成為“人文淵藪”。
注釋:
①根據柯劭忞等編纂《清史稿》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江蘇286-288頁整理。
②“設在江陰的江蘇學政衙署和常州府考棚,自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起,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學政裁撤,除遭咸同兵燹毀壞而中斷了七八年外,歷任學使(除咸同年間的三四位),一直入主其間,操持全省學政幾近300年。”見趙統(tǒng):《江陰明清學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2頁。
③文中所有表格內容據《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6·康熙常州府志》統(tǒng)計整理。
④遺才生員每名盤纏銀三兩。
⑤清初殿試在天安門外,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太和殿前丹墀考試”,遇風雨則移至太和殿的東西兩閣階下進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在保和殿內考試。
⑥教育經費的支出為51 805.39兩。是按經費支出最多的銀兩計算;有的府學或書院是按照6年總支出計算。
⑦“按臨所過州、縣,護送敕印及隨行文卷官物,準用驛站夫馬、船只??寂飸霉賯涓魑锛邦~設書役工食,準予動用公項。余俱自行雇備購買。后來學政出棚考試定有棚費,以縣之大小照章酌送,其數不等,法令雖無明文,久為各省循例之默許?!币娚萄荟?《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相關著作》,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1] 葉夢珠.閱世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柯劭忞.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3] 毛曉陽.賓興研究與科舉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80 -86.
[4] [東漢]鄭玄.周禮注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6]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7] [清]王具淦,吳康壽,修.[清]湯成烈,莊毓鋐,等,編纂.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7·光緒武進陽湖縣志[M].據清光緒五年(1879年)刻本影?。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8] [清]潘樹辰,施惠,修.錢志澄,周鐔,續(xù)修.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9] [清]于琨修,陳玉璂.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6·康熙常州府志[M].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影?。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0]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辯[M].沈陽:北方聯(lián)合出版?zhèn)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2.
[11] [清]張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12]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相關著作[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13] [清]章廷珪,修.平陽府志[M].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印本.
[14] [清]昆岡,李鴻章,等.編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EB/OL].[2014 -04 -08].http://www.cadal.cju.edu.cn/index.
[15] [清]諸畮香,輯.明齋小識[M]//筆記小說大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16] [清]劉聲木.萇楚齋五筆[EB/OL].[2014-04-08].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
[17]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財政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18]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教育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9] 常州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常州市教育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0] [清]李彭齡.(道光)無錫金匱續(xù)志[M]//無錫文庫:第 1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21] [清]楊家騵.溧陽縣續(xù)志[M].光緒丁酉續(xù)纂己亥歲刻.
[22] [清]裴大中,倪咸生,修.(光緒)無錫金匱縣志[M]//無錫文庫:第1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23] [清]葉滋森,修.靖江縣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24] 靳輔.生財裕餉第一疏[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5] 趙充之,原編.鐵鑄菴,劉依生,莊南村,續(xù)編.史致諤,校補.毗陵科第考[M].同治七年戊辰續(x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