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春/文
人類的日?;顒与x不開光線,通常眼睛所能感受到的光線為光譜中波長為380nm~760nm的部分,稱之為可見光。高能量的短波可見光(400nm~500nm)會通過光化學作用破壞感光細胞的外節(jié),因該波段屬于藍光區(qū)域,故稱這種損害為藍光損害。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藍光損害來自人造光源,因慢性積累而導致視網(wǎng)膜損害。正常人眼的晶狀體可以吸收部分紫外輻射,阻斷部分藍光,白內障手術進行的人工晶體置換,使患者視網(wǎng)膜受紫外和藍光的損傷機會大大增加。
波長440nm附近的藍光是引起視網(wǎng)膜損害的最危險的可見光波段。存在高藍光的人造光源有:弧光燈(探照燈)、太陽燈、投影燈。另外,由于太陽具有極高的光亮度及光譜,內含豐富的藍光,在特定的條件下,它給視網(wǎng)膜造成損害比其他光波大。舉例來說,光照在積雪面上,太陽藍光部分有危險性,不可直視。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特別是經(jīng)常在光線較暗的地方使用這些產(chǎn)品,其藍光對視力健康造成的危害日益擴大。令人欣慰的是,藍光防護鏡片應運而生,一些國家開始制定相關的防護標準。例如,澳大利亞太陽鏡標準中已對防藍光作出要求。澳標中指出:太陽藍光透射比(τSB)在海平面大氣質量m=2條件下的太陽輻射光譜分布Es(λ)和藍光危險函數(shù)B(λ)的加權因素,波長在400nm~500nm之間的平均值。公式:
澳標中規(guī)定藍光吸收率:當鏡片明示其藍光吸收率為X%,則其太陽藍光透射比τSB應不≥(1 0 0.5-X)%;藍光透射比:當鏡片明示其藍光透射比小于X%,則其太陽藍光透射比 應不≥(X+0.5)%。
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藍光防護鏡片的國家標準,鏡片防護效果的評估機制和評估模型也沒有建立,需要相關科研、眼科和視光專家們通力合作,制定相關的國家標準并建立藍光損害的評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