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東 郭健 /文
目前,對于青少年近視眼患者的視力矯正依然以配戴眼鏡最為有效和可靠。正確地驗光配鏡對屈光不正的視力矯正非常重要。因此配戴一副合適的眼鏡對于提高患者遠視力,恢復眼的正常功能,防止近視繼續(xù)發(fā)展,防止斜視弱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患者進行嚴格的醫(yī)學驗光,確定其屈光狀態(tài),無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步。2010 年,我們?yōu)榍獠徽?196 例進行了驗光配鏡?,F分析如下。
收集2010年 3月到2011年3 月一年間來我院門診眼科就診的196例(392只眼)近視患者,其中男102例,女94 例。屈光度 3.00 D 以下 212 眼,3.25D~6.00 D 160 眼,6.00 D 以上 20 眼。單純近視264眼,復性近視或復性遠視62眼,單純散光 40 眼,混合散光26 眼,所有患者年齡6~15歲,平均年齡12.5 歲。
運用綜合驗光儀,所有檢查均由同一位專業(yè)醫(yī)師完成,視力標準設定為1.0 ,記錄下檢查結果,其中伴有散光患者按照(球鏡度數+1/2柱鏡度數)換算成等效球鏡度數。初診時查。①裸眼視力,用裂隙燈、眼底鏡檢查眼前節(jié)及眼底,排除有任何影響視力的器質性病變者,記錄患者有無配戴眼鏡史。②用自動驗光儀對患者進行驗光。③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滴眼5次,每次1滴,每5min一次,40min 后再次用電腦驗光儀測量,綜合驗光儀進行醫(yī)學驗光,第2天進行試戴眼鏡,最后處方。
將以上結果統(tǒng)計分析,其中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種獨立樣本t檢驗,P值均<0.05為有意義。
所有患者近視度數為-0.50D~-8.00D,均無病理性屈光參差。散瞳前后近視度改變+0.45D~-1.62D(+表示度數增加,-表示度數減?。?,其中228只眼散瞳后近視度數較前下降,78只眼散瞳后近視消失,76只眼散瞳前后無改變,10只眼散瞳后度數有增加(0.12~0.75)。所有患者平均等效球鏡度數(AESLD)散瞳前后及復查時比較見表。
表 患者散瞳前后及復查時比較(x+/-s)
15 歲以下的青少年常規(guī)必須散瞳驗光,15歲以下的患者散瞳前后AESLD差異均有顯著性。結果顯示,392只眼中假性近視 32只眼,完全真性近視 14只眼,混合型近視,346只眼,青少年近視患者中以混合性近視多見,而單純的假性近視及真性近視均相對較少。由于近視眼患者多為混合性近視,其近視度數有調節(jié)成分,故在對近視眼患者驗光配鏡時,必須散瞳檢查以排除調節(jié)因素,以獲得客觀的屈光狀態(tài)。
復方托吡卡胺雖然是非完全性的睫狀肌麻痹劑,但只要合理使用,可以滿足驗光時放松調節(jié)的要求。復方托吡卡胺最佳睫狀肌麻痹在第一滴藥后30min出現,滴用3次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40min后睫狀肌可以達到良好的麻痹效果[1]。對于散瞳后近視度數反而有所增加者,主要是由于周邊角膜及晶狀體曲率大于中央部,當散瞳后瞳孔直徑增大,從而導致球面差增加所致。當散瞳藥作用消退后,此影響因素即可消失。這也是散瞳驗光后必須復查的原因之一,而部分復查時度數較散瞳后低,這可能符合近視者,以最小度數矯正至最佳視力相吻合。
醫(yī)學驗光必須使用綜合驗光儀,根據被檢者的眼位、調節(jié)、雙眼單視以及集合功能等檢查結果,選其中最佳矯正的鏡片,讓患者“戴得舒適、看得清楚”。醫(yī)學驗光法能全面地檢查患者的視覺功能、主視眼、雙眼單視、雙眼平衡功能,較初級驗光法更能準確地反應患者真實的屈光狀態(tài)[2]。散瞳驗光是讓眼球處于調節(jié)靜止狀態(tài)時進行驗光,適合于15歲以下的兒童或調節(jié)力較強的成人;小瞳驗光是在調節(jié)恢復或存在的情況下進行驗光,適合于對散瞳驗光結果的復查,或一般狀況下的成人驗光[3]。客觀驗光是通過客觀的方法測定被檢眼的遠點位置,借此來判斷眼球屈光系統(tǒng)的屈光狀態(tài),如視網膜檢影鏡法、自動驗光儀等。規(guī)范的主觀驗光則應是在綜合驗光上進行。電腦驗光儀只能對屈光狀態(tài)進行初步篩選,絕不能以其結果作為驗光的標準[4]。綜合驗光儀集多種檢查功能于一體,它不但能檢查球鏡的屈光度數,還能精確查出散光度數和散光軸向,此外,還能對眼位、調節(jié)情況以及雙眼單視功能、主導眼等作出正確的判斷,熟練掌握與使用綜合驗光儀,是提高驗光水平的關鍵措施。
[1]陳翔, 林智, 賴欣婕等.托品酰胺滴眼液對眼睫狀肌麻痹效果的客觀觀察[J].眼視光學雜志,2008,10 (2):135
[2]劉家琦, 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619
[3]褚仁遠,瞿小妹. 醫(yī)學驗光的含義與實施[J]. 眼視光學雜志2002,4(2):116~117
[4]褚仁遠,瞿小妹. 醫(yī)學驗光在屈光手術中的作用[J].屈光手術雜志 2006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