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鋼
(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 福建 廈門 361012)
地理學習難度分層的教學研究**
李 鋼
(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 福建 廈門 361012)
從闡述高中地理學習難度分層對提升自主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性入手,基于影響地理學習難度因素的分析,提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地理學習難度的分層原則;在此基礎上,闡釋基于地理學習難度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最后,結合課例從實踐層面進一步闡釋基于學習難度分層的地理教學。
學習難度;難度分層;教學原則;教學策略;教學案例
地理教學實踐表明,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還能掌握獲取新知的方法。隨著自主獲取的新知占所獲新知總量比重的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習興趣與欲望也明顯增強。然而,由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能力的有限性,教師必須研究地理學習難度的劃分,并針對不同學習難度的知識,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本文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jié)教學為例,闡釋高中地理學習難度的分層原則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
整體性、區(qū)域性、時空性是地理學科的特質,圖表語言是其獨特的學科語言?;诘乩韺W科的特性,地理學習難度一是受學生已有經(jīng)驗(包括已有知識基礎、生活閱歷)的影響;二是受地理知識本身屬性的影響;三是受教材(或學習材料)對地理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影響。由此提出以下分層原則:
1. 根據(jù)欲學知識解讀過程中涉及相關地理知識的多寡劃分學習難度。涉及的相關概念越多,影響因素越多,綜合性越強,學習難度越大。
2. 根據(jù)欲學知識的易混性劃分難易程度。與該欲學知識意思相近的相關地理知識越多,學習難度越大。
3. 根據(jù)欲學知識所涉及地理事物時空分布的復雜程度劃分學習難度。解讀地理事物分布的時空想像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
4. 根據(jù)解讀欲學知識所涉及地理邏輯思維鏈的長度劃分學習難度。涉及的地理邏輯思維鏈越長,學習難度越大。
5. 根據(jù)解讀欲學知識需要數(shù)理化等其他學科知識支撐的程度劃分學習難度。學生解讀該欲學知識所需要的數(shù)理化等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基礎越差,學習難度越大。
6. 根據(jù)欲學知識與學生閱歷聯(lián)系的疏密程度劃分學習難度。該欲學知識表達的地理事物越遠離學生閱歷,學習難度越大。
7. 根據(jù)欲學知識圖文表述的直白程度劃分學習難度。欲學知識文字表述的越直白,相關圖解越簡單,學習的難度越小。
按學習難度劃分,地理學習內(nèi)容可分為“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掌握”“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可以掌握”“經(jīng)教師點撥后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能掌握”,以及“必須在教師講解后才能掌握”等四大類型,本文將其分別表述為難度1、難度2、難度3及難度4,從而為自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以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為教學案例,地理知識難度預設如表1。
*
表1 “冷暖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jié)知識難度預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有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的差異,學習同一地理知識,不同學生的學習難度存在差異,上述難度劃分僅是教師根據(jù)本校高一學生一般的生源基礎做出的一種預設。這種預設還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和調整,才能符合教學的要求。
按地理屬性劃分,學習內(nèi)容主要分為地理概念、規(guī)律、原理和技能四大方面。其中,概念與技能是支撐規(guī)律與原理學習的必要前提。只有精確把握概念,熟練掌握技能,才能“發(fā)現(xiàn)”地理規(guī)律、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般應先學概念后悟原理與規(guī)律。
地理概念教學應立足概念在原理學習與規(guī)律歸納上的應用,指導學生在概念的文字表達及地圖語言表達上形成能夠相互轉換的主體認知。對于涉及較多相關概念或易混性較強的、遠離學生閱歷的核心概念,教師應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啟發(fā)學習的思考方向。
地理規(guī)律教學的重點是啟發(fā)、指導學生基于相應的地理圖表,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去“發(fā)現(xiàn)”地理規(guī)律。對學習難度較大的地理規(guī)律,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方法提示,并對學生關于地理規(guī)律的表述給予科學的規(guī)范。
地理事象成因具有很強的區(qū)域性和綜合性,其中隱含著地理原理。能否正確闡釋地理事象的成因,關鍵在于是否具備探究能力,教師要通過課堂講解或學案書面講解,示范地理原理的探究方法。
基于上述思考,制定以下教學原則:
1.任務驅動,先學后教
教師向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應包含地理素材、學習提示和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起點和學習進度,在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自主研習學習資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發(fā)現(xiàn)相關問題、描述問題現(xiàn)象、歸納事象特征、求證事象規(guī)律、探究事象成因、尋求解決辦法,形成對地理新知的自主認知。隨后,教師基于學生個體“教前學習”的成果組織小組交流,并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與點評。
2.教師示范,適度助學
對于難度較大的地理知識,教師要通過講解示范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解讀思路、方法,以及觀察問題的視角,講授的主要是難點,點撥的主要是思考方向及學科規(guī)范。針對學習素材,教師的設問要留有余地,留些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提出;針對問題解決,點撥思路能解決的,就不講方法;講解方法能解決的,就不講問題解決的過程,課堂上留足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
3.借助差異,異步共進
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必然表現(xiàn)為學習進度與認知水平的差異。借助這種差異資源,組織合作學習,聚焦認識差異,分享地理認知的視角、方法和結論,經(jīng)歷頭腦風暴,形成認知共識,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均得到發(fā)展。
根據(jù)地理知識的學習難度,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1.任務驅動,獨立學習
針對難度1,教師提出具體學習目標,給出可操作性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獨立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2.任務驅動,自主合作學習
針對難度2,教師提出具體學習目標,給出可操作性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后開展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3.教師精講,任務驅動,自主合作學習
針對難度3,教師提出具體學習目標,給出可操作性學習任務,并啟發(fā)性地點撥學習思路,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期間教師作必要的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基本依靠自己完成學習任務。
4.啟發(fā)式示范講授
針對難度4,教師通過示范講授,啟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詳解解決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給出科學性、規(guī)范性的問題解決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和提升知識遷移的能力。
現(xiàn)根據(jù)上述“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jié)相關地理知識的難度預設,以教學實例方式闡釋不同學習難度知識的相應教學指導原則與策略。
【教師講解】
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以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給近地面大氣,一方面使近地面大氣增溫,另一方面地溫卻下降,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后,再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向地面?zhèn)魉蜔崃?,使地面的降溫幅度減小,這就是大氣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的多少取決于大氣中的水汽與二氧化碳含量。大氣中的水汽與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大氣升溫的速度越慢,通常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xiàn)的時間要落后于地溫最高時刻約一小時。
【獨立自學】
讓學生獨立研讀教材P28“大氣的受熱過程”,并完成以下任務。
1.近地面大氣增溫主要是因為吸收了
A.太陽輻射 B.被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
C.地面輻射 D.大氣逆輻射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氣透明度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呈負相關
B.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與地面輻射負相關
C.地面輻射與地溫變化呈負相關
D.大氣逆輻射與大氣水汽含量呈負相關
E.大氣逆輻射與地溫正相關
F.晴天最高氣溫出現(xiàn)的時間比陰天晚
3.重慶與拉薩緯度相近且均位于內(nèi)陸,但拉薩晝夜溫差明顯大于重慶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學習】
小組交流個人學習成果。
【教師點評】
引導學生思考,大氣透明度在白晝與夜晚對于近地面氣溫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提示學生注意分別比較重慶與拉薩白晝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強弱和夜間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并探究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獨立自學】
讓學生獨立研讀教材P29-31“熱力環(huán)流”,以及下面補充材料(教師書面講解)。
等壓線是水平面上氣壓相同各點的連線,等壓面是垂直方向上氣壓相同各點構成的面,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因空氣上升(近地面)或下沉(高空)造成空氣密度減小,氣壓相對周圍較低,則該處等壓面向下凹,反映在等壓線圖上即為低壓中心,如圖2乙。
同一地點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與高空等壓面彎曲方向正好相反,即相對于各自的水平面,高低壓正好相反,如圖3乙近地面為高壓,高空為低壓。
由此可見,同一海拔高度上存在著水平方向的氣壓差,單位水平距離的氣壓差就是氣壓梯度,而氣壓梯度力總是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壓指向低壓。
圖3
在水平方向上,氣流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由于水平運動的物體受慣性影響保持原有方向不變,而地球自轉則導致經(jīng)緯線偏轉,即方位坐標產(chǎn)生偏向,從而造成水平運動物體相對于新方位坐標的偏向。如圖4,當A自轉到A′時,原先由西向東的運動方向在新的坐標方位中偏向為由西北向東南;原先向北的運動方向在新的坐標方位中偏向為向東北的方向。
圖4
請說明若圖4換為南半球,當A′自轉到A時,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___________。
由此,得到結論: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地球上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向。其中,向右偏的含義是偏向氣流運動方向的右邊。例如,北半球自西向東流的河流,其南岸(右岸)為侵蝕岸,水流較急,水較深,北岸為堆積岸,水流較緩,水較淺。
【獨立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4~6題。
圖5示意北半球某區(qū)域地面及高空氣壓分布,圖中A在B的正西方。據(jù)圖分析:
圖5
4. 指出圖5中3000米海拔附近a、b、c、d四處氣壓值的大小關系。
根據(jù)圖5等壓面所示信息,推斷地面上A地氣溫________B地;A地氣壓__________B地;A地的風向為___________。
在圖5中近地面處畫出1000百帕等壓面,并基于圖5中A、B、a、b四點,用箭頭畫出熱力環(huán)流。
比較圖5中500百帕等壓面在A、B兩地上空海拔高度的差異__________。
讀圖6,完成5~6題:
圖6
5. 與乙地相比,甲地近地面氣溫_____,氣壓______;從垂直方向看,甲地盛行_________氣流,乙地盛行_________氣流;則甲乙間氣流的水平運動方向是_________。
6.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白晝陸地氣溫比同緯度海域氣溫____,近地面氣壓相對較__________,盛行____________風(向岸或離岸),夜晚則相反。
【合作學習】
1. 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2. 討論受熱不均的兩地高空與近地面等壓線彎曲的規(guī)律和氣溫與氣壓的一般關系。
3. 共同完成下題。
圖7表示“500百帕等壓面空間高度分布圖”,圖中數(shù)值表示等壓面高度。據(jù)此分析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圖7
A. M點氣壓高于N點
B. 在5000米海拔高度上,M處氣壓高于N處
C. P點的風向為北風
D. P點的風向為西北風
【教師點評】
當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時,空氣密度相對周邊地區(qū)將減小,空氣變輕而上升,此時一方面近地面氣壓降低,相對于同海拔的周邊地區(qū)形成低壓;另一方面高空空氣相對周邊地區(qū)密度卻增大,相對于同海拔的周邊地區(qū)形成高壓。因此在近地面等壓面向下凹,而高空等壓面向上凸。在近地面,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地面起伏越大,則摩擦力越大;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流所受的摩擦力逐漸減小,直到忽略不計,故在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本課題研究表明,基于地理學習難度分層的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后續(xù)研究的問題,如地理學習難度預設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以及如何更加科學地依據(jù)課堂生態(tài)對難度預設作適度調整。筆者堅信,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化,地理學習難度分層研究必將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本文為2012年度福建教育學院基礎教育研究立項課題“基于自主學習的高中地理核心內(nèi)容分層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ZD024,項目類別: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