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春
【摘要】《竇娥冤》中竇娥的形象是不是"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以及維護這個制度的思想、道德、習俗表示抗爭"的形象;《竇娥冤》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否為了"揭露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以及《竇娥冤》中悲劇意義。
【關鍵詞】竇娥 傳統(tǒng)社會
《竇娥冤》是關漢卿最杰出的作品,當代學者認為它的社會意義在于"揭露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以及維護這個制度的思想、道德、習俗表示抗爭。概括了整個元代的黑暗統(tǒng)治,以及貫穿這個統(tǒng)治的橫暴、貪婪的生活現(xiàn)實。授課過程中,筆者將這些觀點向?qū)W生進行了介紹,對此,有些學生不以為然,認為這種分析有貼標簽的嫌疑,不論是竇娥還是關漢卿,作為元朝特定社會的一員,他們絕對沒有后人這樣的思想高度,況且竇娥也無意"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以及維護這個制度的思想、道德、習俗表示抗爭"。作者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揭露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對此,師生進行了如下深入討論:
1.竇娥的形象是不是"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以及維護這個制度的思想、道德、習俗表示抗爭"的形象
竇娥的命運極其悲慘,三歲喪母,七歲別父,成為童養(yǎng)媳,13年后,當她再次出現(xiàn)時,已成為一個失去丈夫,守寡三年的寡婦,這一切,使竇娥"閑愁滿腹,數(shù)年禁受",備嘗人間艱辛。但是,她對這痛苦和憂愁卻無法做出解釋,她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誰似我無盡頭。"甚至以為"空悲戚,沒理會,人生死,是輪回"。她安于現(xiàn)狀,別無所求,只想著"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當張驢兒父子闖入了她的生活,而婆母又默許了他們的無恥要求,她認為,婆母"六旬左右"竟然"舊恩愛一筆勾銷","枉叫人笑破口"。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貞節(jié)"觀念的表現(xiàn),她之所以拒絕張驢兒的要求,也是以這一觀念為精神支柱的。盡管對婆母答應張驢兒父子婚事十分不滿,但當桃杌太守要拷打婆母時,她寧愿承認自己有罪,也不讓婆母受刑;當她被押赴刑場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婆母看見自己戴枷鎖而傷心。竇娥對蔡婆的態(tài)度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觀念──孝??梢?,竇娥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很深,即便命運如此不幸,她也是逆來順受,安于她自身的社會角色,是一個嚴守婦道的善良的普通婦女,如果沒有張驢兒父子闖入她的生活,她將會老死,死的無聲無息,張氏父子的欲望導致了竇娥外部命運的變化,才劃出了一道生命的軌跡。
關于竇娥的反抗精神,人們常常引用劇中第三折的一支《滾秀球》來印證: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由于蒙受不白之冤,竇娥無路可走時對天地鬼神表現(xiàn)出了懷疑,就如祥林嫂在臨死之前提出懷疑一樣,只不過竇娥的表現(xiàn)方式更為激烈,滿腔悲憤怨恨猶如地火從地底爆發(fā),猶如怒濤拍打著閉鎖著的閘門。這種對天地的否定,更多的一種怨恨情緒的發(fā)泄,絕沒在上升到"對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以及維護這個制度的思想、道德、習俗表示抗爭"的高度。一個沒有夙愿的小媳婦,她能反抗什么,她沒有這個意識,恰恰相反,她希望的是官府大人,即統(tǒng)治者"明如鏡,清如水"。即便是這種幻想消失后,她仍然以為上司可能會復審,自己還有昭雪的機會。臨刑前一切希望都已破滅之后,她指天斥地,但最終發(fā)下了"三誓"之后,她唱道"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竇娥指斥地,但最終仍把希望寄托于天地──即統(tǒng)治者。
2.《竇娥冤》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否為了"揭露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
的確,《竇娥冤》描寫了"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黑暗痛苦的社會現(xiàn)實,但能否據(jù)此認為作者創(chuàng)作竇娥的悲劇的目的在于揭露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呢?
事實上,每一部悲劇都要講述一個痛苦的故事,而這個具體的故事還依托著一個更大的世界,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圖景,作者世界觀的感性形態(tài)。對于一個悲劇故事來說,其中講述的人物命運、痛苦的根源等等一切秘密就藏在這人世界圖景之中,要認識一部悲劇的真正意義,首先要了解悲劇所依托的世界圖景,從中發(fā)現(xiàn)作者所表達的悲劇世界觀。《竇娥冤》中的世界圖景從整體上來說就是黑暗的,充滿痛苦的。這種看法是否可靠呢?劇中女主人公竇娥的命運的確十分悲慘,難怪她在最后要發(fā)出那樣凄厲的呼天搶地的詛咒。但把竇娥的悲劇看成是整個社會黑暗腐朽的必然結果,這只是富有批判意識的現(xiàn)代人才有的認識。竇娥身上被作者有意識地湊上許多不幸事件,這些事件本身帶有偶然性,作品的意義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結尾,竇于章出面平冤懲惡,今天看來不過是"大團圓"式的矯飾或"光明的尾巴",但對于當時的人來說,還不是重要的意義?!陡]娥冤》的題目正是"秉鑒持衡謙訪使,感天動地竇娥冤",顯然,這里強調(diào)的不是黑暗和痛苦,而是王法和天道所代表的正義和公道。今天人看來的正義和公道的大團圓結局,是當時人們世界圖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王法和天道的存在使任何痛苦、罪惡都變成一種偶然,變成了天道循環(huán)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正義終歸會取得勝利。
可見,竇娥悲劇的真正意義在于其孝順婆母講究貞節(jié)、恪守婦道、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要求──即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習俗。為了這一切,竇娥選擇了一條面對死亡或危險的道路,而這一切的毀滅更凸顯了崇高和壯美。
以上的觀點,或許只能是一家之言,但筆者以為,當今語文教學缺少的恰恰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